快好知 kuaihz

错别字的四种境界,最后一种无药可救!

一人不甚识字, 至江心寺,见壁间写江心赋一篇,急走出曰:“江心贼在此,不可惹他。”寺僧留之曰:“此是赋,不是贼。”其人摇头曰“你虽说是富,我看他终是有些贼形。”

——《解愠篇》卷七

汉字在使用中一直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比如错别字。历史上,错别字的使用从来不少见,林林总总的笑话让人在捧腹之余更多深思。

其实,错别字也是分“档次”的。

一、形近而误型。

这种属于没有掌握汉字的结构,张冠李戴。比如某人将《江心赋》中的“赋”错认为“贼",因而出了一通洋相。

二、音同而误型。

这种属于疏忽大意所致。古代有位先生出了“隔河并马”让学生来对对子,结果学生将“并”字误为“病”,自信满满地写下了“过江瘟牛”,,对得还算工整,以为会得到老师的表扬,不承想惹来一番责骂。

——《时兴笑话》卷之上

三、不懂装懂型。

前面两种尚可谅解,此种就比较可恶了。古代有个教师,没啥才学,一天京都有客来访。其间一生向教师请教“晋”字,教师不认识,就用红笔在旁边抹了一道,托词等客人走了再讲。后来又有一生向他询问“卫”字,教师又用红笔圈了一下。又过了一会儿,一生来问《论语》里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中“乐"的读音。可能这个教师在两次推托之后不太好意思,虽然自己也没弄明白,只好强自为说了“只管读如"落’即可。”等到这个教师问客人在京都的见闻时,客人说:“我出京都时,看见晋文公被戳了一枪,卫灵公被红巾军围住了。”教师却没听出此中嘲讽之意,进-步问:“不知士兵怎样?”客人笑道:“落山的落山,落水的落水。”

——见《解愠编》卷一

四、死不认错型。

今人不仅没有消灭错别字的问题,较之古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尤其是随着电脑的普及,因输人法而引起的错别字问题屡见不鲜。

曾经的“故宫锦旗错字事件”又一次检验了中国人对错别字的容忍程度,故宫方面坚持错误、强词夺理的态度似乎续接起古人的错别字“境界”,完全有资格充当错别字的第四种类型一一死不认错型,达到了错别字的“最高境界”。

古代小学生念错字、写错字是要挨先生板子的,现代人倒是没啥怕的了,所以敢拒不认错,有错不改。或许,施行杖刑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下面是人民日报总结的99个逢考必错字: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错别字  错别字词条  境界  境界词条  最后  最后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