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甲骨文中的大历史:卜辞所见的疾病和瘟疫

一、卜辞所见的疾病

在殷墟甲骨文中,表示「疾病」的字写作「疒(nè)」:从「人」从「爿」,另加数点表示「汗水」,「爿」是「牀(床)」的象形初文字形如下:

所以,「疒」全字象「生病卧床之人,发烧流汗」之形。故东汉许慎《说文》的解释很准确:

《说文》:疒,倚也。人有疾病,象倚箸之形。

「疒」的后起字也即「疾」,而本字「疒」不单独成字,只当偏旁部首,也即「病字旁」,形成一个非常庞大的「病字旁字族」,下图是「12--15划」的「病字旁」汉字:

卜辞中,「生病、有病」就叫「有疒」,殷人经常占卜祈求「亡疒、弗疒」:

注1

卜辞中一般将某种疾病称作「疒X」:

《合集24957》是商王武丁头痛的占卜,叫做「疒首」,有时候也叫做「疒天」,「天」和「头」「顶」是同源字:

商王的「疒肩」:

「眼睛生病」就叫做「疒目」或者「目疒」

「疒耳」:

「疒齿」,妇好牙齿生病卜辞也有记载,

据胡厚宣先生在1943年发表的《殷人疾病考》一文的考证归纳,武丁时期的卜辞中记载了十六种疾病:

注2

殷人之病,凡有头、眼、耳、口、牙、舌、喉、鼻、腹、足、 趾、尿、产、妇、小儿、传染等十六种,具备今日之内、外、脑、眼、耳、鼻、 喉、牙、泌尿、产妇、小儿、传染诸科。

学位论文《试论殷人对疾病及其治疗的认识》归纳出甲骨卜辞中有18种疾病:

注3

在《商代史·卷7》中,归纳出卜辞中的54种疾病:

注4

二、卜辞所见的瘟疫

汉字「疫」最早就是始见于甲骨文,「疫」字《说文》释为「民皆病」:

《說文》:「疫,民皆疾也。从疒,役省聲。」

卜辞中的「疾疫」也就是「瘟疫」,如下面两例卜辞

第一例卜辞是卜问「疾疫」是「不延」还是「延」,也即「瘟疫是否会蔓延」?一正一反两次占问。

第二例卜辞是卜问「商王武丁是否会染上瘟疫」?

这恐怕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关于瘟疫的记载,而且是商王卜问是都染上瘟疫。

中国传世文献中出土文献中对瘟疫的记载也很常见,如:

《墨子.天志中》:「五穀熟,六畜遂,疾菑戾疫凶饑則不至。」

《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簡37背1:「一宅中毋(無)故而室人皆疫,或死或病。」

古人认为「瘟疫」是一种叫做「癘鬼」在妖孽在作祟,也叫「疫鬼」:

《釋名.釋天》:「疫,役也。言有鬼行役也。」

《玉篇.疒部》:「疫,癘鬼也。」

《说文》:「癘,惡疾也。从疒,蠆省聲」。

在周礼中,驱赶「癘鬼」的官职叫做「方相氏」——方相氏穿熊皮,手执戈盾跳大神驱赶「疫癘之鬼」:

《周禮.夏官.方相氏》:「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帥百隸而時難,以索室敺疫。」鄭玄注:「蒙,冒也。冒熊皮者,以驚敺疫癘之鬼。」

考古所发现的汉代墓葬中经常可以看到方相氏的形象——人和熊的特征兼有:

注5

汉代画像砖中的方相氏

北美的印第安人和北亚的萨满教中也有这种习俗,蒙熊皮巫师赶鬼治病。

----------------------

参考文献

宋镇豪等(2010)商代史,卷7..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页513

胡厚宣. (1942). 殷人疾病考.载《甲骨学商史论丛集》,页442

张杰. (2002). 试论殷人对疾病及其治疗的认识. (Doctoral dissertation, 郑州大学).

同注1,页533

钟玲. (2016). 四川汉代考古资料中的方相氏图像 . 四川文物(1), 72-76,共5页.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卜辞  卜辞词条  大历  大历词条  甲骨文  甲骨文词条  瘟疫  瘟疫词条  疾病  疾病词条  
风俗

 谚语赏析(29)

|谚语赏析(29)一家养女百家求,一马不行百家忧。公鸡打架头对头,夫妻吵嘴不记仇。禾苗不认爹和娘,耕作到家多打粮。十朵菊花九朵黄,十个女儿九像娘。一根筷子容易折...(展开)

风俗

 冷雨对句集

出句: 阳春三月花牵手~~(@秋天 )对句: 夜色苍茫雨润头(冷雨)出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化雨)对句: 细雨重茵满径花(冷雨)出句: 春风翠鸟聊晨韵@秋天...(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