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具有几千年悠久的历史,现存的中医药文献就有近八千种,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中,可以看到关于腹内寄生虫病和龋齿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写成的一些医方和有关针灸、经脉的著作也流传至今。以内容完整,又有临床实践经验而论,现存的最早中医著作就得数《黄帝内经》,它论述了人体解剖、生理、病理、病因、诊断方面的中医基础理论,并包含经络学说、针灸疗法、卫生保健等内容。
《内经》以具有古代自发唯物论和朴素辩证法思想的阴阳学说作为中医学理论基础,认为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和协调是维持正常生理的前提。如果失去平衡和协调,阳盛或者阴虚,就要生病。《内经》还认为人体器官各有不同的功能,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人体某部分发生病变可以影响整个身体或其他器官,全身的状况又可以影响局部的病理变化。《内经》还提出四时气候变化、地理水土、社会家庭生活、思想情绪等都可以影响人体,形成了人体与环境相互感应的观点。《内经》所主张的整体观是与西医学的化整为零的还原观对立的,前者代表了几千年来中医学的民族特性。随着西医学局限性的逐步显露和中医、中药向世界的推广传播,《内经》的思想愈来愈得到世界医学界的重视。
除此之外,《内经》还对于脏腑、经络学说作了系统的说明,强调以防为主,治病须治病根的主张,并对人体骨骼、血脉长度、内脏器官位置和容量等作了基本符合实际的记载,讲解了三百多种病症的诊断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