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诗词讲座| 浅谈中国诗歌的源头

 诗律 | 词律 | 联律 | 译注 |文学史| 书画|讲座

关注青衿诗话 诗词园传统文化美刊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在这个传统的祭祖踏青时节里,人们无论身处何方,都会回乡参加祭祖活动,缅怀先祖。清明礼俗文化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人文精神。

    我们刚刚经历了庚子年,一场看似没有硝烟的瘟疫大战。正是举国之力:“白衣执甲,异域同袍,与子携手,攻坚赴涛。”取得了阶段性的抗疫胜利。也更应礼敬在这个春天,两三个月来为我们守护生命的白衣战士们!同时寄去一份深切的哀思,为没有走出冬天而长眠楚江的魂灵。大晏的“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前面两句诗出自是唐.杜牧《清明》,这首诗已经刻入中国人骨子里了,每到清明成为凭吊缅怀经典首选。后面的四言诗是笔者根据当下抗疫事件,白衣请战临屏致敬寄托,口占而得。不管是时令还是时事,比如战争,杜甫的一首《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两联表达诗人的深刻家国情怀。试想因为抗疫,前方有专家团队白衣战士等,不惜牺牲生命在一线作战,后方必须要求我们宅家,封城封国(全球抗疫,多个国家如此),隔了一千多年这首有温度的诗如同感悲。那么这些与人息息相关的由诗歌感染力产生的艺术作品,给我们精神世界的一个吟诵和寄托是从哪里开始传承下来的呢?追根溯源,让我们一起来寻找诗歌的源头吧。

人类语言能力

在讲诗歌的源头前,不得不首先讲一下在无文字的史前就已出现,有的还以音乐形式出现,如红山时期炎帝制桐琴,作《扶犁之乐》、《丰收之咏》两曲,在春秋两祭围火而舞唱。虽然两首古曲的词已湮没,但从词名上可联想到5300前先人的语言智慧和诗歌萌芽。

而人类语言能力。也就是说人类从单字发声,双字词组发声,逐渐发展到多字词组的。当婴儿呀呀学语,第一个喊出口的是"妈"或"爸"这样的单声字,古往今来国内海外概不例外。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人类祖先曾经在茹毛饮血时代里,或者农耕社会生活中。或许曾无意识地发出过合乎一言或二言三言有韵律之声,但都未记录下来。至于原因,爱好文史的可以继续探究。

人类文学史上第一首诗歌

    中国文学史上。出现最早的一首二言诗,黄帝与周易时代,人们己开始偿试。例如下:(黄帝时期--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其中押韵(竹,土,肉)简单的八个字,给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先人是如何捕食,分享食物这一动态画面的。民歌简短、质朴,诗句整齐,有和谐的韵律,是原始时代狩猎生活的真实反映。 体现朦胧美的一种表现手法,如果说当代喜欢作朦胧诗的作者,可以试试用二言创作,配以声律押韵朗读,想不朦胧都难。下面是笔者试作:

口占一首二律(押韵下平八庚)

庚子,封城。遭疫,锁牲。战请,域盟。冬过,暖迎。

感兴趣的可以浅析之。诗的文字原本随身就带了音乐的节奏,只是它在太远太远的地方歌唱,不知道隔了山水迢遥,还是高楼伫立,是否真的会让我们听到了它的弦声叮咚?

真正影响后世的两大诗歌源头:风骚

    在我们普遍的认知里《诗经》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楚辞》是浪漫主义的源头。但这两大源头是怎么诞生的呢?首先跟着《诗经》回到三千年前的先秦时代,看看我们祖先是如何把这些现实产生的民风诗歌汇集成一部经典。流传扬名中外。史上唯一能称为“诗的国度”这一荣耀桂冠惟华夏也!

现实主义的源头:《诗经》从三个方面分解浅析之。

诗经》这部经典是记录西周到东周将近500多年的先民生活和政治反映。都知道《诗经》又分为“风.雅.颂”,“风”为“国风”主要是表现百姓生活,是写实的,在这里专门说一下一.关于诗经里的"风"本来面目:

诗经里的风后人诗词创作手法都以十五国风为主,故《风》也称《国风》.是采集于不同地区的歌谣。160篇所含的民间生活集成万花筒。

开篇以杜牧的《清明》应时诗做引,以及放翁的“素衣莫起风尘叹”,再比如此次抗疫死去的人民英雄们,凉山救火死亡的英烈,我们心中的感情如何表达?而早在三千年前《诗经·邶风·绿衣》《唐风.葛生》里也许可以找到答案,“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由衣而联想到治丝,(古人衣服都是自己采葛制成的,周朝时代早期有大量的诗歌为证)惋惜亡妻治家的能干。想到亡妻的贤德,"我思古人,俾无訧兮,"正是俗话所言,家有贤妻,夫无横祸。描写细腻,情感丰富。构思巧妙,由外入里,层层生发。衣裳多色见于外,衣裳之丝见于内。再由"治"丝条理,联想办事的条理,才使"无訧",讲而深入到身心内部,体肤由而凉爽,再到"实获我心"的情感深处,若断若续,含蓄委婉,缠绵悱恻。" 艺术水准高一点的就是《唐风.葛生》。西晋潘安诗作,可以窥其一斑,继承风格的如:“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凛凛凉风升,始觉夏衾单。岂曰无重纩,谁与同岁寒。岁寒无与同,朗月何胧胧。展转盻枕席,长簟竟床空。”无不告诉我们追思怀古的源头活水。

    四言体诗可以说在诗经里开创了人类诗歌的语言文体,后人也尝试写过四言。如曹操《观沧海》、《虽龟寿》、《短歌行》等,曹操的四言诗有卓越的艺术特点。曹操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其一《短歌行》起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直抒胸臆,把自己真实的人生体验质直无伪地表达出来。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同样毫不隐晦地道出“延揽英雄以天下”的心愿。晚唐诗人、诗论家司空图《24诗品》“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幽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阴路曲,流莺比邻。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这些继承了《诗经》风篇里写作手法,即“比兴赋”的运用。这里也就不一一枚举了。感兴趣可以一起参加《诗经工作室》研究再创作交流。

前面讲了一个最早的二言体诗,在诗经《邶风.式微》里也有影子,

原文: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笔者用格律形式试分析如下:

式微,式微!->此句叠古:仄平 仄平  ◆微【上平五微】今:仄平 仄平  ◆微【五微,ei,ui(uei)】胡不归?古:平通平  ◆归【上平五微】今:平通平  ◆归【五微,ei,ui(uei)】微君之故,古:平平平仄  ◆故【去声七遇】

今:平平平仄  ◆故【十四姑,u】胡为乎中露!古:平通平通仄  ◆露【去声七遇】今:平通平通仄  ◆露【七尤,ou,iu(iou)】【十四姑,u】

式微,式微!古:仄平 仄平  ◆微【上平五微】今:仄平 仄平  ◆微【五微,ei,ui(uei)】胡不归?古:平通平  ◆归【上平五微】今:平通平  ◆归【五微,ei,ui(uei)】微君之躬,古:平平平平  ◆躬【上平一东】】今:平平平平  ◆躬【十一庚,eng,ing(ieng),ong(ueng)iong,(üeng)】胡为乎泥中!古:平通平通通  ◆中【上平一东】【去声一送】今:平通平通通  ◆中【十一庚,eng,ing(ieng),ong(ueng)iong,(üeng)】

周海燕批注:此首诗可以看作一首32字小令词调。在格律上的分解如下:32字分为两片。为22345式(有二言三言四言五言组成)。(双调)

上片押上平五微+去声七遇,(平仄韵)平仄如下:仄平,仄平。韵)中仄平。韵)中平平仄。(韵)中仄平平仄。(韵)

下片:押韵上平五微+上平一东(两平韵)仄平,仄平。(叠)中仄平。(叠)④平平平平(韵),-->此句应变格为:平平仄平或中仄平平。⑤中仄平平平(韵)此句避免三平尾可:中仄仄平平。

随作词例一首,韵部还可以变化叶韵。做变格三种。(另文阐述)

 庚子吟(宅家禁足日子)

剪愁,剪愁。枝上头。今看摇落,凌乱长亭各。

剪愁,剪愁。庚子纠。归枕蓬留,弱水一蜉蝣。

【熊盛元老师点评】音節風神,均與葩經式微,倘在鄭康成家,可與詩婢相與唱酬也!

②民风主要也是当时统治者,了解民间动态,民情方面的内容。例如婚恋,家庭,贵族生活等。

我们先了解一下,以现实手法记录了当时周朝发展发生的一些民生生活。试想,如果没有这些带着温度的诗歌穿越时空传载,让我们有机会和先贤们的灵魂对话,学习先人的智慧,进一步了解时代背景下诞生的文学艺术之美,这里举例子说明一下,

战争中军人的纪实:比如诗经《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首《无衣》朗读起来就感觉慷概激昂。用反问叠句连问三章,以赋的形式铺排。"同袍""同泽""同裳",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历历再现;“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战士齐心备战的情景栩栩如生;在"同仇""偕作""偕行",又把战士们的爱国感情和大无畏精神层次递进法表现出来。这次湖北抗疫的捐赠物资上要数日本最暖心的诗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这就是来自我们《诗经 秦风.无衣》的原句。笔者在以前也尝试用近体

格律形式创新创作了一首四言排律,如下:

战场--下平五歌

文/周海燕

君王伐令,秦国浪波。短戟横扫,长矛正磨。

铮铮铁马,跃跃冰河。应战排阵,披袍戴蓑。

知情鞍备,晓雪穿靴。兵甲齐整,同仇子歌。

2018.5.31.版权保留

③.周朝设有专门收集这种民风之机构和官员.。

先了解一下采诗官尹吉甫,担任周宣王的太师一职。《诗经》的采集者和编订者。

“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从这句诗一词“木铎”可以联系起来。汉代学者,他们认为古有采诗之制,有专门负责采诗的乐官,而木铎便是其重要道具,《小雅》、《国风》中的许多诗便是靠乐官摇着这木铃铛到民间采集整理汇集起来的,如许慎《说文解字·丌部》qí:"古之遒人以木铎记诗言。《论语·八佾》yì,曰:"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意思是天下昏黑一片,老天爷让孔子出来做导师,引领方,向。相传孔子整理

过六经,经文中的义理,在古人看来垂之万世而皆准,可作为后代文人著述的准则,故刘勰《文心雕龙·原道》称:"木铎起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乡。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矣。"

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采诗官尹吉甫,当时工作就是收集汇编呈报,各地乐官摇着木铎采集而来的诗歌,有点类似我们现在的审核主编,所以可以肯定地说,十五国风代表的是当时各国的乐调。这对应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六部儒家经典。始见于《庄子--天运篇》。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这六部经典著作的全名依次为《诗经》《书经》(即《尚书》)《礼经》《易经》(即《周易》)《乐经》《春秋》。《乐经》最后失传,只剩五经,要在历史研究去谈根源。

作为当代70后应该还有一点记忆。孩提时代见过挑担子到乡村的卖货郎,摇着“小锣鼓”,走街串巷吆喝着叫卖的“拨浪鼓”现在都用来逗小孩子玩耍,雏形应是变化而来。房县,西周以前属于房县为彭部落方国。《房县志》卷六载“......(尧)帝子丹朱避舜于房陵。舜让弗克,遂封于房,是为房子国。”(房国是有记录历史以来最早的部落方国)战国为房陵,属楚。有许多优秀的民歌,也是采诗的重要地方。

 房陵,即今天湖北的十堰房县,世人熟知的《关鸠》《伐檀》,至今仍被房县广大百姓传唱,历经数千年口口相传、经久不衰。诗经第一首《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作为《风》之首篇,诗歌表现的自然万物生长规律。联想到“淑女,君子”这里的君子应该理解为贵族,也就是有德之人才配得上君子称谓。比如诗经里的《卫风.淇奥》yu,“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是也。沿用到现在的四君子“梅兰竹菊”更是诗人们笔下的常客。

从这里我们找到诗歌的源头之一,这种根植在华夏传人的文化基因密码,是伴随着几千年前古圣贤的笔墨,流淌在这个古老民族的史河中的,欣欣然言:吾终于穿过星空寻找到了一片璀璨,藏在心底,便算是蜗居,也算慰藉了那颗时常蹦跳出来的孤独与寂寞。时而拈之”乐不思蜀,不知倦也。”

笔者在译注这首《卫风.淇奥》时做过一些尝试,包括用四言格律形式重新创作,在《青衿诗话》诗集里另文阐述。

风后面有雅颂。雅”是正声雅乐,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三部分组成的《诗经》是“五经”之一。

浪漫主义的源头:《楚辞》,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屈原的《离骚》。

众所周知,屈原楚国丹阳,也就是今天湖北的宜昌秭归。说到这里,好像恍然大悟,原来诗歌源头都在古代楚国之地啊,而被后世誉为“诗魂”、“诗祖”,的伟大的爱国诗人、浪漫主义文学奠基人。其中“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九歌.国殇》把短兵相接的惨烈战斗场面呈出画面。从而流露出屈原对自己祖国诚挚的热爱、崇敬的思想感情。而其中《九章.惜诵》里一段“梼木兰以矫蕙兮,糳申椒以为粮。播江离与滋菊兮,愿春日以为糗芳。恐情质之不信兮,故重著以自明。矫兹媚以私处兮,愿曾思而远身”檮木兰以矫蕙兮”八句,用比比兴之意,直抒胸臆,还是保持美好的品德,远离这复杂肮脏的社会吧,显出了“世人皆醉我独醒”浪漫思想本色。这部与《诗经》并驾齐驱的《楚辞》影响后世一位伟大浪漫诗人。2020年,庚子春天,荆楚大地,似乎触摸到了楚江河里传来的一声叹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在查阅有史记录的诗词里,并不是因为屈原才有楚辞的,后面有例词为证,以供感兴趣者一起探究交流。先插一段有关作诗需要用到的工具书,一次在和学生交流,关于平水韵和唐诗的关系。以为是有了唐诗才有平水韵,这是错误的了解,在没有唐诗之前是有韵书的,而平水韵书是宋人经过整理合并成的可以用韵检测之工具,沿用至今,这是有关韵格学一类的问题。这里不再赘述。

公元前六世纪,在北方,当周王的采诗官消失在古田陌深处的时候,南方的古水泽间,楚王的子孙,正踏歌而来。那片古水泽,是楚国旧都鄂城的梁子湖。早在周夷王的年代,楚君熊渠仗着天时、地利、人和,兴兵伐古庸、扬越,直打到鄂城。自熊挚红以后六代,都曾以鄂城为楚的都城。公元前540年,熊围弑杀侄子楚郏敖,上位为楚灵王。楚灵王在位十余年间,鄂城迎来了他们的封君——灵王的弟弟子皙,历史上有名的《越人歌》的男主。一起欣赏这篇最早的有史记载的《越人歌》翻译诗。

越人歌(5456547477)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周海燕批注:除去语气助词“兮”实际可以看作是四六言诗体,明显有音节韵拍。分为三节如第一节:流,舟。第二节:耻,子。第三节:枝,知。最为人熟悉的两句“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借用比兴抒情,既以"山有木"、"木有枝"兴起,下面一句的"心说君"、"君不知",“说”通“悦”。欢喜的心情不亚于高山流水一曲是也。这首小诗对于知音的认知,开了文字记载的先河,后人不宜说是”断袖之癖”。这也是贵族和平民的感情对白,在封建社会等级深严制度下,如此纪实,给我们后世当领导者亲民树立一个模板。“从来治国者,宁不忘渔樵。”做了更好的诠释。又以"枝"谐音比喻"知"。简单的一首叙事抒情诗跃然纸上,意蕴深长,余韵袅袅。

如《卫风·芄兰》"芄兰之支,童子佩觽;虽则佩觽,xī能不我知",《小雅·小弁》"譬彼坏木,疾用无枝;心之忧矣,宁莫之知",即是。这种谐音双关对后代的诗歌如南朝乐府民歌《子夜歌》等恐怕不无影响。而"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二句,与《九歌·湘夫人》中"沅有茝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二句相仿佛(然"山"句为"A有B兮B有C"句式,"沅"句为"A有B兮C有D"句式,亦有不同),也可见出此楚译《越人歌》深受楚声的影响。可以说明一点诗歌发展史,是跟着历史的发展产物,应是各个民族融和的源头结晶。这一点对于当代文人有借鉴作用。

《越人歌》有记载的出处,是汉刘向《说苑》,卷十一,善说篇,第十三段。

探源头知活水,传承创新,诗教研学并举。

   想起了我的诗词导师曲度校长曾经这样说过:人生很短,在这个地球有史记载(埃及7千年,中国5千年),曾生活世1000多亿人类的世上,如想在史上留下一点痕迹,唯一能靠的住是"识"基础之上的"才"与"学"。故坚持公益诗教五年之久。为的是引导更多的爱好古典诗词的学子进入大雅殿堂,学会和先贤们交流对话,让我们穿越到时空隧道,一起触摸先贤们是怎么创作出这么多经典优美诗句的?去了解在那一片匮乏的土地,如何聆听自然物语,花草树木怎样赋予文字的呼吸。。也可以回到大唐盛世,翻阅全唐诗库,重新踏上一千多年前诗人们的足迹去寻找!诗仙,诗圣一起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即便无家别:“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人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也有琼浆饮,击鼓而歌。

由于时间关系,只做一个诗歌源头的浅析,也是笔者教研的一点心得理论。更期待真正爱好古典文学的诗友们,一起从“经,史,子,集”阅读起,他是进而了解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孔子有云:不学诗,无以言”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草木之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鸟兽之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衣着之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情感动人,无不牵引着真正爱好诗歌之诗魂,畅游于广博的天地之间!让我们看到精神与物质的文明,把那片古老的土地点缀在那耀眼的星空上,创造了几乎是一去不复反的灿烂与辉煌。于是它成爲后继者们永远的理想——理想的制度,理想的社会,人与自然达到和谐。姬姓周人由部族而爲方国,由方国而君临天下,贵族血脉,绵绵瓜瓞,历千余载酝酿成就的郁郁周文,当然唯有贵族方能理解。而诗贵自然。谪仙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也!

今天的中国,已然傲立与东方,成为世界之大国,重新拥有贵族般的文化基因不是梦想,因他早已存根在这片深厚的土壤上。不了解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经典,如何谈传承和创新?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爱好诗歌的作者深思之处!最后以“盛年不再来,岁月不待人.志士惜年,贤人惜日,圣人惜时.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与大家共勉!

匆促之稿,若有错误不到之处,还望方家指正为上。弘灵在此拱手。

(2020.4.6)

青衿诗话园

高级顾问:熊盛元

文学顾问:周阳生,梅振才(纽约)

书画顾问:乔木,常逢生

文学总编:谛  听

刊头题字:祝  飞

执行主编:柏  舟

总监制:诗经工作室

关注我们

获得更多精彩内容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诗词讲座 浅谈中国诗歌的源头  中国  中国词条  源头  源头词条  诗词  诗词词条  诗歌  诗歌词条  讲座  讲座词条  
诗词杜甫诗词鉴赏

 杜甫——《野望》

西山白雪三奇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唯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注释:三城:在成都西部,指当时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