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词的情趣美
1、词结构形式和词句变化的多样性,是词情趣美的基础
通过观察各种词牌的结构格式,我们发现,词中的长短句变化很有玄妙。在这些长短句里,有的如律诗里的律句一样整齐划一,有的不仅两两相对而且严谨得如同律诗,有的又自成一格、独树一帜,既不粘也不对,有的干脆一句一出,不与其它为伍,甚至字数都不一样,充分显示了词在结构形式和词句变化上的多样性,这正是词独有的语言美特征,也正是这个特征构成了词独具特色的情趣美。
追根求源,词的情趣美是由词对律句、拗句、单句、偶句等的有选择的运用,得以表现出来的。
律句,就是合律的句子。然而,律又有诗律和词律之分。诗律前面已经讲过,是指句子在律诗中必须要遵循的律法,如词语对仗、平仄相对、粘对与救拗、平声收脚等一些通用的限制性规则。而词律,则是某一词牌在格式上的特殊规定,是对一定环境下的语言结构形式的归纳和现象呈现,并不是词的通用法则。所以“律句”一般仅指符合诗律的句子。假如你说“这个句子符合诗律”,可能是对的。但你如果说“这个句子符合词律”,便没有多大意义,人家一定会补上一句问你:“它符合哪一词牌的词律?”
拗句是指那些非律句的句子,也就是凡不是律句的句子都是拗句。在律诗中允许出现拗句,但必须在适当的地方考虑救拗的问题(前面已经讲过)。可是,词则不管这些,也就是说,词基本上用的是“拗句”。但是词并不排斥对律句的运用,尤其词里的偶句更有演变成律句的倾向。单句,亦称奇句,是指没有与之相偶的句子。单句与偶句比较起来,因缺少了它的出句或对句,而明显缺乏对称,在律诗里是绝对不会出现的。但这并非是个缺憾,反倒使它在词里具有了孤突险倚的特点,别有一种止而不绝、收而不尽的效果。
偶句,是两两同出的句子,大体有两种情形。一是律偶,二是词偶。律偶是指律诗中的偶句,也有两种情形:对偶和形偶。对偶也叫完全对仗偶句,是律诗中从平仄到语义都要对仗工整的句子,一般用在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形偶,就是形式上的偶句,在律诗中一般不称对仗偶句,因为它只讲究平仄相对而不讲究语义相对,大都用在律诗的首联和尾联。 词偶是词中的偶句。词中的偶句概念比较简单,只要是两两同出并在字数上相等、节奏上较一致的句子都可称作偶句。词中的偶句可以是律偶、形偶,甚至不管平仄和语义是否相对,只要字数相等、节奏一致就可称作偶句。就律偶、形偶而言,在律诗中出句和对句都叫律句,而在词中只有平声收脚的符合诗律的对句才称作律句。
所以,不论律句、拗句,还是单句、偶句,这些都属于词的语言多样性方面的特色,共同构成了词的情趣美的基础。
2、词集各种形式的句子于一身,相辅相成,充满情趣美
词牌格式的千变万化,再加上词句变化的多样性,使词有能力表现出其出自形式本身的情趣美。所以我们可以这样下定义:词的情趣是指词在语言结构形式上的选择倾向。不同的选择倾向,会给人带来完全不一样的耳目享受,这就是情趣效果。词的情趣美,是人们对这种情趣效果的认知和感受程度。人又可以通过对这种情趣效果的认同(即美感),来更好的欣赏词或填出更好的词。如:
《卜算子》,亦称《百尺楼》、《楚天遥》、《缺月挂疏桐》、《眉峰碧》,小令,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阕各两仄韵,上去通押。一体可押入声韵。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词例: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
从这首词的结构形式看,兼用了五言、七言近体诗的句子格式,然而却不受近体诗的格律束缚,两对五言偶句皆不合律,且用仄声收脚。律诗是重视对句的,所以和律诗比起来,这首词的偶句部分全是拗句。但这并没有使词的美感降低,反而使词通过复杂多变的语言形式和相对自由的声调选择,有了更多的抒发情感的空间。再如:
《蝶恋花》,又名《鹊踏枝》,中调,双调,六十字,上下阕相同,各四仄韵,一韵到底。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词例: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杳,
多情却被无情恼。 (苏轼)
这首词用了两对偶句和六个字数不等互不对称的单句,使偶句的平衡感与单句的倚侧美相伴相形,互为映衬。全词虽比律诗仅多出了四字,然而却一种变化万端的姿态,于端庄见著娇媚,于坦然见著激荡。像这样,偶句和单句同在词里出现的现象是很普遍的,这构成了词有别于诗的独特情趣。又如:
《西江月》,小令,双调,五十字,上下阕相同,出句无韵,各两平韵、一仄韵,平仄通押。上下阕开头的偶句用对仗。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
词例: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
这首词杂有两对律句和两句字数不等的单句,使整首词既有齐整又有参差,平衡中见倚翘,平和大气又不失乖巧伶俐,显示出了词特有的一种情趣美。再看宋刘过的一首《西江月》:
堂上谋臣尊俎,
边头将士干戈。
天时地利与人和,
燕可伐欤曰可。(燕可伐欤?曰:可)
今日楼台鼎鼐,
明年带砺山河。
大家齐唱大风歌,
不日四方来贺。
总的说,诗因对仗和句子偶出,使之律法谨严,与词比较,更显得雍容华贵、端庄大气。词,与诗比较,则因句子灵活、结构多变而显得轻松洒脱和俏皮典雅,充满情趣。打一个比方就是:诗如酒,词若茶,同是人间好饮品。
再举两例:
①《减字木兰花》,亦称《减兰》,小令,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阕相同,各两仄韵,两平韵,每两句一换韵,押韵方式为“AABBCCDD”。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词例:
天涯旧恨,
独自凄凉人不问。
欲见回肠,
断尽金炉小篆香。
黛蛾长敛,
任是春风吹不展。
困倚危楼,
过尽飞鸿字字愁。 (宋,秦观)
这首词无疑都是四言和七言单句,隔句相看,又都是偶句,四言平仄对得工整,用的是律句规则,七言对仗不顾平仄,又堪为拗句,为词所常见。这种跌宕而有规律、起伏却不失和缓的情趣特征,正是《减字木兰花》这个词牌的特色,可见词的这种灵活性,对人情感的表达有多么重要。
②《念奴娇》,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东去》,长调,双调,一百字,上下阕除开头两句各十三字外基本相同,韵脚一般用入声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或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平)仄(平)仄平平(或(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
词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
这是一首至今仍能够被人们耳熟能详的长调词。词中韵脚疏疏宕宕,杂言多变,句子长短极富错落之感,以拗句、单句为主,又间以多个四字偶句,平仄或近对或遥对,节奏铿锵,如倾如诉,兼具诗、赋、词、文各美,从而把词的情趣美推向了极高的层次。
二、词牌的格调
不要误以为词的情趣就是词牌的格调,其实它们是有区别的。词作为通过各种词牌格式如不同的长短句组合、不同的节奏组合、不同的声调组合来表现某种情感或思绪的一种文学形式,和其他的文学形式一样,具有其本身的情趣特征和情趣美感涵义,如所谓“诗言志”、“词言情”、“文载道”、“曲出心声”等等说法,便是这个道理。但词牌的格调是由当初的乐曲风格、或由后来填词的人的个人情调决定的。如《好事近》三首:
《好事近》,小令,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阕各四仄韵,可通押亦可换韵,换韵方式为:“AABB”或“ABCD”。
(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仄(韵)。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韵)。
词例①: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
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
飞云当面化龙蛇,夭矫转空碧。
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 (秦观)
词例②: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
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
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朱敦儒)
词例③:
凝碧旧池头,一听管弦凄切。
多少梨园声在,总不堪华发。
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
惟有御沟声断,似知人呜咽。 (韩元吉)
这首小令词牌,以五、六、七言相杂,并以仄声收脚,构成了峻险挺立的结构意趣,适宜表达赫然突兀的格调。但由于词作者的不同,又各具特色。
再如:《清平乐》,亦称《清平乐令》、《醉东风》,小令,双调,四十六字,上阕四仄韵,下阕三平韵,平仄换韵。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
词例①:
春归何处?
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
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
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
因风飞过蔷薇。 (黄庭坚)
词例②: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峯,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毛泽东)
这仍然是一首小令词牌,除了五、六、七言外,还有四言,按说应比上一个词牌更具参差跳跃,但是由于词中句式排列整齐有序,更由于下半阙四个六字句排比而下,还由于整首词采用了韵脚平仄互换的声调格式,因而具有高爽郁勃、扬中含抑的词牌意趣,适宜表达大气恢弘又不失曲折的格调。但从对比两首词的作者来看,风格和境界的差异实在相去甚远。又如《渔家傲》三首:
词例①: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
词例②: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
词例③:
万木霜天红烂漫,
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冈千嶂暗。
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
风烟滚滚来天半。
唤起工农千百万。
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毛泽东)
这是前面讲过的一个词牌。上下阕除一个三字句外,其它都是七字句,很像两首七绝,结构稳重。如不考虑粘对,词中的平仄安排十分和谐,显得语气平和。再从全词的仄声韵脚看,声调却又是局促的。加之句句用韵,韵间密不透风,又显示了情绪的紧张和急迫。因而这首词牌很适合抒情和写意,适宜表现蓄势待发、大气凛然的一种格调,但从以上三个作者的词语态度和描写的意境看,其格调又很难见得在哪些地方是一致的。
以上只是简单列举了词牌格调现象的一二,其实词牌的格调是很难一一概括的,因为每个词牌有每个词牌的格调特点,同时又由于填词者个人情趣的介入,使同一词牌下的词作会产生千变万化的格调差异。所以填词时,可以对词牌格调加以考虑和兼顾,切不可一味迎合或被其束缚住手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