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这是诗人余光中先生在《寻李白》中的诗句,描绘了李白醉饮人生的潇洒,仗剑天涯的豪放。我们都知道,李白是个伟大的诗人,有“诗仙”之誉,他的诗歌往往具有磅礴的气势和浪漫主义情怀。可是,你知道吗,李白一生还剑不离身,浑身上下充满了浓郁的侠客气息。余光中先生说,李白的酒,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我们且来寻访一下李白的剑气。
自少习武,剑不离身——这就是李白。
李白在《与韩荆州书》中曾回顾自己的早年经历:“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十五岁时就爱好剑术,这说明李白早年曾练剑习武。李白在十多岁时在匡山大明寺待过,跟那里的和尚们学习。他不但学习书本知识,还跟一位据说名叫空灵的老和尚学了剑术。后来,李白一生都热爱剑术,剑不离身。
我有点奇怪,李白的诗歌里处处可见的是道家思想,《庄子》一书的奇异想象应该给了李白许多灵感与启发。更崇尚道家理念的李白,为何会待在寺庙里向佛教徒学习呢?有一种说法是,李白小时候曾是个问题少年,经常和别人打架,可能伤到过人。他父亲李客为了保护他,便把他藏到了寺庙。这种说法无从考证,但也颇有几分道理。李白成年后还经常头脑发热,何况少年时呢?
袖中匕首,怀里文章——这就是李白。
李白曾写有《侠客行》: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这是李白借乐府古体创作的一首诗。李白笔下的侠客是什么模样呢?“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燕赵的侠士,头上系着侠士的武缨,腰佩吴越闪亮的弯刀。骑着银鞍白马,在大街上驰骋就像天上的流星一样。“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他们武功盖世,十步可斩杀一人,千里之行,无人可挡。他们仗义行侠,事成之后,连个姓名也不肯留下。弯刀,白马,驰如流星,武艺高强,行侠仗义而不留名——字里行间能看到李白对侠客的倾慕,对行侠生活的向往。“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李白认为,侠客即使死去,但侠骨犹香,不比那些功勋盖世的英雄豪杰逊色半分。“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西汉扬雄曾在皇帝藏书的天禄阁任校刊工作,写出了哲学著作《太玄经》。谁愿像扬雄那样的儒生,白首著书,老死窗下呢?至少李白是不愿意的,李白渴望的是拯危济难、用世立功、传名百代的侠客生活。
李白是以侠自任的,他在几首诗文中,都提到了剑术和杀人,“十五好剑术”(《与韩荆州书》);“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侠客行》);“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白马篇》);“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赠从兄襄阳少府皓》)。李白的朋友崔宗之在《赠李十二》这首诗里,也说李白“袖中有匕首,怀中茂陵书。双眸兴照人,词赋凌《子虚》”,袖中匕首,怀里文章,文武双全,豪气英风,这就是李白。
身上有剑,心中有义——这就是李白。
侠客者,武艺高强,替天行道,行走江湖,四海为家。李白是行动派,他没有坐在书斋中幻想,而是从二十多岁就开始了辞亲去国,仗剑远游的生活。出蜀中,经夔门,至中原,到吴越,李白的漫游几乎长达一生。
李白曾经身携三十万金游历到扬州。李白的父亲是个成功的商人,李白的哥哥和兄弟也都是生意人,“兄九江兮弟三峡”,哥哥在长江头九江做经商,弟弟在长江尾三峡做生意。可见,李白的家境还是比较殷实的,这三十万金或许是老爹给他的活动经费。据说李白在扬州大把花钱,不到一年就挥金三十余万。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唐代的扬州是个非常繁华的地方,就和现在的北上广一样,是当时的一线城市。著名诗人杜牧曾有诗云:“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清。纤腰间长袖,玉佩杂繁缨。”豪宅歌舞,美人香车,现代所有奢华放逸的娱乐元素,在唐代的扬州都有。面对繁华扬州的诱惑,许多文人墨客趋之若鹜,在扬州这个销金窟里纵情生色,花费如流水,然后就成了身无分文的落魄文人。有侠义之心的李白,见了就会帮助他们,不到一年时间就把自己的三十万金都花完了。
李白如此行事,与他豪放仗义的性格以及行侠天下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据李白自称:“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此则是白之轻财好施也。”李白身上有剑,心中有义,堪称侠肝义胆,义薄云天。他结交了一批朋友,譬如他曾在汴京与高适结伴游梁园;他还曾和杜甫并肩东下山东。“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是李白对友谊的热情歌咏。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就是李白。
行侠仗义,风云江湖,这不是李白的终极理想。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他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这篇书信中表达了“谋帝王之术”的远大志向:
“……近者逸人李白,自峨眉而来……将欲倚剑天外,挂弓扶桑。浮四海,横八荒,出宇宙之寥廓,登云天之渺茫。……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李白的志向是像管仲、晏婴那样“谋帝王之术”,“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他认为自己的才华“如逢渭水猎,犹可帝王师”(《赠钱征君少阳》),李白引用姜子牙渭水垂钓,适逢周文王到此打猎而成为“帝王师”的典故,认为若遇到这样的机会,自己的才华也是可以辅佐帝王治国理政的。当他在42岁时,收到唐玄宗召他进京的诏书,他以为实现“治国修身平天下”远大抱负的时机终于来到,兴奋地写下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迈诗句。
结语:生不逢时,难以亮剑——这是李白的悲剧。
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李白去国辞乡,几乎一生仗剑远游,除遍访名士名山名地之外,还“遍干诸侯”,到处向达官显贵推销自己,然而却不受赏识,处处碰壁。在唐玄宗身边的那段时光,他也没有能够在治国理政上一显身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反倒是极度的不如意。最终李白辞官而去,复归游历生活,直到客死安徽当涂,也未能亮剑施展抱负,这是李白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啊。
参考资料:哈金《通天之路:李白传》;尚永亮《诗映大唐春》。
杨关庆 | 唐诗宋词故事:孟浩然是一个甘心的隐者吗
杨关庆 | 唐诗宋词故事:苏东坡的诗酒人生
杨关庆 | 唐诗宋词故事:烟雨扬州从唐诗深处氤氲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