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清晰概括出各朝代擅长文学体裁,如果把唐朝以来各朝代擅长的文学体裁比喻成个性美女的话,在我看来:
唐诗,端庄大气,大家闺秀
宋词,婉转秀丽,小家碧玉
元曲,率真泼辣,敢爱敢恨
明清,才气卓卓,直抒胸臆
这种各具特色的文学体裁有的出现的很早,直至遇到合适的朝代才表现出来美感,而有的文学体裁却是适时而生,应时而火,直接给我们留下宝贵的文化财富,那么为什么每个朝代都各自擅长一种文学体裁呢?
诗言志词言情,曲奏民声,小说书意。
唐朝是一个伟大的朝代,在那个时代,世界的文化中心就在长安。文化中心就是全世界的文化创造者都集中在那,而且把文化成果在那发布,所以叫文化中心。人类历史上真正的文化中心只有三个——公元7世纪的长安,19世纪的巴黎和今天的纽约。正是唐朝的辉煌与强大,行成了文人独特的气质,那是一种诗人的浪漫,巴黎和纽约都不曾有的情怀。
当时,全世界其他国家连个像样的城市都没有,有个一万常住民就很不错了,而长安人口不算城外的就有一百万,七十几个外交使团,三万多留学生,吃的是阿拉伯面食,用的是罗马医术,还通用拜占庭的金币和波斯王朝的银币。世界各国的宗教在这都有道场,物价便宜,刑事案件极少,人民的幸福指数极高。什么是万邦来朝,作为一个唐朝人,骨子里面就透露着骄傲。
长安实行宵禁,108个坊门关闭,人们晚上不上街,只在坊内活动。这些坊就和现在的酒吧一样,里面是西域国家的漂亮姑娘,那时候叫胡姬。如果再往东到洛阳,那里是连宵禁都没有的。再到扬州、成都,都是一片歌舞升平,人人满面笑颜。那些大诗人,李白、王维,一个个骑马游玩,享受人生,何处不欢乐,哪里无繁华。唐诗吟诵的就是泱泱中华,吐露的正是胸中豪气。唐诗还兼具表露才学的功能,唐朝皇帝甚至通过流传的唐诗来招徕才子。
宋朝还是不错的,虽然它的军事力量不够强大,天天被北方的外族吊着打,这是创业完成后路线选择的问题,但是它经济发展的好,GDP是唐朝的两倍,各行各业都很发达,资本主义萌芽都出现了。宋家皇帝有钱了,花钱向北方买和平,反正也是钱多,老百姓有钱了,那就是消费,全民繁荣,那时候的娱乐活动不多,画舫之类的谈心之处还是很多的。因为宋朝重文轻武,国内扫盲会好一些,有些文化的人就能吟诵几句,文人墨客每日把酒取乐,歌姬作陪,陈词滥调总有腻歪的时候,新词新曲逐渐出现。这是一个娱乐的时代,每日流连勾栏的文人,最难消得美人恩,只把浓情赋新词。
蒙古部队来了,铁蹄南下入中原,北去万里奔如电。半个亚洲占了,半个欧洲占了,如果不是海洋的阻隔,非洲也要被占领了。这帮放牛牧马的建立了元朝,这下不应该再带来更多文学创造了吧?也是啊,元朝一共才90几年的建国史,元朝汉人地位很低。但这些都没能阻挡文化的发展,《马可波罗游记》详细记录了欧洲旅行家在元朝的见闻,那么美好的描述就是元朝啊,可见元朝其实还是很文明富裕的。
元朝在文化上分: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人们的三六九等划分里面,儒生竟然是倒数第二位,仅比乞丐高一点,这已经被贬低的无法直起腰肢了。朝廷科举制度飘摇不定,文人没有上升路径,为了谋生,转向其他行业。元曲本是“胡乐”,在文人无处安放自身的时候,转向了元曲创作。你看,孔子、屈原、李白、杜甫,一个个成就那么高,竟然没看过戏。这是元朝这个时代特有的成就,元曲堪比古希腊悲剧和古印度梵剧,大大丰富了中国文化。
明清小说主要是明朝小说,包含各种题材,历朝历代丰富的传说野史在民间发酵。普通市民阶层对文化娱乐的需求大大刺激了这个市场的发展,逐渐出现了更多的民间说唱艺术。这个时期的创作多为总结民间传说,艺术处理后投入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印刷术的发达更为小说脱离口头创作进入书面创作提供了条件。中国四大名著就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前面朝代的发展好像只是一种尝试,各自创新,在明清这个时候是对历史的总结,用一种详细的语言来描述,不信你看,从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字数是不是越来越多了。
历朝文学从文人谋求政治资本,表现自身才能,逐渐转向表达大众心声,为人民代言,这是一种从上而下的转变,不再只是服务于上层,开始逐渐更多的考虑底层人民需要的文学创造,都是我们的文化瑰宝。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长在不同的环境下,出落出不一样的风采,如果是四个美人的话,那么她们都是照着她们父母的样子长得,她们的父母就是那个时代万千的百姓。
唐诗,诗以言志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的诗。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
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
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
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
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宋词,词以达情
宋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宋代盛行的一种汉族文学体裁,标志宋代文学的最 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 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汉,定型于唐、五代,盛于宋。
宋词以描写艳情为主。宋词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第一个抒写艳思恋情的专门文体,“诗言志词言情”、“词为艳科”都是宋词这种创作主流倾向的归纳。
宋词的题材集中在伤春悲秋、离愁别绪、风花雪月、男欢女爱等方面,与“艳情”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被后人推尊为“豪放词”开山祖的苏轼,其绝大多数词仍属“艳科”范围。即使是“艳情”之外的题材,也要受到主流倾向的渗透,或多或少地沾带着“艳”的情味宋词创作的主流倾向。
它只有表层次上的享乐生活追求,决没有深层的意蕴供回味。所以,宋词人们一面沉湎于声色的快乐享受,另一面又自我掩饰,自我辩解,“自扫其迹”。
后人“为尊者讳耻,为贤者讳过”,也为其曲意解释。贪图享受,人所难免,兴发情动,形诸歌咏。事后又觉得不合雅趣,有失颜面。这种矛盾普遍存在于歌词的创作之中。
如能将艳情的表述含蓄化、朦胧化,似有兴寄,让接受者产生无限言外托喻之想。且将字面、句子、声韵皆加以锻炼,使其具有典丽高雅之风貌,岂不是两全其美?
基于这样的立场,“去俗复雅”作为宋词创作的主要努力方向,从不自觉到自觉,从零星的努力到形成创作流派,从创作的实践到出现较完整。
元曲,曲以唱和
元曲又称夹心,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杂剧是戏曲,散曲是诗歌,属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但也有相同之处。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
因此,散曲,剧曲又称之为乐府。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明清小说,通俗易懂
明清是中国小说的繁荣时期。从明代始,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充分显示出其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垄断,在文学史上,取得与唐诗、宋词、元曲 并列的地位。清代则是中国古典小说盛极而衰并向近现代小说转变的时期。明代文人创作的小说主要有白话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两大类。明代著名的小说有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吴承恩的《西游记》、施耐庵的《水浒传》。
在明清小说中,古代神话除了提供直接引用的内容之外,还为明清小说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首先,以超自然小说为例:《西游记》作为神魔小说的代表,她对神话的接受和重构都达到了顶峰。孙悟空外在形象的塑造与古代神话中女娲的面容、蛇身,西生太后的豹尾虎牙这些形象具有相似性。探究孙悟空的形象,不难发现它还有着夏奇的影子,一个出生在石头里的人,拥有赤佑和五指旗。
其次,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的现实主义小说《红楼梦》,既真实又虚幻。以第一章为例,曹雪芹以“木石阵联盟”的神话传说为引子,描写了古代女娲补天,然后借助“太虚幻境”的描写,含蓄地反映了宝黛钗等主要人物的命运,可以说古代神话大大丰富了明清小说艺术的表现力。可以看出,明清小说以神话为素材,借助神话的奇特想象,再现了故事情节的盛况。
此外,《聊斋志异》、《京华录》、《封神传奇》等等明清小说中也有神话故事。古代神话作为一种材料,遍布了明清小说的各个角落。通过小说家对神话的再创作,使得小说艺术超越了世俗,重新焕发出光芒,具有了独特的文学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