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诗经》怎么不押韵,不像唐诗那么顺口?

诗是韵文。所以诗必然押韵,只不过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化,很多当时创作出来的押韵诗句我们今天读起来不押韵罢了。

而具体到《诗经》上,不仅仅因为语音的变化,还有诗歌本身音律发展的原因,让我们今天觉得读起来不顺口。

何为顺口?从音律上来说,第一就是押韵押韵的停顿在合适的位置,产生吟诵的节奏感,以及相同韵母收尾的心理愉悦感。第二就是平仄通顺,汉字本身平仄交替前进,一二三四声地合理切换,可以保证发音的高低有致。既不会连平让声音悠长到乏力,也不会连仄让声音如山岛竦峙,桀骜突兀。

诗,朗读吟诵的通顺是第一要义。

那么为什么《诗经》中有些作品读起来并不是很通顺呢?

诗歌发展早期,是没有汉字平仄音韵一说的。《诗经》是周王朝中央音乐机构派出采诗官到各处去收集民歌,通过高级乐师、文人整理、再创作之后的作品。《诗经》有“风雅颂”,其中“风”是各国民歌,“雅”是诸侯献曲,“颂”是祭祀乐章。作者不同,但是有一点都是相通的,那就是当时的诗歌作品,都是附着于音乐之上的文字。

诗歌的音乐性分为外部音乐性和内部音乐性。因为早期的诗歌作品都是为了演唱而作,声音都会在音乐的作用下发生变调,所以外部音乐作用性起了决定性作用。也就是说,离开了音乐的变调,早期的民歌念起来并不顺口。反映到文字上就是我们今天说平仄通押。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而后来又被视作诗歌大忌,今天无论近体格律诗还是古体诗都不允许出现呢?就是因为字的发音在音乐下发生了变调。

直到西汉,诗大量出现,而音乐无法跟上,就逐渐出现了“徒歌”——用来读的诗。这种不依附于音乐的作品越来越多,人们在吟诵的过程中就发现了排除外部音乐作用之后,有一些字的发音在读的过程中会产生不通顺,从而逐渐整理出汉字本身发音的规律。

这个就是诗的文字内部音乐性逐渐凸显,最重要的标志就是曹植在研究佛经翻译吟唱之时发明了梵呗。随着佛教在魏晋南北朝的兴盛,汉字音韵学也飞速发展,出现了“四声标注法”。大批音韵学家同时又是诗人,就把“四声标注法”运用到诗词创作中来。

发展到唐朝武则天时期,再次将四声标注简化,创立了专门用于格律诗的汉字平仄概念。

也就是说,汉字音韵学、诗歌音韵学都是随着格律的建立才真正成熟起来。

大量使用平仄格律创作出来的近体诗从一开始就避免了出现音病的可能。学会了平仄的文人,在写诗的时候自动避开了不通顺、不清朗这些问题。

这也就是为什么唐诗读起来通顺的原因。因为音韵学和格律的成熟,诗才得以真正从音乐中独立,成为一种适用于吟诵朗读的文本文体。得益于格律的大量普及,唐诗以及唐以后的诗都在音律方面远超唐前诗。超越是全面的,并非某一个天才诗人的横空出世,而是全方位的超越。用今天的话来说,有了格律做基础之后的唐宋诗对于唐前诗是降维打击,是碾压性质的。

注意,这并不是说唐前诗就没有音律佳作,而是一个大数据方面的碾压。

这是关于顺口的问题解答,另外一个就是押韵的问题。

押韵前面也说了,最主要是因为古今语音的变化,同时也有格律要求的变化。

正因为《诗经》时期早,很多东西,包括押韵也是在摸索之中。但是我们要知道诗歌的基本要素就是押韵,所以绝对没有不押韵一说。只不过像古风一样,可以隔句韵,可以排韵,可以转韵,只要大体发音相似,就都算押韵。这些和今天的现代歌词倒是有些相像——音乐改变了字本身的发音,我们很有可能把一个朗诵时发去声的字唱出平声来——所以,这些都不是问题。

我们随便选一首《诗经》作品分析一下押韵问题。

《国风·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很显然,前四句“衿”、“心”、“音”是押韵的,而后四句韵脚都是语气助词“兮”,就更不要说不押韵了。但是我们要注意到这种用一个字来不同结尾的做法在后来完全被抛弃,因为诗歌内容越来越充实,文字表达越来越丰富,在一首诗里面连重字都被认为是浪费,何况使用几个相同的语气助词。这就是《诗经》、《楚辞》时期特有的押韵特色,稍晚一点就看不到了。

有争议的是中间四句押韵吗?同样是押韵的。

我们都不需要追溯到春秋时期,就看南宋时期的《平水韵》,就可以找到蛛丝马迹。

“青青子佩”,“佩”字属于平水韵“十一队”部,也就是说这个字和今天的发声是差不多的。而“来”字属于平水韵“十灰”部,和“佩”算邻韵。也就是说“来”字在古时候发音更类似于“勒”,这个在很多唐诗中都可以看到,我们熟悉平水韵的一看就知。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同样是和“回”,“杯”押韵

所以说“佩”和“来”实际上是押韵的,只是平仄不同,属于平仄通押。前面也说过了,这是音乐作用之下变调使用的日常。

那么“悠悠我思”的“思”字是否押韵?这个是平水韵“四支”部,差得比较远啊?我们再查仔细些,就会发现“思”还有两个读音,一个是“sì”,另一个是“saī”,而发音“腮”的“思”,意思是一脸胡须的样子。《左传·宣二年》宋城者唱道:

于思于思,弃甲复来。

蓬头垢面,满脸胡须,弃甲丢盔地跑回来了。

所以清楚了吗?“悠悠我思”,其实是我的胡须,并不是我的情怀的意思。而“saī”同样是“灰”部,和“来”完全押韵,和“佩”仅仅是平仄不同。

不过因为时间太久,现在的读音大都不会这么读,包括领悟的意思也有了区别。咱们要如何理解呢?如果是考试,就以教科书为主,而如果你是要探讨押韵问题,就可以多学习韵书,了解一下古今发音的不同。

既可以解自己的惑,也显得比别人懂得多,何乐而不为之?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诗经》怎么不压韵?不像唐诗那么顺口?

《诗经》肯定是押韵的,所有的诗都是押韵的。

为什么没有唐诗顺口?

那是因为中间隔了上千年,文人们创造了汉字音韵学和古诗词格律,让诗句越来越顺口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押韵  押韵词条  顺口  顺口词条  诗经  诗经词条  唐诗  唐诗词条  那么  那么词条  
诗词

 作家起笔名,有才有料很皮!

笔名的由来,多样且有趣!了解一个作家从哪开始最好呢?大部分人都会说当然是他的作品,库管倒觉得应该从笔名开始。一个小小的名字,其实暗藏了一个作家的对人生的期待,对...(展开)

诗词

 15首天真烂漫的童趣诗词,带你找...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有这样一朵浪花,没有尔虞我诈,没有世态炎凉,没有心中忧愤,没有世俗的争斗,它是那样的清新活泼,那样的令人陶醉,那样的无忧无虑,字里行间...(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