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辛弃疾:我本该以身许国,奈何!奈何!

-01-

开禧三年(1207年)九月初十的这一天,信州铅山的一所小屋里,昏睡数日的辛弃疾睁开了双眼。

八月以来,辛弃疾就一直病着。他恍惚记得,九月初的时候,韩侂冑向他妥协了,他带来了一道圣旨,任命自己为枢密院都承旨。这个职位可以直接参与指挥北伐,一直以来都由韩侂胄的亲信担任。他知道韩侂胄目的不纯,想让自己收拾北伐残局,分担责任。但这是他南归四十多年后第一次离北伐中原,收复失地的心愿如此之近,他终于有机会能纵马横槊,点兵沙场,然而,那时他已经病得连床都下不了了。

半梦半醒之间,他时常见到故人。他梦见祖父带着年幼的他登高临远,祖父拍着他的肩膀掷地有声:“这些都是大宋的万里江山,早晚有一日,我们要把它夺回来!”

祖父没能等到这一天。辛弃疾知道,他也等不到了。

他也会梦见二三好友。陈同甫仍是一副慷慨疏狂的样子,拉着他大步往前走,“稼轩兄,我可等了你好些年了!”说着便要拉他去和词舞剑,共酌瓢泉。朱熹站在一旁,手里执本书问道:“稼轩的志向可是实现了?”

辛弃疾心中一惊,北伐尚未完成,他怎可在此消磨余生?转念间,眼前景象似大雾退散,只听得杀声阵阵,铁马急催,竟是身在北伐前线。

南归四十多年后,他终于又一次踏上了这片战场。刀剑声,嘶吼声,战鼓声,声声振耳,也让他记忆中那段少年意气的时光愈加清晰。他飞身上马,像一柄剑直刺敌军,高呼声在整个战场回荡:“杀贼,杀贼,杀贼啊!”

辛弃疾猛地睁开眼睛,嘴里喘着粗重的气。墙上的宝剑孤零零地挂着,无人过问。他的时间不多了,宝剑也会随他一起被埋进土里。他把头艰难地转向北伐战场的方向,似乎这样就能看到那场惨烈的战争,他目眦欲裂,口中仍在高呼:“杀贼,杀贼,杀贼啊!”

辛公身殒,千古遗恨。

-02-

辛弃疾出生的时候,北方早已沦陷。

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辛弃疾出生在山东历城一个叫四凤闸的地方。这一年,宋金之间仍是战火不断。南宋战败求和,割了地,赔了款,岳飞父子也在1142年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南宋朝廷把这场战争遗忘了,在烟雨江南里醉生梦死,而北方的百姓仍在金国的统治下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

留存在金国这片土地上的汉人会作何选择?有人会为了功名利禄投诚金国,比如后来被辛弃疾所擒的义端和张安国。也有人“身在曹营心在汉”,一心所系尽是恢复中原,比如辛弃疾的祖父辛赞。

辛赞虽然是个文官,却兼具文才武略,一直把恢复宋朝故土当成自己的使命。他好读兵书,时常给年幼的辛弃疾讲解兵家谋略,辛弃疾也听得津津有味。

辛赞还尤爱登高望远。有时他会指着远方给辛弃疾讲解,汴京在哪个方向,靖康年间又发生了什么事,可怜岳将军,一生精忠报国。但更多的时候,辛赞只是默默地站在那里,眼底是掩不了的悲伤和愤恨。

辛弃疾也默默站在祖父身旁。祖父老了,他的脊背微微弯曲,辛弃疾知道祖父的背上背了一座山,山上刻着一个鲜红的字,那是“国”,是被无数百姓的鲜血染红的。北伐中原,收复失地的愿望就在这时在辛弃疾的心里扎下了根,并在他的余生里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在南宋的阴风晦雨里艰难求生。

既然立下志向,少年辛弃疾便开始勤读兵书,苦练武艺,更是趁着两次赴燕京参加科举的机会探查金国内部的政治和军事动向,为有朝一日起兵反金做好准备。

辛赞对辛弃疾的表现甚是满意,辛氏一门总算是后继有人。

济南辛氏从陇西迁来,而陇西又是个鞍马骑射随处可见,民风剽悍的地方。西汉时期,辛武贤、辛庆忌父子,便“皆以武勇显闻”,官至破羌将军和左将军。唐代辛云京,官至代州刺史,“代掌戎旅,兄弟数人,并以将帅知名。”辛赞看着辛弃疾在院中练剑的身影,欣慰地点了点头。

少年时期的生活是辛弃疾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南归后,辛弃疾时常回忆往事,也多次提及年少生活。

我本是将门之后,自当征战沙场,报国杀贼,谈诗论词不过是些余事罢了:

少年横槊,气凭陵、酒圣诗豪余事。       ——《念奴娇·双陆和陈仁和韵》

我也曾有情趣无穷的浪漫生活:

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万钟。       ——《定风波 ▪ 暮春漫兴》

我不愿做那皓首穷经的儒生,而是希望能做个文武兼资,为国纾难的“真儒”:

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 ——《水龙吟 ▪ 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

-03-

自少年时起辛弃疾就一直在等待一个机会,而在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他等待多年的机会终于来了。

这一年金主完颜亮不顾朝廷内外的反对执意南下攻宋,并扬言要在百日内消灭宋国。不堪征赋繁重又备受歧视的汉人纷纷揭竿而起,反金义军在短时间内迅速屯聚蜂起。辛弃疾率领一支队伍投奔了山东另一支更大的起义军,起义军的首领叫耿京。

耿京是个五大三粗的农民,没读过书,大字不识一个,手下的人也大多凭着一身蛮劲和一腔热血在战场上硬闯,说到排兵布阵自然是一概不会。对于辛弃疾的到来,耿京兴奋不已,军中正缺少一个有文韬武略的人才呢。二人一拍即合,辛弃疾就在耿京的军中做了掌书记,开始了上马击贼,下马草檄的峥嵘岁月。

义端的叛变是一个异数。义端是辛弃疾结交的好友,两人都喜好谈兵,辛弃疾就举荐义端进了耿京的义军。但谁料义端是个见利忘义的小人,竟然偷了辛弃疾保管的义军大印去投靠金人。

耿京大怒,辛弃疾主动请缨去追回大印。一路快马加鞭,辛弃疾终于在半路截住了叛贼。义端被吓得痛哭流涕,跪地求饶,他抬头去看辛弃疾辛弃疾此时骑在马上,横眉怒目,清晨的朝阳照在他肌肉遒劲的身体上,竟衬得他恍如天神一般。辛弃疾可不管叛贼的哭诉,手起刀落,拎着义端的头颅一路飞驰回大营。

一边抗金,辛弃疾一边劝说耿京归附南宋,共图恢复大业。这年十二月,耿京派贾瑞渡江,去宋廷表归附之意,又怕贾瑞一个粗人不会说话得罪了朝廷,耿京便让辛弃疾也一同前往。宋廷对义军的归附很是欣喜,当即给耿京和辛弃疾等人封了官。不料等辛弃疾几人完成任务回到山东时,等待他们的竟是一个噩耗。

叛贼张安国暗杀了耿京投靠金人,就为了区区一个济州知州的位子。听闻这个消息,辛弃疾怒发冲冠,带着五十轻骑直趋金兵五十万的大营,生擒张安国,又马不停蹄,昼夜南奔,直抵临安,把张安国交给朝廷,最后斩首于市,轰动朝野。这一年,辛弃疾23岁。

直到晚年,回首这段金戈铁马的岁月,辛弃疾仍不免动情:

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辛弃疾的好友洪迈在多年后回忆辛弃疾的壮举,在《稼轩记》中感叹:

侯本以中州隽人,抱忠仗义,章显闻于南邦。齐虏巧负国,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如挟毚兔,束马衔枚,间关西秦淮,至通昼夜不粒食。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04-

辛弃疾南归临安以后,并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宋高宗只求过得安稳,自然不会理睬主战的辛弃疾。而辛弃疾“归正人”和“忠义人”的双重身份,也受到朝廷的排斥,只被授予了一个江阴签判的闲散文职。

辛弃疾并不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但这个闲职却让年轻的辛弃疾懊恼了很久。他的志向是收复中原,哪怕朝廷让他去前线当个小兵,也比躲在这里整日处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强啊。

辛弃疾不甘心把大好岁月蹉跎在这里,公务之余,他紧盯着宋金之间的战局,一有机会就发表自己的恢复方略,希望能得到朝廷的认可。

绍兴三十二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宋高宗赵构终于退位了!即位的宋孝宗在当皇子的时候就有恢复大志,登基以后更是雷厉风行,提拔了张浚等一批主战人物,对岳飞以礼改葬,充分表现了起兵北伐,报仇雪恨的雄心壮志。

辛弃疾大受鼓舞,抑制不住满腔的豪情,越级求见了张浚,陈述了自己对用兵的设想。但他人微言轻,张浚并没有接受他的建议。

隆兴元年四月,宋孝宗定议北伐。但朝廷此前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北伐中途几位将领又配合不当,甚至还有前线将领逃遁,于是宋军小胜几次后在符离大败,轰轰烈烈的北伐就这样仓皇落下了帷幕,和议之声又在朝廷上占据了上风。

辛弃疾南归本是为恢复大计,如今北伐之事昙花一现,他的心头也笼罩了一层浓重的阴云。次年春,辛弃疾写下了一首词:

满江红 ▪ 暮春

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籍。红粉暗随流水去,园林渐觉清阴密。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

庭院静,空相忆,无说处,闲愁极。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尺素如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漫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

暮春之时,辛弃疾看着流水落花,久久无言。北伐后一片沉寂的局面不正如这阑珊的春意吗?中原何时能恢复?我的志向又何时能实现?

北伐的失败让辛弃疾感到忧虑和痛惜,但也让辛弃疾更加深入地思考如何才能实现恢复。深思熟虑之下,他写成了《美芹十论》。这一次,辛弃疾同样是越级上书,但不同的是,他直接上呈给了皇帝。《美芹十论》中详细分析了许多问题,比如宋金各自的优劣,恢复故土,如何对待归正军民,如何用将和用相等。在最后一篇《详战》中,辛弃疾提出了对金的策略,如避实就虚,声东击西,出兵山东等。而在其后呈给宰相虞允文的《九议》中,辛弃疾强调“恢复之事,为祖宗,为社稷,为生民而已”,可见其良苦用心。

这次上书,虽然让一些人认识到了辛弃疾的能力,也带来了一些升迁,但朝廷对他的态度仍是去地方任职,而不是在军中效力。

他去过滁州,治理了荒政。去过江西,平定了茶商军。他辗转各地,担任的都是安抚使,转运使之类的职位,劳心劳力,一不小心还会被以莫须有的罪名遭到弹劾。他知道自己“刚拙自信,不为所容”的性子得罪了不少人,但他还是固执地坚持自我。

宋孝宗乾道六年至八年,辛弃疾在临安任司农寺主薄。元宵佳节,整个临安城张灯结彩,辛弃疾有词云:

青玉案 ▪ 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鹅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元宵之夜,倾城冶游,众人直把杭州作汴州,辛弃疾却一个人默默走在喧嚣中。他在寻找谁?而在他准备放弃,正要转身离开的时候,却突然发现那人独自站在灯火未至的角落里。这个人是谁?我们不禁怀疑。这份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孤独感,或许说的正是辛弃疾本人吧。

十多载年宦海沉浮,宋廷始终无法接纳辛弃疾。他们看得到他的才华,所以只要碰到棘手的事情,他们就把包袱扔给他。辛弃疾每次都会圆满解决,但他心里积攒的郁气却越来越多。

他已经不年轻了,但中原的恢复却始终遥遥无期。更不要说那些频频弹劾他的同僚,那些莫须有的罪名。四十岁的辛弃疾,头上早早生了白发,他拿起一壶烈酒,在猎猎山风中吟了一首沉痛至极的词: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娥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朝廷又来了调令,却不是让他奔赴心心念念的前线,而是照样去担任管理粮草的小官,现实与他的志愿愈来愈远了。南宋的未来呢?辛弃疾看着远处日落西山的景象,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05-

弹劾罢官其实一直在辛弃疾的预料之内。在官场上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他也倦了。

罢!罢!罢!既然如此,那便退居吧。

堂前看山,对花饮酒,拜访知己好友,享受享受天伦之乐,辛弃疾的心情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

他最爱带湖风光: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

——《水调歌头▪盟鸥》

也爱夏夜景色: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这样的生活似乎很逍遥很自由。但那些沉重的梦想呢?已经被辛弃疾遗忘了吗?

当然没有。收复中原是烙印在辛弃疾的骨血里的。

他在给人祝寿时不忘中原:

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

送别友人时不忘中原: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胜雪。

——《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甚至出外游玩时也不忘恢复中原: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退居的岁月里,辛弃疾一直在等待朝廷的起用。这一等,他又等了二十多年。

辛弃疾64岁这年,他终于走出了铅山瓢泉。金国内乱,宋宁宗和韩侂胄准备趁机北伐。开禧元年,辛弃疾被任命为镇江知府。登临北固亭,凭高望远,66岁的辛弃疾写下了一篇传唱千古之作: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北固亭上,年近古稀的辛弃疾悲从中来,潸然泪下。如今哪里还有像孙权,刘裕这样的英雄呢?只希望韩侂胄不要像刘义隆一样草率北伐啊。他从少年时起就立志恢复中原,现在已垂垂老矣,又有谁愿意来重用他呢?

然而,还没等到北伐的开始,他就又被罢官了。心灰意冷之下,辛弃疾回到了信州铅山。不久,理想破灭的辛弃疾便重病而亡。

“男儿到死心如铁。”辛弃疾这一生只有一个愿望,但直到遗恨去世,他的愿望都始终没有实现。

中原啊,何时能恢复?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奈何  奈何词条  以身许国  以身许国词条  辛弃疾  辛弃疾词条  本该  本该词条  
诗词描写类诗词

 关于长征的诗词

毛泽东长征的诗词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巨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清平...(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