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七律155首学习笔记之(068)
---杜甫七律《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三》读记
原文: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三
竹寒沙碧,菱刺藤梢咫尺迷。
过客径须愁出入,居人不自解东西。
书签药裹封,野店山桥送。
岂藉荒庭春草色?先判一饮醉如泥。
笔记:
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2月,时杜甫53岁,在从阆中至成都途中。
首联:“竹寒沙碧,菱刺藤梢咫尺迷。”
竹寒沙碧:我理解就是竹碧沙寒。初春故寒。当然也有人解释说:竹映在水中,可见水中之沙碧。
咫尺:周制八寸为咫,十寸为尺。即接近或刚满一尺。形容距离近。也指微小。《淮南子-道应训》:“终日行不离咫尺,而自以为远,岂不悲哉!”《战国策》:“舜无咫尺之地,以有天下。”《题王右丞山水障》(唐-张祜):“咫尺江湖尽,寻常鸥鸟飞。”
咫尺迷:《寓居临平山下》(唐-张祜):“人间谩说多歧路,咫尺神仙洞却迷。”
菱:菱属植物的泛称。菱刺:野菱的果实有尖锐的刺。《归辋川作》(唐-王维):“菱蔓弱难定,杨花轻易飞。”《田园乐》(唐-王维):“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巴女谣》(唐-于鹄):“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西湖竹枝词》(元-杨庆源):“采菱儿女新样妆,瓜皮船小水中央。郎心只如菱刺短,妾情还比藕丝长。”
藤:蔓生植物名。有的茎细长,柔软而坚韧,可编织。《白帝》(唐-杜甫):“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移家别湖上亭》(唐-戎昱):“好去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三五声。”
梢:树枝或条状物的末端。藤梢就是野藤枝条的末端。《堂成》(唐-杜甫):“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赠别》(唐-杜牧):“十三余,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六月》(唐-赵璜):“六月火云散,蝉声鸣树梢。”
大意:初春的浣花溪边竹碧沙寒,菱刺横生,藤梢蔓延,草木峥嵘,路易迷失。(离开草堂已经两年,想象中应是一片荒芜。)
颔联:“过客径须愁出入,居人不自解东西。”
径须:一定会。《月下独酌》(唐-李白):“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将进酒》(唐-李白):“主人何为言少钱,酤取对君酌。”
不自:即不能自己。《道德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慈姥矶诗》(南北朝-何逊):“客悲不自已,江上望归舟。”还有:情不自禁,力不自胜,人不自安,找不自在,乐不自禁,罪不自证等。
大意:外来的客人一定会不知道如何出入。当地居住者也不是自然就能明白方向。(这当然也是夸张之词。对上联的“咫尺迷”进行具体描述。写的是草堂外部环境。)
颈联:“书签药裹封,野店山桥送。”
药裹:是指药包。《送梁判官归女几旧庐》(唐-岑参):“草堂开药裹,苔壁取荷衣。”《酬郭十五受判官》(唐-杜甫):“药裹关心诗总废,花枝句还成。”
书签:指代书籍。《哭刘司户》(唐-李商隐):“酒瓮凝余桂,书签冷旧芸。”《题柏大兄弟山居屋壁》(唐-杜甫):“笔架沾窗雨,书签映隙曛。”
野店山桥:即野外之店野外之桥。(草堂附近其实没有山)。《忝官引》(唐-元结):“山野性所安,熙然自全顺。”《送罗约》(唐-牟融):“月明野店闻鸡早,花暗关城匹马迟。”
送:就是迎送。
大意:还有我那些书签药包全都布满了蛛网。宾客来怕要到野外的店桥迎送。(写草堂内环境。本联承上写“荒凉”,启下写“待客”。)
尾联:“岂藉荒庭春草色?先判一饮醉如泥。”
藉:凭藉,凭借。《水经注-湿水》(北魏-郦道元):“凭藉涓流,方成川甽(zhèn)。”《恩倖传论》(南朝梁-沉约):“州都郡正,以才品人,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凭籍世资,用相陵驾。”
岂藉:怎能凭借。《偈》(宋-释克勤):“意气不从天地得,英雄岂藉四时推。”
判:通“拚”,含不顾一切意。《离别相去辞》(先秦):“三军一飞降兮所向皆殂(cú)。一士兮而当百夫。”《采珠行》(唐-元稹):“海波无底珠沉海,采珠之人判死采。”
大意:难道就凭借草堂现时如此荒凉的境况,先来一次烂醉如泥的宴饮?
本诗前二联写草堂外荒凉的环境。颈联写草堂内荒凉的环境。尾联流露出忐忑不安的心情。荒庭春草如何请客?难道就在这荒庭春草中饮宴?就这样接待两川节度的朝廷重臣严武?比较“其一”、“其二”的尾联,急迫见面、急迫请客,欣喜若狂的心情似乎有些收敛。
这首诗有几个字的用法有点特别。一是“竹寒沙碧”。二是“山”为“山野”,重在“野”。三是“送”为“迎送”,不止是“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