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七律118首读记之(070)
----李商隐七律《题僧壁》读记
原文:
题僧壁
舍生求道有前踪,乞脑剜身结愿重。
大去便应欺粟颗,小来兼可隐针锋。
蚌胎未满思新桂,琥珀初成忆旧松。
若信贝多真实语,三生同听一楼钟。
笔记:
此诗或作于大中五年(851)至九年(855)作者在梓州幕期间。《宋高僧传》:“有李商隐者,一代文宗,时无伦辈,常从事河东梓潼幕,久慕玄大师。”可见,虽未有提及李商隐是否皈依佛门,但因其师从知玄宗师,天台宗或已将其视为门内弟子。但佛教并不是李商隐的唯一信仰,归根结底李商隐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儒士。仕途多舛、情爱波折,李商隐一生艰难浮沉,释家的大悲大智或可抚平他的精神创伤。
首联:“舍生求道有前踪,乞脑剜身结愿重。”
乞脑剜身:即“舍生”。《因果经》:“菩萨昔日以头目脑髓以施于人,为求无上真正之道。”《千佛因缘经》:“雪山有婆罗门,名牢度跋提,白夜叉言:我今不惜心之与血。即持利剑破胸出心与之。”《菩萨本行经》:“佛言我昔于间浮提作国王,剑身出肉,深如火钱,以苏油灌中作千灯炷,语婆罗门,请说经法。”《弥勒所问本愿经》:“往过世有王天子,号曰莲华。王见一人身体病癞,曰得王身髄以涂我身病乃愈。王子即破身骨,以得其髄,持与病者。”《报恩经》:“有婆罗门往乞其头,王许之。”《报恩经》:“转轮圣王为求佛法,有一婆罗门言:‘若能就王身上剜作千疮,灌满膏油,安施灯炷,然以供养者,我当为汝解说佛、法。”
大意:舍去生命追寻佛道之事,前有踪迹可循。奉献头颅,剜身作灯,只是为了结深深的佛愿。(“乞脑剜身”,就是“舍生”。说菩萨为了“求道”为了“结佛愿”而舍生早已有很多“前踪”。菩萨的舍身求道,有点类似儒士的舍生取义。似乎李商隐至少有过下定决心一心向佛的想法。)
颔联:“大去便应欺粟颗,小来兼可隐针锋。”
粟颗:粟粒。《释氏资鉴》:“归宗智常禅师。…江州刺史李渤问曰:‘承闻,芥子纳须弥,莫妄谈否?’师云:‘人传史君读万卷书,是否?’曰:‘然’。师曰:‘摩至踵。如椰子大。万卷书向甚处著?’渤俯首有省焉。”(这里“归宗智常禅师”指庐山归宗寺的智常禅师。与白居易、李渤是同时代的人。这里“李渤”曾任江州刺史。白居易也曾任江州司马。这里“芥子”指蔬菜子。芥子如粟粒。佛家以“芥子”比喻极为微小。这里“须弥山”原为印度神话中的山名,后为佛教所用,指四大天王等居所,佛家以“须弥山”比喻极为巨大。“芥子纳须弥”乃佛家语,指微小的芥子中能容纳巨大的须弥山。比喻小中有大。)
《梓州惠义寺重阁铭》(唐-杨炯):“俯观大道,仅如枣叶;下望须弥,裁同芥子。”(杨炯是初唐四杰之一。)
《七言》(唐-吕岩):“一粒粟中藏世界,二升铛(chēng,三足锅或平底锅)内煮山川。”。
针锋:针尖。亦喻细微。《大般涅盘经》:“又见诸佛,其身姝(shū)大,所坐之处,如一针锋,多众围绕,不相障碍。”《长塘湖》(唐-张籍):“大鱼如柳叶,小鱼如针锋,水浊谁能辨真龙。”
大意:如果“大”就应该像“芥子纳须弥”一样纳于“粟颗”。如果“小”的话,则可同时隐于“针锋”。(意思是佛的境界大小无碍。佛法往大处讲,则无所不包,但也可藏于一粒粟中;往小处说,则更是针尖可隐。以大能入小,小能容大的禅机,表达佛法玄妙深奥之意。)
颈联:“蚌胎未满思新桂,琥珀初成忆旧松。”
蚌胎:指珍珠。古人以为蚌孕珠如人怀妊,并与月的盈亏有关,故称。《吕氏春秋》,“月,群阴之本。月望则蚌蛤实,群阴盈;月晦则蚌蛤虚,群阴亏。”《羽猎赋》(汉-扬雄):“方椎夜光之流离,剖明月之珠胎。”李善注:“明月珠,蚌子珠,为蚌所怀,故曰胎。”《吴都赋》(晋-左思):“蚌蛤珠胎,与月亏全。”《和贺兰判官望北海作》(唐-高适):“日出见鱼目,月圆知蚌胎。”
新桂:新月。传说月中有桂树,因称。农历每月初出的弯形的月亮;农历月逢十五日新满的月亮。《房中思》(唐-李贺):“新桂如蛾眉,秋风吹小绿。”唐 白居易 《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诗:“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
琥珀:松柏树脂的化石。《本草经集注》(南北朝-陶弘景)说:“旧说松脂沦入地千年所化,今烧之亦作松气…”。《木草》(唐-陈藏器):“旧产松脂入地千年,化为琥珀。今烧之亦作松气。”《博物志》(西晋-张华):“松脂沦地中,千年化为茯苓,茯苓化为琥珀。”《咏琥珀》(唐-韦应物):“曾为老茯神,本是寒松液。蚊蚋(ruì)落其中,千年犹可觌(dí,显出)。”
大意:珍珠在蚌胎中尚未形成,于是思念着天上明月的下一次圆满。琥珀在大地中刚刚形成,实际上本质却是昔日松脂。(是在说过去和未来吗?是在说因果吗?是在说“因亦是果,果亦是因”吗?是在说因果相续,生死轮回吗?)
尾联:“若信贝多真实语,三生同听一楼钟?”
贝多:树名,因佛经多用此树的贝片书写,所以常被用来指佛经。《送僧》(唐-张谓):“童子学修道,诵经求出家。手持贝多叶,心念优昙(tán)花。”《送圆载上人归日本国》(唐-皮日休):“贝多纸上经文动,如意瓶中佛爪飞。”
真实语:指如来的话。
三生:佛教术语。指前生、今生、来生。即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
大意:如果相信佛经中如来所言的话,我们的前生、今生、来生听的是“一楼钟”?(似是说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与现下的一刹那,其实并无分别。好像李商隐在对生死轮回表达自己的疑问。)
这首诗题目是“题僧壁”。这个“僧壁”在何处已无法知道。但诗的内容确实说的都是有关佛的事。首联说前人有过“舍身求道”的事。感觉作者一定也在考虑皈依佛教的事。颔联说的是佛的境界大小无碍。我觉得李商隐不仅仅是在说“大能入小,小能容大”,好像也在说“大乘”“小乘”。小乘以解脱为目的。大乘追求普度众生。颈联说的就是因果观。说的就是生死轮回。尾联我觉得是作者提出了疑问。如果真如佛经教义所言生死轮回因果相报,难道“三生”听的都是“一楼钟”?“三生”都是在一样的时间长河中穿梭?言外之意,难道在“来生”我还是要听这个“钟”的声音?李商隐虽然结交僧人,研究禅理,但只是仕途多舛、人生迷茫时的对人生的一种思考和追寻。李商隐终归是一个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