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宋人诗中“红杏出墙”是什么意思?作者有此...

这个关于诗歌多重含义的问题很具体 : 宋代叶紹翁"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纯写景吗?

前言

单就这首诗来说,作者是不是纯写景很难说。诗人是否另有所指,需要根据其创作时的背景来判断,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对于作者的用意只能是猜度了。

另外,诗文作成以后,读者如何理解,又是另外一回事 。是不是有其他含义,其实并不是作者说了算。

下面,老街列举几个有名的关于杏花的诗句,比较一下。看看各类杏花有什么不同,咱们再判断”一枝红杏出墙来“有没有其他意思?

也可以从创作的角度来思索,自己作诗的时候,应该怎么办?

一、单纯写杏花 陆游和陈与义诗词中的杏花

在众多的杏花诗中,南宋诗人陈与义的这两句我最欣赏,每次读到的时候,仿佛空气都清新了许多,患有鼻炎的我似乎呼吸都通畅了: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这两句来自于《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陈与义是我很喜欢的一位诗人,不过这首七律,我只喜欢这两句,不知道读者是否有同感。

陆游的这两句诗也很有名: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附全诗《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陆游还有一首直接写“红杏出墙”的七绝:

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马上作》

仔细品味一下这三首诗中的杏花,就是春天的杏花而已。没有什么其他的意思。

二、拟人的杏花 张先犹解嫁东风

上面说陆游和陈与义的诗中,杏花就是杏花,没有其他的意思。但是北宋张先的词就不同了:

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张先笔下的杏花,用拟人手法,有了人类的个性。这三句出自张先《一丛花令·》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陆游、陈与义的诗不同,张先的这首词很明显,把杏花赋予了人类的性格特点,不是单纯把杏花当作一个植物来写了。

三、以血书写杏花

说到杏花词,不能不提赵佶的《宴山亭·北行见杏花》: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闲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这个作者赵佶大家都很熟悉,即著名的宋徽宗。上阕以杏花托物兴感,又把杏花比作一位“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的美女,却在无情风雨中凋零愁苦。

这首词的题目为“北行见杏花”,作于被俘北上的途中。于是下阕写出了宋徽宗见到杏花后,有感而生的痛苦。这首词被王国维拿来和李煜的作品对比:直笔

尼采谓一切文字,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感...........《人间词话》

这里也赋予了杏花以人类的情感特色。

说到宋徽宗这首词,顺便提一下唐朝吴融的一首《途中见杏花》,题目和宋徽宗的挺像,这首诗有一个版本是最早提到“红杏出墙”的:

一枝红杏(或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这首诗和宋徽宗的词,都特意写了“见”这个字。喜欢诗词的朋友可以品一品宋徽宗与吴荣异同之处。

四、似花还似非花 苏轼的杨花与叶绍翁的杏花

1、似花还似非花

苏轼有一首著名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开头有六个字:

似花还似非花。

我们用这六个字,来分析一下叶绍翁《游园不值》的杏花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可以看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整首诗毫无疑问是写景。但是后两句杏花时,明显与陈与义和陆游笔下的杏花不同。因为这只”出墙“的杏花,更容易引起联想。

叶绍翁的杏花有没有其他含义呢?

用苏轼的话来说,真得很恰当:似花还似非花。

2、 不同于张先、苏轼、赵佶的花

但是叶绍翁的杏花,又和张先”犹解嫁东风“的桃杏不同,也和”随风万里,寻郎去处“的杨花不同,后两种有明显的拟人手法。

我们看看苏轼这首“似花还似非花”的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词中的杨花,和张先的”犹解嫁东风“、赵佶的“新样靓妆”一样,也是把花当作人来写。

我们会发现,叶绍翁并没有特别明显给杏花以人的特征和感情。

3、类似于柳宗元《江雪》

我们不清楚,从主观来说,叶绍翁的杏花是不是和柳宗元的《江雪》那样,背后一定有深意: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我们也不知道是不是一定和陆游陈与义一样,肯定就是写一个植物而已。

之所以说类似《江雪》,是因为我们了解柳宗元的创作背景。大多数人认为《江雪》不仅仅是写景, 柳宗元在主观上用景语反映其情感,表达自己遭遇贬谪仕途运蹇的孤寂。

但是叶绍翁是不是主观上就如此呢?不好说。也许是、也许不是,似花还似非花。

五、作者未必是,读者何必不是

一个作品写成以后,只完成了一半,另一半由读者完成。清朝学者谭献也有”作者未必是,读者何必不是“的说法。我们引用西方的说法: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也就是说,叶绍翁写完这首诗以后,无论他主观上是不是单纯写景不重要,重要的是读者怎么看。

雍正时期,有人写”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结果被认为讽刺朝廷丢了性命,就是一个例子。

苏轼的”乌台诗案”也因为其诗文被解读出多重含义,所以被对头抓住,差一点丢了性命。

也就是说,无论诗人是否有此意,但是作品中却可以让读者联想到此意。

用黄晓明的话说: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结束语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即情语也。但是在创作时,未必每个人都能做到,不一定“一切”景语都是情语。

这种不动声色,却把景语写成情语的,有时是诗人是有意为之,有时是无意为之。不管叶绍翁是不是有意为之,他并没有写出后来“红杏出墙”的含义。

在宋代话本《西山一窟鬼》中有“似骑红杏出墙”之语,把红杏出墙比作一种不检点的行为 ,这应该是别人的发挥了。

至于作诗的时候,其实很多诗人是喜欢使用多重含义这一手法的,似花还似非花?让读者猜去吧。

@老街味道

黄庭坚说杜甫作诗韩愈作文,无一字无来历,到底有没有道理呢?

王维的《鸟鸣涧》与我们常见的绝句 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诗中  诗中词条  宋人  宋人词条  红杏出墙  红杏出墙词条  意思  意思词条  作者  作者词条  
诗词杜甫诗词鉴赏

 杜甫——《哀江头》

【年代】:唐【作者】:杜甫——《哀江头》【内容】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展开)

诗词张先诗词鉴赏

 《醉垂鞭》

年代:宋 作者: 张先《醉垂鞭》双蝶绣罗裙,东池宴,初相见。朱粉不深匀,闲花淡淡春。细看诸处好,人人道,柳腰身。昨日乱山昏,来时衣上云。作品赏析【注释...(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