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纯属名词罗列,为啥给人意境悠远?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这首元曲出自:
《天净沙》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
短短二十八个字,就把秋景荒凉,萧肃道出来。题目是秋思,却只写秋景,不写思绪。浓郁的氛围思绪自然流露出来。将富有代表意义的景物,罗列展示出来。使其形,色,动态自然有致地构成了一副秋景图。而这幅画面却不知是单调的萧瑟肃杀,而是在苍凉之中,以“小桥流水人家”的意象使画面蕴涵有一股暖意,才与其他景物形成反差对比,其结果是衬托出整个画面更加败落,凄凉。这恰好是作为流落天涯的游子心境的外化。由于他是行走在古道上,其含义也就拓展了情景的局限,其叹喟也就成了古今游子的代言。
开篇就写出来两种植物枯藤和老树,好像生长了很长时间的树木,秋天叶子干枯北风一吹纷纷掉落,昏鸦是傍晚景色,有点像“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的意境。黄昏的乌鸦凄凉的望着远方。
在荒凉到古道上尽然还有住户,远处流水静静的流淌,它不知道度过了多少岁月,几经过多少荒凉,繁华。流水上面的小桥承载了多少故事,历经了多少朝代。这十二个字就是静止中的画面,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古道西风瘦马”苍凉的气氛愈加浓烈,西风一般指的是寒风,寒风之下马都显得瘦弱无力。
黄昏之下的古道苍凉,暮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满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
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有人称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为“并列式意象组合”,其实并列之中依然体现出一定的顺序来。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藤缠树,树上落鸦,
第一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桥、桥下水、水边住家,
第二组是由近由远的排列;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
第三组是从远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间略有变化。
由于中间插入“西风”写触感,变换了描写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跃感,但这种跳跃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围。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的场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远目光的产物,因此作品在整体上也表现出由近及远的空间排列顺序。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作者的视野层层扩大,步步拓开。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现之一。
在词句的锤炼上,马致远充分显示了他的才能,前三句十八个字中,全是名词和形容词,无一动词,各种景物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动态与形状,全靠读者根据意象之间的组织排列顺序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把握。这种奇妙的用字法,实在为古之所罕见,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与马曲用字法相似,但其容量仍不如马曲大。马曲用字之简练已达到不能再减的程度,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丰富的情感,这正是《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