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宋之问:好好一个诗人,你去当什么男宠?

文/晏凌羊

来源:晏凌羊

古墨社

纵观宋之问一生,对亲人,夺诗杀人;对朋友,卖友求荣;对上司,无尽谄媚。每次读完他的诗作,必须洗眼漱口,熏香诵经过后,方觉身心净洁。

01:

说起宋之问,可能很多同学并不知道他的名字,但若是告诉你他便是“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作者,你可能便会恍然大悟:“哦,是他啊!”

有人说“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句诗的作者也是他。

当然,有更多的人认为它的作者是宋之问的外甥,而宋之问为了把这首歌占为己有,居然把外甥给杀了。

这成为一段悬案。

我更倾向于这种说法:这句诗的作者的确是宋之问,他的文才是众所周知的。只不过后人太不屑于他的人品,所以编排了他“因诗杀人”的故事。

唐朝有非常严格的律法,著名女诗人鱼玄机因为发现侍女跟自己的男友私通,失手杀死了侍女,结果就被处决。

宋之问当时已经有了一定的名气,众目睽睽之下想要杀人夺诗,恐怕没那么容易。

如果他真的得逞,那么,他再有通天的本事估计也要下牢狱的,但官方根本没有他违法犯罪的史料。

最早记载他“杀甥夺诗”的书籍,用的是模棱两可、有猜测之意的“或云”一词。其他的资料,则接近于小说,真实性和权威性大打折扣。

他究竟有没有杀死亲外甥,估计只有天知地知了,但我们可以从这些流传得知,宋之问的人品确实不咋样,不然这样的事情也不会编排到他身上来。

也是因为这样的缘故,我一直很想写写宋之问,因为他实在是太奇葩了。

他长得那么帅,却口臭;那么有才华,却偏偏心术不正。

02:

宋之问出身并不高贵,但他有一个非常发奋的爹。

据史书记载,他的父亲宋令文有三样绝学:练得一手好书法,写得一手好文章,还有一身好武艺,世称“三绝”。

宋之问和弟弟宋之悌、宋之逊自幼也都勤奋好学,结果各学得了父亲的一绝,宋之问则专攻文学,终于在诗坛上闯出点小名堂来。

后人谈起初唐诗歌,总是绕不过去“沈宋体”,因为“沈宋”二人对律诗的定型作出了巨大贡献,这里的“沈”便是沈佺期,“宋”便是宋之问。

“沈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主要是:二人使得五律诗更趋精密,又使得七律诗开始规范化,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之功。

“沈宋”之中,又属宋之问更为著名。

《旧唐书》里说他被贬谪时,“经途江、岭,所有篇咏,传布远近”,足见其影响之广泛。

如果宋之问心高气傲一些,只是满足于做个“网红”,或许他真的会被后人景仰,只可惜,他最终走上了一条求功名的路。

求功名本无什么不可,中国古代很多诗人在求功名的这条路上一直孜孜不倦,只不过,像宋之问一样吃相难看的,可能真没几个。

03:

宋之问高中进士的时候才十九岁,那时恰恰是武则天当政时期。

宋之问中进士后,与“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被召入内文学馆,负责宫廷教育。

教学之余,宋之问的另一项任务就是陪同武则天游巡和宴会。

众所周知,武则天是一个非常爱惜人才的人,骆宾王洋洋洒洒写出一篇“讨武檄文”,全是对武则天的谩骂之语,而武则天听完之后,只感慨“如此贤才沦落在外,这是宰相的过失。”

宋之问知道武则天爱诗,就用尽洪荒之力写一些极尽阿谀奉承的诗给武则天看,把武则天哄得很高兴。

宋之问在武则天当政时期最出风头的一次,是“夺锦才”那一回。

当时,武则天去洛阳香山寺游览。她心情不错,就叫随行的大臣们即兴赋诗,还拿出一件锦袍说:“谁的诗先写成,这件锦袍就赏赐给谁。”

大臣们奋笔疾书,左史东方虬第一个交卷。

他写的是一首:

春雪满空来,

触处似花开。

不知园里树,

若个是真梅?

武则天看到这四句诗,很是赞赏,当即就把锦袍赏赐给了他。

东方虬还是有点文采的,他是陈子昂的同辈朋友(对,陈子昂就是写“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那首诗的诗人),曾写过一篇《咏孤桐篇》(已失传),令陈子昂大为欣赏。

东方虬夺魁没多久,宋之问就把他写的诗送到了武则天手上。

这首题为《龙门应制》的诗写道:

宿雨霁氛埃,流云度城阙。

河堤柳新翠,苑树花先发。

洛阳花柳此时浓,山水楼台映几重。

群公拂雾朝翔凤,天子乘春幸凿龙。

凿龙近出王城外,羽从琳琅拥轩盖。

云罕才临御水桥,天衣已入香山会。

山壁崭岩断复连,清流澄澈俯伊川。

雁塔遥遥绿波上,星龛奕奕翠微边。

怨不得宋之问比东方虬交卷交得慢啊,人家这首诗洋洋洒洒共四十二句,二百八十六字,但几乎把武则天游览洛阳龙门的事全部记录完了,而且还顺道盛赞武则天建立的周朝真是国泰民安、万象更新。

这一首诗出来,立马把东方虬的写景诗给比下去了。

东方虬只是单纯写景,单纯显摆下自己的文采,而宋之问简直是在用生命拍马屁啊。

武则天一见这首诗,立马眼睛发亮,她觉得这首更好,于是,全然不顾“先成者赐以锦袍”的游戏规则,把原本披在东方虬身上的锦袍赐给了宋之问。

也正是因为发生过这么一回事,后人形容一个人才识超群时,就用“夺锦才”三字来代指。

04:

香山寺诗歌会夺冠后,宋之问名气更盛。

当时,武则天想召一些治国良才作为自己的参谋,时人称之为“北门学士”。

这是文人上位的大好时机,宋之问也提出了申请,不料却未被批准。

后来,他得了一个官职,任左奉宸内供奉。

这个官职,从字面上来讲,是陪皇帝出差、游览的高级随从。

武则天是个明眼人,大概也是看出来宋之问并没有治国之才,所以也就把他当成一个讨自己欢心的“宠物”来养。

中国人历来都擅长干“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事儿,也许是生活所迫,也许是为了往上爬,就连李白那样狂傲的人,也曾干过积极入世求官的事儿。

还有大名鼎鼎的诗人王维也曾一边故作隐居,一边写信巴结当朝宰相张九龄,第一句便贱兮兮地写“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不?”

人无完人,宋之问想“求上进”可以理解。只是,比李白、王维等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他居然想靠当“男宠”上位。

当然,这可能也跟他长得比较帅气有关。明明可以靠才华吃饭,可他非要为赢取更光明的前途而拼颜值。

当时,宋之问的顶头上司是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为了讨好张氏兄弟,他经常帮他们代笔给武则天写情诗,甚至还曾经给张易之提“便壶”。

武则天下令选男宠时,宋之问蠢蠢欲动,并专门给武则天写了一首表明心迹的诗,里面有一句赤裸裸表达爱意的“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

武则天看到这首歌以后,跟身边人说:“我不是不知道宋之问有才华、懂情调,但我实在受不了他的口臭啊。”

这话传到了宋之问的耳里,令他大为羞惭。

据说从此他一天漱口几十次,上殿时还要口含“古代口香糖”。

只可惜,武则天自始至终没看上他。

容我揣度一下:口臭,的确可以成为不被招为男宠的理由,但这并不影响宋之问去处理政事。

武则天之所以自始至终不给宋之问机会,说到底还是因为她觉得他拍马拍得太露骨,若是让这样的人去处理政事,恐怕会给朝政添乱吧。

05:

神龙政变后,武则天被迫让位于唐中宗李显。

宋之问又参加了一场皇家诗歌大赛,主持人是历史上著名的才女上官婉儿。

这次,宋之问又一举夺魁,而且这次跟他一起站在终极PK台上的人是和他齐名的沈佺期。

试卷交上来以后,上官婉儿沉吟片刻,最终推选宋之问为冠军。

上官婉儿说:“你们二人的诗功力相当,但是,沈诗最后一句‘微臣雕朽质,羞睹豫章材’,词气已竭,就不如宋诗‘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犹然绵绵不尽。”

朋友们,我们可以来看看这两个人在此次诗歌大赛上的作品:

宋之问的诗是这样的:

春豫灵池会,沧波帐殿开。

舟凌石鲸度,槎拂斗牛回。

节晦蓂全落,春迟柳暗催。

象溟看浴景,烧劫辨沉灰。

镐饮周文乐,汾歌汉武才。

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

沈佺期的诗是这样的:

法驾乘春转,神池象汉回。

双星移旧石,孤月隐残灰。

战鹢逢时去,恩鱼望幸来。

山花缇绮绕,堤柳幔城开。

思逸横汾唱,欢留宴镐杯。

微臣雕朽质,羞睹豫章材。

前几句,两个人都写得纵横捭阖,但沈佺期诗又犯了东方虬犯过的问题,太着重于写景、写实,还不忘自谦一下.

而宋诗写意为主,格局显得开阔很多,特别是最后一句,充满了乐观向上之意,显得非常政治正确。

这一次诗歌大赛之后,宋之问更加红了。

如果那个年代有网络,以他的诗才,应该也能成为超级大V。

如果宋之问的人生就这样划上了句号,那我们给他盖棺定论的时候,也不过就说他太过逢迎谄媚。

可惜他没有死,而是继续顽强地去巴结,彻底把自己活成了一个小写的人。

06:

武则天死后,唐玄宗继位之前,唐朝政局不稳,各种政治势力斗争、博弈,乱得很。

电视剧《大明宫词》里拍的情节有些夸张,但基本史实也差不离。

李显登上皇位,但他懦弱无能,朝政大权落到了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之手。

武三思在武则天在位时没怎么嚣张,但与韦氏母女联合后,却权倾一时。

当时的太子是李重俊,跟武三思、韦后和安乐公主不合,他觉得自己地位不稳就造反了。

后来,他杀了武三思等人,自己也不幸兵败而死。

或许是李显太过窝囊,或许是韦后自己想当第二个武则天,总之,两母女也把李显搞死了。

李显一死,静观其变的太平公主和侄子李隆基发动兵变,把韦后和安乐公主灭了。

李显的弟弟、武则天的第四个儿子李旦继位。

李旦就是网友调侃的“六位帝皇丸”,他爷爷李世民是皇帝,爸爸李治是皇帝,妈妈武则天是皇帝,兄弟李显是皇帝,儿子李隆基是皇帝,他自己也是皇帝!

李旦当皇帝一年后,就急急忙忙把皇位让给了儿子李隆基(也就是后来被杨贵妃迷得神魂颠倒的唐玄宗)。

太平公主劝自己亲哥哥废掉自己亲儿子,李隆基一听,马上就把太平公主给灭了。

最后,李隆基登基,唐朝的政局终于稳住了。

在这种时局下,聪明点的人都会选择远离政治漩涡,最好来个“解甲归田”,毕竟保命要紧。

可宋之问完全没有这样的觉悟,他太急于成功了。

07:

武则天退位后,张氏兄弟被杀,宋之问大难临头,惨遭贬黜。

这一次,他被贬得比较厉害,直接被扔去了“鸟不拉屎”的泷州,也就是今天的水稻种植大县广东罗定县。

宋之问到了南蛮之地罗定一看,心都凉了半截,他不甘心啊。

他贪恋往日的荣华富贵,第二年他又偷偷跑回了洛阳,躲在了好兄弟张仲之家。

宋之问逃到好朋友张仲之家里时,正值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权倾一时的时候。

张仲之非常反感武三思的所作所为,就联合其他人一起议事,准备干掉武三思,结果,这事儿被宋之问听到了。

宋之问觉得听到这样的惊天秘密,实在是自己翻身的大好机会,于是马上跑去告密。

果不其然,张仲之被杀,宋之问却因此升职了。

张仲之在收留丧家之犬宋之问时,定然想不到接下来自己家里会上演“农夫与蛇”的悲剧,而他自己居然会死在一个他冒死收留的“好兄弟”手里。

张仲之死了,宋之问翻身了,但他的名声也臭了。

很快,武三思被杀,宋之问觉得太平公主好像更成气候,马上又投靠了太平公主。

接下来,他看到安乐公主权势更盛,立即改投安乐公主。

看得出来,其实宋之问已经非常心虚、焦虑,除了不停抱大腿、当“墙头草”,似乎他也想不到更好的自保方法了。

可是,当“墙头草”是职场大忌,结果往往是“鸡飞蛋打”,两头不讨好,还很容易把自己作死。

太平公主知道宋之问投靠了安乐公主后,十分生气。

当她得知宋之问在主持科举考试时收受贿赂,就把他贬到越州(今浙江绍兴)去做长史。

接着,宫廷又发生政变了,韦后和安乐公主死了。

站错队的宋之问被流放到了广西钦州,这一次,他算是把一生的好运都用完了。

唐玄宗继位后,忽然有一日想起来以前宫廷中有个无耻至极的哈巴狗,于是,他下了一道诏令,给宋之问安排了他的终极结局:赐死。

就这样,56岁的宋之问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08:

看宋之问的故事,我总觉得这哥们儿实在太过书生气。

你说他聪明吧?他的确聪明。若不是聪明,他怎么能在众人中脱颖而出,成为初唐著名的诗人,还有那么多的佳作传世。

你说他愚蠢吧?好像也是。他利欲熏心,一生做尽谄媚之事,最不可饶恕的是,他居然“卖友求荣”,为天下人所不齿。

如果让我对他有个评价,那我认为他可能是一个“很聪明但没智慧”的人。

聪明是一种生存的能力,它指的是智商层面的;而智慧,则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境界。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愿意为之努力是聪明,知道自己什么东西不该要、不该做那才是智慧。

在那首《过函谷关》里,宋之问这样写:

二百四十载,海内何纷纷。

六国兵同合,七雄势未分。

从成拒秦帝,策决问苏君。

鸡鸣将狗盗,论德不论勋。

宋之问所处的时代,“鸡鸣狗盗”还不是贬义词。

他所指的,是《史记·孟尝君列传》里提及的故事:

齐国的孟尝君出使秦国,被秦昭王扣留,孟尝君的一个门臣装狗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献给昭王的妾,请她为孟尝君去说情。

孟尝君逃至函谷关时,秦昭王又下令追捕他,他的另外一个门臣装鸡叫,引得众鸡齐鸣,骗开了城门,孟尝君终于得以逃回齐国。

在这首诗里,宋之问似乎隐晦地表达了对“论德不论勋”的不满。

或许,他潜意识里认为,行“鸡鸣狗盗”之事,手段虽然为人所不齿,但最终他们建立了功勋,应该被肯定。

有这样的认知,宋之问的悲剧早就注定了吧?

09:

纵然如此,每次读到宋之问的诗,我还是会为他的文才所折服。

比如,被贬黜之后,他写出“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还有那首“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更是戳心。

古今中外,德才兼备的人毕竟是少数。

如果我们需要一个诗人,那么宋之问当之无愧;如果我们需要一个道德模仿,那宋之问简直就是个人渣。

也正因为这样,我觉得一个人的人品和才华,应该分开来看。

面对一个人私德不好但才华横溢的人,我们可能会不屑于他的人品,但才华部分,该叹服的还是会叹服。

同样的,面对一个品行非常好但没什么才华的道德模范,我们也只佩服那些该佩服的部分。

然后,“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好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诗人  诗人词条  好好  好好词条  什么  什么词条  一个  一个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