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孰能无忧?忧家忧国忧天下,比如杜甫“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然而,如果生活了无乐趣,人生又何足珍惜?
古往今来人们也无不自寻其乐,比如李白“人生有酒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然而,在你既无酒、又缺钞,且怀才不遇之时;在你“潦倒新停浊酒杯”“唇焦口燥呼不得”之际,又如何乐得起来?此时,若能静心品读苏轼的《前赤壁赋》,不啻三伏天喝冰水,你会转忧为乐,倏然释怀。
这不独因为他文笔之圆熟: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其诗文辞赋无不超拔;也不仅在于他才华横溢:作为千年一出的旷世奇才,其绘画书法也皆臻化境;……更在于《前赤壁赋》的写作背景。当时苏轼正经历了一场灭顶之灾。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诬“作诗谤讪朝廷”,遭御史弹劾,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后经多方营救才被释放,由湖州知州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且“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
从锦帽貂裘的达官显贵一捋而至无薪无俸的戴罪犯官,情何以堪?更现实的是他将如何养活一家20口人?苏轼毅然脱下文人的长衫,换上农夫的短袄,带领全家在黄州东门外的一块土坡上开荒种地。文人种地,这在当时被许多人认为是很丢人的事情,但苏轼却躬耕自若,并欣然以“东坡居士”自称。在黄州,他不仅常有小诗馈赠乡邻,更写出了超尘拔俗的千古名篇。其“文境邈不可攀”“非忘怀得失,胸襟坦荡之人不能为也”;而此时的苏轼却身处“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茶,破灶烧湿柴”之窘境。那么,他是怎样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呢?读了他的《前赤壁赋》你就会明白。
文章写于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秋夜,他与朋友驾一叶小舟,泛游于黄冈赤壁下的浩瀚长江:明月朗照,清风徐徐;白露横江,水波不兴……。古往今来,吟诵清风明月的诗赋何止万千,而意境之空明澄澈,哲理之精深辟透,无出于“前赤壁赋”之右者!随苏轼之妙笔“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你会历经时空之浩瀚,遍尝人生之喜忧;听洞箫而和歌“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一曲终了,其月白风清的精妙说理则会使你胸襟洞开,油然进入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何谓解脱?何谓超拔?如何看破?如何放下?——听完这一曲荡气回肠的千古绝唱,你已然胸纳须弥,意满乾坤。
如果你还没有读过此文的话,在你归天之前——不妨读一读。
附:《前赤壁赋》全文 (视屏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