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嫂如母”包含着兄嫂对幼小的弟妹有抚养的责任,以及弟妹敬重兄嫂这样两层意思。这个典故,和宋朝的包拯及其长媳崔氏有关。
包拯去世时,儿媳崔氏之母从荆州赶到庐州,要她回荆州改嫁,崔氏坚决不从,说:“我已守节10年,如果想改嫁就不会等到今天了。”吕氏则好言开导:“在家从父,出门从夫,夫死从子,可如今你夫死子亡,这还有什么节可守的呀?”崔氏说:“我从前没有离开包家,主要是为了公婆。现在公公虽去,但他老人家留下的骨肉小叔子年幼,包家的门户全靠我来撑持,我怎能在包家最困难的时候离去呢?”
时任庐州知府张田深受感动,撰《节妇传》禀报朝廷,皇上传旨封崔氏为寿安县君。
董氏去世后,崔氏把她妥善安葬在包公墓地。从此,包家的门户便由崔氏一手掌管。崔氏含辛茹苦将包綖抚养成人,并娶庐州知府张田的女儿为妻。张氏不幸早逝后,崔氏再次主婚,让包綖与当朝宰相文彦博的小女儿结为秦晋。后来,又派人到开封将包綖生母孙氏接到庐州,让母子骨肉团聚。
崔氏于1094年去世,享年62岁。包綖一直像待母亲一样孝顺她,她去世时,包綖正在都城汴京担任国子监丞,闻讯之连夜赶回,为之披麻戴孝举办丧事。包綖一生清苦守节,48岁时前往谭州任通判,在途中病故,留下四子三女。
崔氏在包氏家族和当时社会上都享有极高的声誉,“长嫂如母”的习俗便由此得来。《宋史》为崔氏立了传。公公和儿媳,同时被写进了国史的,这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之中,也是绝无仅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