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辅佐皇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历史上有两个皇帝任用宰相最多,一个创造了历史一个成了亡国君。
宰相是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并非具体的官名。司马迁《史记》中写道:“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填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
商朝伊尹和周朝周公可以算最早的宰相,历代宰相名称有:太宰、相、相邦、相国、丞相、大司徒(东汉)、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明朝)、军机大臣、总理(清朝末期)等等几十种。
唐朝建立三省六部制度,宋朝采用二府制,明朝采用内阁制,清朝军机大臣和总理制。不论哪种制度,宰相都是辅助皇帝的最高长官。
任用宰相最多的皇帝是武则天,在位十五年,宰相数量多达七十余名,数量空前绝后无人能及。武则天用宰相多的原因如下:
1.唐朝能称为宰相的官职很多,左右仆射及门下、尚书、中书三省的长官,都可以称为宰相。因而唐朝宰相数量多,唐太宗任用了25位,唐玄宗任用了30多位。
2.打击门阀提拔人才需要。关陇集团门阀反对武则天当皇后,唐高宗时期就将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名臣逐出朝廷。武则天大兴科举之外,还鼓励地方各级官员推荐优秀人才,提拔庶族人才,获得更多支持。
3.个人喜好。武则天喜欢多变,当政15年用13个年号;她还创造出曌等不少汉字,改过很多官职名称和地名。
武则天当政期间,选拔了不少贤才,《新唐书》记载:“太后不惜爵位,以笼络四方豪杰自为助,虽妄男子,言有所合,辄不次官之;至不称职,寻亦废诛不少纵,务取实材真贤。”
武则天当政重用狄仁杰、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娄师德等中兴名臣,为她孙子唐玄宗开元之治打下了长治久安的根底。辅佐玄宗“开元之治”的名臣贤相姚崇、宋璟等也是武则天时期提拔发现。
历史上任用宰相多的另一人是崇祯皇帝,崇祯在位17年,用了50个宰相。朱元璋时期宰相有李善长,汪广洋,杨宪,胡惟庸,另外黄淮、解缙两个首辅。朱棣当政也只有6个首辅。北宋建国到亡国130年的时间里才用了51个宰相,明朝可称为宰相官职比唐朝少,崇祯更换的宰相的速度比武则天还高不少。
崇祯任用的50个宰相里,被砍头的有薛国观、周延儒二人,被放逐发配的有刘鸿训、钱龙锡二人,其余不是被晋职,便是被调离,无一善终。此外,崇祯年间换了十一个刑部尚书,十四个兵部尚书,诛杀总督七人,杀死巡抚十一人、逼死一人,包括总督袁崇焕。下层官员被杀无数,仅一次满清进犯山东就诛杀官员36人。
崇祯皇帝16岁继承哥哥皇位,生性猜疑,刚愎自用。除掉魏忠贤阉党的后,他养成对大臣的不信任。在明末满清崛起农民起义的环境下,崇祯容不得大臣犯一点儿差错,不然随时能够人头落地。有才能有胆量的大臣很多被杀,大部分大臣束手而立,不敢做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