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太原1月9日电(记者冀业)“十一五”期间,文物大省山西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3.7万余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数量保持全国第一。该省始终致力于维护文化遗产尊严,将文物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让文物保护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据山西省文物局介绍,过去五年山西的文物资源得到进一步澄清,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该省共登录不可移动文物5万多处,五台山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52处文物保护单位进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序列,5个镇、19个村进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序列。新发现的3.7万余处中将工业遗产、农业遗产、二十世纪遗产等一大批新类型首次纳入了保护范围,极大地丰富了文物资源宝库。山西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1处,占全国的11.5%,总数位居全国第一;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30个,数量全国第一;国有博物馆馆藏文物1212017件,其中三级以上珍贵文物61007件。
“十一五”期间,山西文物保护经费逐年加大,国家、省级投入2.8亿元抢救维修了249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山西南部早期建筑保护工程投资将达7亿元;文物保护机构建设加强,11个市全部成立文物文物行政机构,71个县设有文物局。山西文物安全形势逐步好转,开展了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探索文物安全防范长效机制,以创建安全单位为核心的文物安全“金铠甲”工程达标活动不断推进,目前该省已有306个文博单位达标挂牌。“十二五”期间,山西将实施150余处古建筑的总体修缮,实现省保以上文保单位无重大险情目标。
山西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合理利用、服务社会的关系,文物资源已成为文化旅游的重要支撑。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全省对外开放文博单位的门票接待游客约1亿人次,收入达20亿元。“十二五”期间,山西将进一步强文物维修保护和利用,重点建设一批海内外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文物景点、景区,力争实现“十二五”文物景点门票总收入30亿元的目标,继续发挥文物事业在建设文化强省中产生的综合效益,以提升山西的文化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