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目前科学的发声方法

目前科学的发声方法

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练习发声也是这个道理。以下是目前科学的发声方法,一起去看看吧!

由于声乐教学没有固定模式,在教学语言上有深有浅,有虚有实,有高雅的,也有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但“雾里看花,水中捞月”、听不懂、做不到的为多数。为了减轻初学者的困惑,笔者想将声乐教学中的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趣味化,从而总结出“科学的发声方法来自于生活——好的声乐教学应是心理、生理、物理三者的完美结合”。

声乐教学是一种特殊教育,在教学上没有固定模式,这是因为每个学生形成困难的原因不同,形成困难的部位不同,解决困难的办法也就不同,只能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又没有可供声乐老师备课的《声乐教学法》,在声乐的教与学中,既有理性的,又有感性的,既有脑力的,又有体力的,全凭老师的智慧和各种知识的积累,还要有令人信服的表达能力,否则难以奏效。

改革开放以来,出版了大量的声乐书籍,相互比较,大同小异,不外乎姿势、气息、喉结下放、声音的高位置等,由于缺少具体的、行之有效的办法,不同的人对书的理解各有不同,至于怎样达到书中的要求,更是各有千秋、众说纷纭、千奇百怪,有深奥的,有浅显的,有实在的,甚至还有荒谬的,呈现出的方法也多,流派也多,如果某些学生频频换老师,或同时跑几个地方学声乐,那就惨了,因为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说法,有的甚至完全相反,学生深感困惑。

声乐教学本来就没有固定的模式,不同的教法是必然的,关键是力求老师要说得清道理,给得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听得见立竿见影的效果,学生能真正受益。笔者写这本小册子的目的,也是本着这个宗旨,少讲空洞的名词术语,把声乐教学尽量做到简单、明了、有趣、易懂、易学,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好声乐

一、学习声乐的两大内容:发声法和艺术表现

一是歌唱的发声方法,约占歌唱的百分之三十,一是歌唱的艺术表现,约占歌唱的百分之七十。不是说发声法不重要,如果这百分之三十不解决,那么艺术表现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只有方法,没有表现力,则歌唱味同嚼蜡。两者的关系应该是“手段”与“效果”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整体,不可分割。如果说“艺术表现”是个性的话,那么“发声方法”就是共性,共性就是基本功,既是基本功,就不论哪种学派、流派都必须解决。

虽然“发声法”只占百分之三十,可对初学者而言,问题或困难往往出现在这百分之三十的发声法上,对老师而言,歌唱的艺术表现不会有很大的争议,如歌曲的时代背景、坐着的创作意图、人物性格、基本情绪等等,一般不会错到哪里去。困难也是在“发声法”的教学上说不清,道不明,常常是几句老生常谈对付学生,很多学生知道了很多声乐名词术语,却不知道众多名词术语的内在关系,连老师每次要说的话都背得出了,却唱不好一首歌,常常是身不由己,被自己所设置的绳索捆绑,在大批初学声乐者中,能成功的、能考上大学的是少数;放弃的、毁坏的是大量的。遇上这种情况,家长以为自己的孩子笨,老师认为学生不是这块料,学生自己更是搞不清是为什么。其实,大部分情况是施教者把原本简单的声乐教学复杂化了,把歌唱的整体感肢解得七零八落,学生做了这里,忘了那里。因此说,为初学声乐者先解决发声基本功显得尤为重要,希望我的努力能为他们排忧解难。

二、基本功训练的内容和目的:力求声音的力度与自如并重

在训练的过程中,先要了解学生的嗓音条件,根据嗓音的明、暗、厚、薄、宽、窄选择适中的教学,不要按老师自己的爱好来左右学生,做到:

u尽量发掘和发挥学生嗓音的优势,发展一切有利因素;

u消除一切不利因素,有意识攻克难关;

u锻炼和巩固学生发声器官的承受能力和持久力;

u掌握各种发声技能和技巧,为演唱高难度作品练好基本功。

在训练过程中,应杜绝不负责任的走过场,要做到循序渐进,有的放矢,不好高骛远,不急于求成。做到认真的练、科学的练。做到声音既自如又有力度。

三、科学发声训练的依据

顺应和发展自身生理机能以及充分运用物理原理,让歌唱省时、省力,减轻体力劳动,用最小的力量发出最完美的声音。任何老师都会说自己的方法是最科学的,究竟什么是科学的发声方法?其依据是什么?总不能你说白就是白,你说黑就是黑!有没有“标尺”或“原则”来衡量呢?我想应该有!这个“尺”和“原则”就是你的论点和方法应该是来自于生活的,听得懂、做得出的,不是凭空想象的或“想当然”的,而且各种方法之间是相通的,决不自相矛盾。若是前后矛盾以及生活中没有过的,就会导致学生“感觉难找”。这个“生活”指的是心理、生理、物理三者的完美结合,缺一不可。由于声乐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看不见、摸不着,一百个老师就有一百种说法。我想,也应该是不管白猫、黑猫,逮得住老鼠就是好猫!如果大道理说得特别高深,解决不了问题,甚至越学越困难,那就值得商榷了。

四、值得商榷的“教学法”

违背生理机能和不符物理学原理是导致学生感觉难找的根本原因。

常常听到一些初学声乐者叫苦“感觉难找”、“声乐难学”、“做了这里又忘了那里”……其实大部分的原因来自一部分老师毫无科学依据的教学方法和令人费解的“要求”上。如:

“把头再打开一点”:

从生理上讲,头骨不可能再打开,说者的意图应该是“头腔共鸣再丰富点”。

“先把横膈膜打开”:

从生理学上讲,横膈膜的运动不受大脑指挥,况且人们并不能感知横膈膜的存在,也不知横膈膜在哪,说者的意图应该是“腰两侧肌肉膨胀,向外扩张”。而这种动作应该是歌唱发声时,由于声带向下挡气形成阻力、气息受压、迫使腰肌膨胀向外扩张。如果还没发声就预先打开横膈膜是一种主动、被动关系颠倒的行为,注定唱不好歌,生活中也没有谁是先打开横膈膜再出声音的。

“声音挂头、声音放下来、声音往前、声音靠后”:

从字面上看,四种要求本身就是自相矛盾,如果说不清,道不明,办法不具体,难怪学生犯糊涂。

从物理原理分析,声音不是物质,它不听人使唤,不能由着你上头就上头,靠后就靠后。实际上这种上、下、前、后指的是打开喉咙的动作,当打开喉咙后,上头的是泛音,放下的声源,即发出声音的喉结,靠后的是后咽壁,往前的是声音脱离肉体,飞出体外。教师只能要求学生始终打开喉咙,建立竖起声音的通道,让管道上通头、下通胸,声音就会顺通道上下。

“气息再深点”:

老师要求的“气息再深点”,常被学生误解为“把气鼓到肚子的最下面”,其实气息深不是肚子鼓起的部位低,气息的深浅应该由喉头位置的高低来界定。喉头低气深,喉头高则气浅。喉头的"高低又是由喉咙打开的程度而定,喉咙打开得大,喉头低;不打开则喉头高。所以,若要求学生气息再深点,先检查学生的喉咙是否始终打开了。别从气入手,而是从打开喉咙的状态入手为好。

“腹式呼吸”:

为了求得气息深,老师常常反对胸式呼吸,要求用腹部吸气,意图是好的,说法欠准,从生理学分析,“气”只能吸进肺里,肺在胸腔内,腹部并无呼吸功能,何来腹式呼吸之说呢,是凭“感觉”,因为我们的胸部肋骨最下面两对是游离的,它不与胸骨相连,气吸满肺时,上面的肋骨前连胸骨,后连背脊骨,不能扩张,最下面的肋骨游离,可以扩张,又离腹部最近,所以下面的肋骨一扩张,必然压迫腹部,所以感觉是腹部在呼吸,这就是生理原理,不可违背,不管学生是哪种呼吸方法,建议老师不要从“呼吸”开刀,谁从呼吸上下功夫企图获得科学的发声方法都难以如愿,因为呼吸方法的正确与否取决于发声方法,只有唱对了,呼吸才正常。若上胸浅吸气,那是因为高喉头位置起唱加上漏气而形成的,要纠正浅呼吸,先纠正唱法,若低喉头主动向下挡气发声,则挡气越坚定、持久,进气就越是快而不费劲且深。

“声音顶不住,每天练跑步”:

遇上学生声音摇晃,特别是句尾音顶不住、站不稳时,就认为是学生腹肌没力量,往往要求学生每天去跑步,锻炼呼吸肌肉群的力量。当然身体的好坏与歌唱能量的大小是成正比的,三级的身体,不可能练成一级的歌唱家来。单是歌唱不好,没有力量,却不一定是腹肌的问题。因为是歌唱锻炼了腹肌,而不是锻炼好了腹肌才能唱好歌,如:举重运动员,腹肌力量棒吧?还有摔跤、相扑等运动员,他们不一定都会唱歌;宋祖英、德德玛不一定跑得快。笔者本人就有着亲身体会:我们年轻时,国家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在校生都要劳卫制达标,我是通过了一至三级的运动员,还是班上的文体委员,唱歌却虚而无实质,现在已是古稀之年却能高亢明亮的唱通三个八度,说明解决声音的力度和稳健关键是唱法,不是腹肌无能。

正常发声时,确实有一股“顶”劲,而且“顶”的时候,腰腹肌肉即呼吸肌肉群也确实是硬而有力,但这是被动形成的表象,为解决这个问题,你得弄清“谁跟谁顶”?“顶哪儿”?“为什么要顶”?免得学生每天跑得汗流浃背,身体是好了,歌还是唱不好,这叫解决问题的针对性不强。

这个“顶”是发声时,声带向下挡气与横膈膜向上送气的过程中,声带与气“顶”,在下放后的喉头低位置“顶”,顶即对抗,因为只有对抗才产生能量,所以要“顶”。声带向下挡气是主动的,而且这股力是垂直的,与地球吸引力是一致的所以这股力越垂直越主动,则声音越稳健,越有力度,从这股主力发展中,气息受压而分化出横向的派生力,是这股横向的派生力导致呼吸肌肉群的膨胀和横扩,既是派生力,自然就是被动的,所以要解决声音顶得住、站得稳,要抓主要矛盾,那就是学会在喉头低位置的地方加强声带主动向下挡气,发出不虚不吊有实质的声音。

“要感觉声音越来越长”:

某年寒假,在长沙女师的一个声乐函授班的面授期间,我听了一堂来自北京的英俊帅气的年轻男老师的声乐课,他的很多观点我很赞同。在上课时,提得最多的是“要感到自己的声音越来越长……”(是人的声音,不是音符时值),这种感觉无疑是正确的,只是因为太抽象,不具体,就是听不懂,做不出。从物理学分析,声音不是物质,也无法触摸,要把它拉长,的确费解。

我想,要让学生听懂,并达到要求,办法只有让其“具体化”,所谓长与短,一定是有两个点和两点之间的距离,我们说不清声音的长与短的概念,但一定能说得出声源的起点(即喉头B点)和声音到达头腔的入口(鼻咽孔C点)之间的这条声音通道的长短距离,也就是说让喉头挡气发声的动作和力量有意识向下方引导,到小腹着力点(A点),让软腭有意识向上提起,让声音从鼻咽孔上头,这样向下向上反向延伸便拉长了发声通道,这种声音通道C与B的距离越来越长,便是“声音越来越长”的感觉。这种“拉长”并非实质上的拉,因为你不拉长的话,就会因人的惰性或咬字不当等原因使得声道“变短”,用越来越长的感觉唱,只是为了克服越来越缩短(喉头因此而上跑),从而达到在运动中稳定喉头的目的。

“用意念气沉丹田”:

为了歌唱发声的气息深,要求学生气沉丹田的人不在少数,谁都知道“丹田”是在脐下一寸到三寸的地方,从生理上说,气只能吸进肺里,肺离丹田还远着呢!怎么沉?当说不清、道不明时,只好说这个问题比较高深,只能用意念,就像气功师傅练功一样,让气沉丹田。可是气功师傅练气功练气是静立、静坐,使精神集中,他并不出声,也不唱歌,可以用意念,可声乐要发出声音,还要发得科学、好听,什么是意念?意念只是一种“念头”、一种“想法”,声乐属自然科学范畴,不是一种仅有想法、念头可以完成的。物理和生理属自然科学,那我们还是从物理、生理入手来解释“气沉丹田”。

气本身是到不了丹田,特别是发生之前的吸气到不了丹田,只有在准备发出声音的时候,由于声道向下拉长,喉头下放到低位置(离丹田近了)挡气发声时所产生的正压力迫使气息往下挤,是这种向下的“力”连锁反应到达丹田(即小腹着力点)才是产生“气沉丹田”之说。要求学生在唱前吸气就气沉丹田,声带还没挡气发声就没产生力的可能,气沉丹田就真的只剩下“意念”和“想法”了,不论你采用“意念”还是什么人为的奇特方法,在唱前追求“气沉丹田”,不过是一种假吸气动作,是多余的动作,它消耗我们歌唱的精力,还常常干扰正常发声。要真正求得“气沉丹田”,劝君还是在正确的发声上下功夫——低喉头位置发声咬上小腹着力点,拧成一股劲往下蹬、往下叹似的唱,就会有“气沉丹田”之感。“气沉丹田”是正确发声的效果,不能作为一种方法去追求。

像以上这样科技含量欠佳的教学法比比皆是,举不胜举。那么,我们从有经验的前辈那儿掏来的“宝贝”、“妙招”怎样去传授给我们的学生呢?在这个问题上,还需要我们再学习、再发挥,单凭“学舌”、生搬硬套或者词不达意同样解决不了问题。

例一“换气要像剪被包绳子‘一弹’似地,又快又不费力”:

这个例子是我的一个学生从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已故资深老师李习人先生那儿掏来的。李老师评点该生的换气太慢,拖节奏,要求掏换气要像剪被包绳子“一弹”似地,又快又不费劲,可她怎么也不会“一弹”似地换气。几年后跑到我这儿学声乐,才把这个比喻告诉我。李习人老师是我的声乐老师的同学,我一直很崇敬他,因下放、调动等原因,一直无缘向他学习。今天我不费吹灰之力学到了这个比喻,如获至宝。因为我有这个感觉,这与我提出的“垂直快跌”式的换气是一致的,只是我从未用过这个比喻,我就汤下面,借题发挥,在剪被包绳子要怎样才会一弹的问题上发散思维。我想被包一剪就“弹”应该是效果,必须先找到能剪时一弹的前因,也就是说必须先制造能够一剪就弹的条件。于是,我顺着这条思路反向问学生:

问:“这被包为什么能一剪就弹?若是系得松松垮垮,剪时会一弹吗?”

学生:“不会!”

问:“要怎样才会一弹呢?”

学生:“肯定要系得紧点啰!”

我接着说:“对!系得越紧,弹得越快越好!如果我们的歌唱发声是松松垮垮的,其换气就得不到‘一弹’的感觉。”

学生:“不是说,声音要放松吗,为什么要紧呢?”

我说:“对,要紧!是该紧的地方紧、该松的地方松。这个该紧的地方是声带本身挡气发声的动作要紧,声带不能疲软和挡气无能;该松的地方是指喉头周边的肌肉要松,不能抵阻喉头的正常工作。”

具体方法:可采用单韵母单音渐强,如火车鸣笛一样“呜!”字往下蹬时,逐渐增强往下挡、往下叹的力量,然后,声一停,劲一松,气息一弹就弹到最底层!而且换气无杂音,又快又不费劲。学生在第一堂课就能掌握“垂直快跌”的换气方法,而且声音不虚不散有实质,真是一举两得。

例二“音阶是一级一级的上台阶,唱时感觉应该是一级一级下台阶”:

这句话是沈湘老师教学的名言,获得了这个感觉的话,再也不会有声区不通、音色不统一和“换声点”的烦恼了。我们知道了这种感觉,但如何去教初学者呢?怎样让他们听懂并掌握这个规律呢?关于“音阶是一级一级上台阶”很好理解,明摆着是一个全音一个全音一个半音……这样叠上去的,画出来就像一级一级的台阶,可是“唱时要一级一级的下台阶”就晕了!其实看似反向,却有着很深的奥妙!

沈湘老师这个比喻真是棒极了、妙极了,妙就妙在这个“下”字上,我虽无缘直接聆听沈老师的教诲,但我想这个问题可从生理和物理原理来解释:从生理上说,发声时,我们的声带是左右两片向中间滚动式的靠拢挡气发声,这种向中间滚动的动作和力量都是向下的,况且这种向下的力量与地球吸引力是一致的,虽说音阶是一级一级上去,而我们发声时的声带的动作和力量却要毫不犹豫的一直往下延伸,所以说唱时一级一级下台阶指的是声带挡气的动作和力量。因此要达到这种反向感觉,只有正确发声方能获得。如果唱音阶时,声带挡气不力,声音与气同向外出,没有对抗可言,我们唱上行音阶就找不到一级一级下台阶的感觉,发出的声音就会感觉越来越短、越来越“吊”,若突然来个中低音,你就会感到喉咙里有什么堵住了而发不出,唱不响中低音,只有掌握了唱上行音阶时能一级一级下台阶的唱法,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目前科学的发声方法  发声  发声词条  目前  目前词条  科学  科学词条  方法  方法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