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说:古人患难忧虞之际,正是德业长进之时。又说:‚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辱之时。很显然,曾公念败字经,并打算著写《败经》,析败是为了防败,说败是为了致胜,而且在他人生的征程中确实做到了转败为胜而取碍了最佳效果。但是,在他刚完成《败经》的构想,就告别了人世,这当然是十分遗憾的事情。
《败经》是曾国藩晚年大彻大悟的奇想,是为官从政,为人处世的宝典,是曾氏思想的精华。
他分析败说:‚古来言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历观名公巨卿,多以此二端败家丧生。又说‚军事之败,非骄即惰,二者必居其一。骄者必败,这是千古不易的真理。他总结出‚居官四败:昏惰任下者败,傲狠妄为者败,贪鄙无忌者败,反复多诈者败。他还总结出‚家败之道有四,曰:礼仪全废者败;兄弟欺诈者败;妇女淫乱者败;子弟傲慢者败。身败之道有四,曰:骄盈凌物者败;昏惰任下者败;贪刻兼至者败;反复无信者败。从这里可以看出,曾国藩对败的分析既全面又透彻。
分析了致败的惰况后,他又系统地提出了防败的理论和措施。他说:盖天下之理,满则招损,亢则有悔,日中则昃,月盈则亏,至当不易之理也。又说:‘花未全开月未圆’七字,以为惜福之道,保泰之法莫精于此。曾国藩攻克南京后,将湘军裁减过半,并将曾国荃开缺回乡养病,就是防盛极而衰和功高招祸,释解清廷的疑忌。他还说:有权不可用尽,有势不可使尽,有福不可享尽。这是说办事留有余地,才不致于力竭失败。关于处世的手段,曾国藩说: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又说:楼高易倒,树高易折。这里是说,处理事情太硬太软都不成,只有刚柔相济,高低兼顾,方能立于不败之地。他还告诫人们:晓得下塘,须晓得上岸。这句话虽很通俗,但蕴含了很深的哲理,人们只有激流勇退,见好就收,才能持盈保泰,结局美好。
功高者身危,德高者被谤,自古而然。面对曾国藩的‚不世之功。嫉贤妒能者有之,幸灾乐祸者有之,落井下石者有之,而他最终保存自己,幸免于难,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一个谜。但是,你只要看看曾公《败经》中析败、防败的妙论奇想,这个谜便会释然而解,豁然开朗。
卷一 本败
忧虞之际 蓄气长智
主敬身强 惰怠事亡
求仁人悦 不仁事多
忧劳兴国 逸豫亡身
诚则能胜 不诚则败
有志事成 丧志业败
卷二 显败
得时大行 背时龙蛇
势要败落 形同贱卒
高言深论 行之不远
漫无审量 出军多败
倔强砺志 日进无疆
最重自立 不贵求人
卷三 安败
天道求缺 不可求全
君子之道 泊然无求
势不多使 自然悠久
盛时易逝 衰时即来
花未全开 月未全圆
功成之时 隐退为上
卷四 势败
日中则昃 月盈则亏
物极必反 居安思危
满则招损 亢则有悔
宁为牛后 不为鸡头
昏傲者败 贪诈者亡
战兢则胜 意满必败
卷五 靠败
靠己能胜 靠人必殆
骄奢倦怠 未有不败
逆来顺受 否极泰来
师夷长技 抵御外侮
斗狠者败 积德者强
卷六 实败
事物变化 虚实相宜
用兵之道 奇正互用
攻其不备 出其不意
弱示之强 强示之弱
勿慕虚名 不求实利
人心中虚 其实无妄
大言不实 实言无华
卷七 疏败
兼听则明 偏听则暗
事晓则成 人昏业败
高贵者昏 卑贱者明
厚德载物 雅量容人
程功立事 目见为效
不思则昏 昏则必败
卷八 愚败
情态察人 以取贤才
容貌辨人 德智为先
办事之法 五到为要
潜心育才 功可强成
得人者昌 失人者亡
弃愚防败 量才用人
卷九 奢败
由奢反俭 难于登天
成由勤俭 败由奢侈
简约养廉 奢华招败
卷十 躁败
争首遭忌 出头受毙
蝮蛰断手 舍小保大
年长地大 不可纪极
咬定牙根 徐图自强
自我节制 立于不败
功成名就 急流勇退
卷十一 急败
居官短暂 居家长久
楼高易倒 树高易折
功名如烟 富贵可弃
惜福之道 在于谦让
让权避势 劝弟潜藏
位高危道 名重易倾
卷十二 骄败
败家之弊 皆从骄生
骄矜者败 自恃者危
长傲多言 败家丧身
庸人败惰 才人败骄
人道害盈 鬼神福谦
军事之败 非骄即惰
谦谨载福 骄满招祸
恃才傲物 人生危道
卷十三 智败
天道忌巧 敬慎而为
行军打仗 最忌浪战
仕家易衰 农家能久
官宦命短 孝友运长
以贵凌物 物鲜能服
卷十四 刚败
机械变诈 愈久愈薄
刚柔互用 以柔克刚
降龙伏虎 刚柔兼济
自负得咎 悔悟达进
卷十五 仁败
宽仁民乱 峻法理国
带勇之法 恩威并施
慎独心安 伪骗败仁
兵事惨戚 不宜欢欣
卷十六 乱败
筹饷愈广 兵资愈绌
爱民者昌 扰民者亡
兰芷不芳 荃惠为茅
冤狱太多 民气难申
农业为本 伤本必乱
税重民逃 自损国基
卷十七 言败
荩臣不举 奸吏不去
治国之要 首务爱民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修饬刑法 奸邪愈生
官贤业兴 官昏事崩
卷十八 忠败
功高震主 兔死狗烹
效忠王事 免于大戾
思古忠败 不胜大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