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二十四史》的经典名句 阅尽人世兴衰

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是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故又称“正史”。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二十四史的内容非常丰富,记载了历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事迹,其中包含了许多经典的人生智慧。

一、《史记》

1.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

译文:有钱人赞助别人钱财,仁义道德的人用言语教导或指导他人。

2.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译文:能够做到一件事情的人未必能够说出他是如何做的,而能够说出怎么做这件事情的人不一定能够做得好这件事情。

3.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译文:能听之于耳,虑之于心叫作聪明;能自我反省,叫作明智;能谦虚克己,叫作强者。

4.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译文:苦口的直言,就像良药;动听的言辞,就像疾病。

5.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译文:依赖品行立足的人越来越兴盛,依赖武力让人顺服的人会逐渐走向消亡。

6.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译文: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7.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

译文:事情要取得成功很难,但失败却非常容易;时机要得到很难,但失去却十分容易。

8.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

译文:明智的人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早早预见,聪明的人在无形中就能避开灾祸。

9.道高益安,势高益危。

译文:道德越高尚,为人处事好,就越安全;权势越大,更容易滥用权力,刚愎自用,就越危险。

二、《汉书》

1.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译文:先采取行动的往往处于主动地位,后采取行动的往往被人所制。

2.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译文:对于统治者来说人民是最重要的,而对于人民来说吃饭是最重要的。

3.国耳忘家,公耳忘私。

译文:为了国事而忘记家事,为了公事而忘记私事。

4.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

译文:精神过度使用就会衰竭,身体过度劳累就会疲惫,精神与身体都疲累不堪就会死亡。

5.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译文: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

6.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译文:在一百里的范围之内,可能气候是一样的,出了一百里,这个气候就不同了,如果你出了一千里,俗也不同了。

7.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

译文: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

8.事不当时固争,防祸于未然。

译文:事情不应该立马确定下来,防止祸端在没有发生之时。

三、《后汉书》

1.有志者事竟成。

译文:有志气的人,最后一定成功。

2.廉约小心,克己奉公。

译文:处事谨慎,能够约束自己的私欲,以公事为重。

3.丈夫有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译文:大丈夫立志,越是处境困难时越是坚定不移, 越是年老,其志向越是雄壮。

4.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译文:富贵时不要忘记贫困时的朋友,不要抛弃共同患难过的妻子。

5.专己者孤,拒谏者塞。

译文:拒绝接受别人意见的视听闭塞,自己独断专行的遭到孤立。

6.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

译文:做事不要让自己亲近的人感到痛心,敌对者感到高兴。

7.精诚所加,金石所开。

译文:人的诚心所到,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

8.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译文:不进老虎窝,怎能捉到小老虎。

9.爱之则不觉其过,恶之则不觉其善。

译文:喜欢一个人,就会察觉不到他的过错;讨厌一个人,就会不知道他的优点。

10.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多,而忧智之不博。

译文:不应为地位不高而羞愧,应因德行不崇高而羞愧。不因得到的报酬不高而耻辱,应该因为自己的见识不广阔而耻辱。

四、《三国志》

1.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

译文:把锅里的开水舀起来再倒回去,使它凉下来不沸腾,不如把火灭掉抽去柴薪。

2.迷而知返,失道不远;过而能改,谓之不过。

译文:迷路后知道回来,就离正确的道路不远了;犯了错误能够及时改正,错误就不算什么。

3.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

译文:良将不会为了怕死而苟活着,壮士不会为了求生而毁掉自己的名节。

4.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译文:说话跨越了真实的情况,不可以太过重用(这个人)。

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

译文:人分别了一些时日,就要重新用新眼光来看待。

6.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图四海者,匪怀细以害大。

译文:有志行走万里的人,不会中途停止;谋取四海之大的人,不能计较小利而妨碍大事。

7.国之兴也,视民如赤子;其亡也,视民为草芥。

译文:要使国家兴盛,就要把百姓当作婴儿一样照顾(即爱民如子),国家败亡,是因为老百姓被当成泥土草芥。

8.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

译文:对照明镜是为了看清自己的面容,研究古事是为了知道今天的时势。

五、《晋书》

1.全一人者德之轻,成天下者功之重。

译文:成全一个人功不足道,拯救天下人功德重大。

2.非得贤之难,用之难;非用之难,信之难。

译文:不是得到贤才困难,而是使用贤才困难;不是使用贤才困难,而是信任贤才困难。

3.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

译文:学习的人,不担心才学比不上别人,而是担心没有立下远大的志向。

4.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

译文:长久积累善行,知道的人很少;一天做了坏事,四面八方都会知道。

六、《宋书》

1.疾风知劲草,严霜识贞木。

译文:起了强风,才知道何种草足以抵挡风力;下了冰寒的霜,才知道哪种树能够受耐严寒。

2.罚慎其滥,惠戒其偏;发滥则无以为罚,惠偏则不如无惠。

译文:处罚面不能过宽,奖励面不能过窄;处罚过于宽泛,还不如不罚;奖励面过窄,还不如没有奖励。

七、《南齐书》

有贤而不知,知贤而不用,用贤而不委,委贤而不信,此四者古今之通患也。

译文:有贤才却不知道,知道了贤才而不用,即使用了却不委以重任,委以重任却不信任人家,这是通患。

八、《梁书》

溪壑可盈,志欲无满。

译文:沟壑可以蓄满水,而人的志向和欲望是永无止境的。

九、《陈书》

取草绝根,在于未蔓;扑火止燎,贵乎速灭。

译文:取草断了根,在没有蔓延;扑火停止燃烧,贵在迅速消失。

十、《魏书》

1.耕则问田奴,绢则问织婢。

译文:要了解耕田方面的知识,,去向农夫请教;;要了解纺织方面的知识,,去向织女请教。

2.尚俭者开富之源,好奢者起贫之兆。

译文:崇尚节俭的人打开财富之源,喜欢奢侈的人于贫困的征兆。

十一、《北齐书》

任之重者莫如身,途之畏者莫如口,期之远者莫如年,以重任行畏途,至远期,惟君子为能及矣。

译文:负担重莫如身体,经历险莫如口舌,时间长莫如年代。负重任,行险路,长期坚持,唯君子才能做到。

十二、《周书》

1.清者莅职之本,俭者持身之道。

译文:清白廉洁是做官的根本,节俭是做人的基础。

2.学不精勤,不如不学。

译文:学习不刻苦勤奋,不如不学。

3.士必从微而至著,功必积小以至大。

译文:成功的人必然都是从默默无名开始才有后来的闻名天下,功劳也是小功绩慢慢积累才成为大功劳。

4.化于敦朴者,则质直;化于伪者,则浮薄。

译文:受到敦厚朴实的,那么正直;在虚伪的变化,就浮薄。

5.经师易求,人师难得。

译文:以其精湛的专业知识传授他人(作经师)并不难;而能以其渊博的学识,高尚的人格修养去教人如何做人(作人师)就不那么容易了。

十三、《南史》

1.人生不得行胸怀,随寿百岁犹为夭。

译文:人的一生如果不能施展抱负,即使活到一百岁,也像是死了一样。

2.蝉躁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译文:蝉儿的叫声越喧闹,森林就越发显得静寂;鸟儿的鸣叫声越响亮,山野就更加显得清幽。

十四、《北史》

审而后发,犹未为晚。

译文:仔细瞄准了,再把箭射出去,这样虽多费点时间,也不算是迟误。

十五、《隋书》

1.因人成事,其功不难。

译文:依靠别人的力量办成事情,取得成功并不困难。

2.清其流者必竭其源,正其本者须端其末。

译文:如果想要让水流清澈就必须保持水源的清澈,如果想要端正其行为就必须端正其思想。

十六、《旧唐书》

1.先谋后事者逸,先事后谋者失 。

译文:先谋划后做事的人成功,先做事后谋划的人失败。

2.与人共其乐者,人必忧其忧;与人同其安者,人必拯其危。

译文:与百姓共享快乐的国君,百姓必定能为国君分忧;与百姓共享安定的国君,百姓也一定能拯救国君的危难。

十七、《新唐书》

1.成立之难如升天,覆坠之易如燎毛。

译文:事业的创立,艰难得如同登天;要是败坏覆灭,却容易得如同燎毛。

2.在善用,不在众。

译文:对于人才,要善于运用,而不在于多。

3.不才者进,则有才之路塞。

译文:无才的人得到晋升和重用,那么有才之士就不会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

十八、《旧五代史》

1.善操理者不能有全功,善处身者不能无过失。

译文:善于操纵理者不能有成功,善于处世的人不能没有过错。

2.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

译文:天生的天子难道生来就是做天子的吗,不过是因为兵强马壮(靠武力的强大)才使他成了天子罢了。

十九、《新五代史》

习见善则安于为善,习见恶则安于为恶。

译文:经常见到善行善举也就会受影响与人为善,反之亦然。

二十、《宋史》

1.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

译文:自身不作表率,别人就不会服从;不以自身为先,别人就不能相信你。

2.世之治乱,在赏当其功,罚当其罪,既无不治。

译文:国家的治和乱,在于奖赏要和他的功劳相当,惩罚要和他的罪过相当,做到这一点,就没有治理不好的国家了。

3.感物之道莫过于诚。

译文:感动万物的方法没有什么比得过诚。

二十一、《辽史》

贤达哀乐,不在穷通祸福之间。

译文:英明豁达的人的喜怒哀乐,与穷困、通达、灾祸、幸福没有关联。

二十二、《金史》

1.疑人勿使,使人勿疑。

译文:怀疑人就不要使用他,使用人就不要怀疑他。

2.政令乖失。则人心不服,虽得之亦将失之。

译文:政令出现差错,那么人心就会不服,即使是得到了中原之地也将会失去它。

3.人之聪明,多失之浮炫。

译文:人的聪明,大多失于浮华炫耀。

4.教化之行,兴于学校。

译文:教化的实施,兴在学校。

二十三、《元史》

1.力无所用与无力同,勇无所施与不勇同,计不能行与无计同。

译文:努力没有用到实处就跟没有努力一样,有勇却没有施展就跟没有勇一样,有计却没有施行就跟没有计一样。

2.为国之道,在立法、任人二者而已。法不徒立,须人而行;人不滥用,惟贤是择。

译文:为国之道,在立法、用人二者上。法律不只是立,需要有人来做;人不滥用,惟才是选择。

3.天下未尝乏才,求则得之,舍则失之,理势然耳。

译文:天下从来没有缺乏人才,求则得之,放弃了就失去的,情势如此罢了。

4.天地之间,人寿几何?恶可无闻,同腐草木也!

译文:天地之间人能活多久呢?默默无闻,跟腐朽的草木一样!

5.待人以诚,人亦以诚待我。

译文:只要待人真诚,人也会以真诚相待。

二十四、《明史》

1.富贵一时,名节千古。

译文:享受富贵只能是短暂的一时,而清廉的好名节却可以留存千古。

2.附小人者必小人,附君子者未必君子。

译文:接近小人的人一定也是小人,接近君子的人不一定就是君子。

3.居高位者易骄,处佚乐者易侈。

译文:身居显贵职位的人容易骄傲,处于逸乐环境的人容易奢侈。

4.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风俗。

译文:治理国家最根本的办法,莫过于比民风纯正更为重要的了。

5.言路者,国家之命脉也。

译文:广开言路是国家的命脉。

6.人非有才之难,而非用其才之难。

译文:人不是才能难得,而是自己把才能施展出来实在困难。

7.天生才甚难,不忍以微瑕弃也。

译文:人才难得,不忍心因为一点小缺失就弃置不用。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词条  名句  名句词条  兴衰  兴衰词条  人世  人世词条  经典  经典词条  
国学

 司马迁的名言(134条)

1、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司马迁2、君子拙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司马迁3、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司马迁4、前虑不定,后有大患。——司马迁5、天...(展开)

国学

 今日大雪 | 雪盛为大,胸怀广大...

今日大雪。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大雪,顾名思义,雪量大。对于我国大多数地区而言,大雪是迈向隆冬的一个过渡期。《月令七十二候集...(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