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孙子兵法》第一讲:博弈法则中的生存宝典

孙子兵法》是否违反圣贤之道?

毋庸讳言,《孙子兵法》是一本讲如何打赢战争的书。我们每个人知道,战争是血腥的残酷的,战争意味着流血,意味着杀人,意味着国破家亡,意味着民生的凋敝。所以,我们本能地厌恶战争,畏惧战争。不过,非常遗憾的是,不管我们喜欢不喜欢,战争的到来往往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

在先秦诸子当中,《孙子兵法》因为讲战争、讲杀人术,显得特立独行。先秦诸子中最有影响力的儒家、墨家以及道家,几乎无一例外地反对战争

以对后世影响力排在第一的儒家为例,孔子和孟子都反对战争

有一次,孔子到卫国,想寻找施展抱负的机会,结果卫灵公问他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打仗。孔子非常反感,所以他回答卫灵公说:“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尝学也。”如果讲礼乐,我可以给你讲一段;如果讲战争的事,我没学过。

而且,孔子在讲完这句话之后,就匆匆离开了卫国。从他的这一行为,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当时的失望之情。

作为儒家的另外一个重量级人物孟子,同样也反对战争。孟子曾经描述战争说: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为了争夺土地而杀人无数,犯下这样的罪行,杀了他都不解恨。

《孟子》一书的一开篇,就讲了梁惠王和孟子的一段对话。

梁惠王问孟子,老先生不远千里来教我,请问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建议吗?

 孟子说:利有什么用?以军事力量为例,你的军事力量越强大,你完蛋得越快。因为你只讲利,不讲仁义。这是一种作死的节奏。

所以,儒家只对仁义感兴趣,对战争并不感兴趣。

我们再看道家。老子曾经说过:“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可见,道家同样主张以道辅佐人主,而不是比军事实力。因为战争之后,必然带来民生的凋敝。

而春秋战国时期另外一派显学墨家,更是旗帜鲜明地反对战争,《墨子》一书中,专门有一篇叫作《非攻》,主题就是反对战争。而且墨子本人和他的弟子一生都在四处奔波,目的就是为了制止战争

和这些反对战争的学派形成鲜明的对比,《孙子兵法》一书的主题就是讲战争

那么,《孙子兵法》是否是一部偏好战争、反对仁义、反对博爱的书呢?

从表面上看,儒家、道家和墨家等学说,都在讲建立在文明社会之上的道义,而《孙子兵法》却仿佛把我们带回了丛林法则时代的野蛮世界。

其实从本质上说,文明的推进同样具有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的性质,而且,直到今天,丛林法则仍然适用。

因此,《孙子兵法》和以上圣贤的著作,从本质上说,并没有什么根本性的冲突,只是关注点不同而已。

圣贤之说,主要关注的是道;而《孙子兵法》从兵学的角度,更偏重于术的层面,与此同时,《孙子兵法》并没有忽视道的力量。

那么,为什么《孙子兵法》不像其他的先秦典籍一样,只把关注点放在道的层面上呢?原因是春秋时期,尤其是春秋末年,所有的人都面临着一个现实问题,那就是不管你喜欢不喜欢,战争常常就摆在你的面前。

你不想打,可是对方的大兵已经压境,让你不得不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你去跟对方说,你回去吧,好好想想道的问题。或者咱搞个无遮大会,辩论他三天三夜,谁输了谁滚蛋。这个办法有用吗?当然没用。对方想的是土地,想的是财富,想了很久了,用嘴说话不管用,所以就用拳头说话,用军事实力说话。

那么,两军对垒,你凭什么取胜?要知道,那时候的战争,经常是一战而决定存亡,几乎不给你容错的机会。这就是《孙子兵法》出现的意义所在。

其实,《孙子兵法》不仅不反对道义,而且把道义奉为战争中取胜的根本砝码。但仅仅有道义显然远远不够,除了有道义之外,还要有切实可行的具体办法,这些办法就组成了《孙子兵法》的基本内容。

面对你死我活、根本不可能出现双赢结局的战争,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呢?

是高谈阔论,还是退缩畏惧,或者勇猛蛮干?

都不是,《孙子兵法》告诉我们的是:第一是正视,第二是重视。当战争成为不可避免的时候,既不能退缩,又不能大意,而是拿出科学理性的办法来应对。

所以说,《孙子兵法》和圣贤之道并没有冲突,《孙子兵法》说到底,是基于圣贤之道的一种有效应对战争的学说。

其实前面提到的儒道墨,也并不是一味地反对战争

齐宣王曾问孟子,商汤讨伐夏桀、武王讨伐商纣,历史上有没有这样的事?

孟子做了肯定的回答。

齐宣王进一步问,既然商汤是臣,夏桀是君;武王是臣,商纣是君,那么,按照君臣之礼,商汤和武王这两个人发动战争,不就是以下犯上、以臣弑君吗?这两个人怎么还会是圣人呢?

那么孟子是怎么回答的呢?孟子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原来商纣王虽然是君,但因为他败坏仁义,所以他就是残贼之人;因为是残贼之人,所以他就由一国之君变成了一夫。那么,杀商纣不过是杀一夫而已,商汤和周武王的行为,就不再属于以臣弑君的范畴。

所以,从孟子的角度来看,不是不可以有战争,如果战争符合道义,这样的战争不但不能反对,而且还要大力支持。孟子认为,只有仁者才能打赢最后的战争

《老子》的第三十一章,几乎全篇都在讲战争的事。老子认为:“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战争是不得已采取的手段,所以,即使打了胜仗,也没有什么可以得意的,因为战争是以杀人的形式呈现的。

当年诸葛亮因为见到许多人惨死在战争之中,所以,虽然打了胜仗,但心情却非常沉重。诠释的就是圣贤之人对战争带来的负面影响,感到的无奈和心痛。

这些思想,其实都表现在《孙子兵法》当中。

而作为墨家,具有强烈的反战思想,墨家的反战甚至不去讨论战争的正义与否,只要是战争,就需要去制止。但墨家认为,打仗本身就是一种制止战争的手段,所谓以战止战。不过,墨家提倡的战争,基本上是防御战争,因此,《墨子》中有大量的篇幅,讲如何守城,甚至具体到用什么器械,用什么方法守城。

在《公输》一篇中,墨子甚至用沙盘模拟战争的方式,成功地挫败了鲁班的攻城计划,最终导致楚王放弃了对宋国的攻击。这是一次不流血的以战止战,可以说是最高级的以战止战。

而《孙子兵法》中的战争思想,差不多是吸收了儒道墨三家所有的正面思想,并做了非常合理的整合。首先,孙子认为战争是一种凶器,不是什么好事情,是不得已而为之。其次,只有打符合道义的战争,才有可能成为最后的赢家。第三,如果可能的话,通过缩短战争时间等手段,减少不必要的杀戮。第四,如果不通过战场上的杀戮而取得战争的胜利,是最高级的胜利,这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不战而屈人之兵”。

孙子兵法》与以上各家的不同之处,在于它非常详细地探索了战争的规律。顺应战争规律去打仗,是《孙子兵法》的宗旨和精髓所在。

因此我们说,《孙子兵法》和圣贤之道从本质上并不矛盾,不过是侧重点不同而已。

交易担保 利好书院 一人报名,三人听课,正在开课 小程序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词条  博弈  博弈词条  法则  法则词条  宝典  宝典词条  生存  生存词条  
国学

 杂文三篇

天道之悟        曲阜,是古帝王宅,古籍载,太皞生雷泽;炎帝乃大庭氏,居穷桑;黄帝居...(展开)

国学

 民间故事:穷秀才借妻 弄假成真

明朝年间,河南开封王家庄有个员外叫王正魁,家中谷米满仓吃不尽、绫罗绸缎穿不完,却本性贪鄙为富不仁。王正魁还特别怕老婆,妻子李氏像个母老虎,在家中说一不二,尤其时...(展开)

国学

 《资治通鉴》300万字,读来太费...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司马缸7岁砸光的那个)和助手在宋神宗时期耗时19年编撰,是一部历史地位仅次于《史记》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宋之后,基本作...(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