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义
——兄弟阋于墙
语出《诗经·小雅·常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侮)。”
阋:争吵;墙:门屏。原指兄弟相争吵。后比喻内部纷争,特别是亲近之人由于龃龉而起的倾轧。兄弟们虽然在家里争吵,但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比喻内部虽有分歧,但能一致对外!
兄弟,仅仅是我们生活中的兄弟吗?
不然,回归历史,应该是兄弟之国!
——周武王姬发分封姬姓宗室子弟和功臣为列国诸侯,为五等:公、侯、伯、子、男,其不及五等者为附庸。共71国,其中姬姓子孙的封国最多,有53个,这就是中国封诸侯建同姓的“封建”的由来。
刚刚封建之时,血缘还较为亲近,且在灭商的过程中,建立过“战友”的关系,相互也认识。
再加周天子的20个师的兵力也无人能敌。因此相安无事。
时间一长,血缘越来越远,再加周王室衰微,更而甚至的“烽火戏诸侯”,周王室威信扫地,兄弟之国之间的摩擦越来越多!典型事例郑伯克段于鄢!
后来史称周郑交质。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已势力衰微,周王名为天子,实际上要看大诸侯的脸色行事。再加繻葛之战后,周天子威信扫地!进入真正的争霸历程。
当时,中原华夏诸侯苦于戎狄等游牧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九合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 。
《论语·宪问》,孔子有云: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后孔子编撰《春秋》,“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侮)”成为千百年来,华夏民族的行为准则!
可惜,在讲历史时,不知为何,齐桓公能成为春秋第一霸主,而郑庄公不行的原因总是不讲!
可惜,历史学科长期以来被作为副课,华夏族能绵延至今精神内涵被疏忽了!
这句话,一直“文”“化”到了民间!
小时候,村里的成人弟兄,由于种种原因,经常闹架。可是,一有外人欺负其中任何一人,人家都一致对外的!
文化的力量!
也可见,国学的许多东西还在民间!
回归庙堂,普及到每个学子,已是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