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教读文言文无非是翻译串讲,总结归纳实词、虚词,如果按照这种传统教读方法教读《滕王阁序》,学生肯定不能充分体验作品的美。我尝试着用新的教学理念教读这篇文章。我想若要让学生全面感知这千古美文,必须先与其做最亲密的接触,这种接触便是静心阅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在第一课时通过导语先简要向学生介绍美:“王勃是大家熟悉的诗人,他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不仅写出他的豪爽乐观,更唱出唐朝人的宽广胸襟。他的《滕王阁序》更代表了他创作的高度,滕王阁更是因王勃的一篇序而成为四大名楼。这篇文章到底为何有这么大的魅力呢?我想还是请同学们通过阅读来寻找答案。”书下注解非常详尽,学生通过自读完全能了解大意,并能自学生字,扫清文字障碍,做到疏通课文。接下来由同学们朗读,通过比赛的方式使学生完成由朗读到美读的过程。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学生在课上朗读、美读的过程中正是将自己的情感融于作品的过程。
在第一课时,虽然老师只简要介绍美,讲解很少,但却给学生很大的朗读美品味美的空间,为学生理解美奠定了基础。
为了让学生能深入阅读文本,我设计了这样的创意作业:1.你认为《滕王阁序》美在何处,请选出来,并阐明理由。2.请参考《滕王阁序》对滕王阁风景的描绘,设想你亲自来到滕王阁游览,将其改写为一篇游记。
第二课时三个环节:交流美、展示美、点拨美。先分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将选美结果进行交流。讨论中同学们积极踊跃,这个设计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在讨论中学生承担共同的任务,积极思考,情绪高涨,这种把个人分担的任务进行群体加工的过程也是由学生自主学习向合作学习过度的环节,这个环节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学生在自我交流中将美汇聚一起并进行总结,在课堂集体交流展示中他们积极发言,充分挖掘出《滕王阁序》的美。
美的展放
学生甲:在众多的美景中我们认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一亮点,它营造了一种意境,动静结合,色彩鲜艳,不仅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画卷更点染出作者当时的心情,情与景交糅在一起,真是有一点壮观又有一点悲凉,有一点失落更有无限豁达。
学生乙:我们组认为以下几句写得美:“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写出了深秋时节滕王阁烟雾弥漫、烟光笼罩下的紫色的远山,清澈的寒潭,宛如神话中的奇景,好一幅紫山秋雾图,看了不禁让人慨叹此景只应天上有,何故流落到人间?这两句又让我们联想到“水落而石出”的情景,并把我们带入“日照香炉生紫烟”的意境中。
……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教师在此时并不是放任不教,他承担着将学生的阅读审美经验提升的重任,因为我们毕竟是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在学生展示后,我进行一番点拨,将学生零散的浮在表层的分析进行深化和提升。归纳出绘画美、音乐美、形式美、思想美、含蓄美等五美。教师是阅读活动的组织着,是文本与学生的中介,教师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自然要高于学生但不能取代学生,所以在归纳这几美时,我并没有采用完整分析法讲解,而是从几个角度引导学生思考,教会学生鉴赏方法。如在总结绘画美时我说:“同学们在鉴赏时都被文章的景物描写、色彩的搭配所吸引,我们把它归纳为绘画美,不错王勃的确堪称丹青妙手,大家思考一下这幅画的主体是什么?背景如何?运用了哪些绘画技巧?这幅画还有哪些特殊的地方?”学生与老师共同探讨,其他几美都是在这种情境下归纳的。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我布置了以下作业:
1.试论《滕王阁序》的 美
2.仿写“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将肤浅的认识加以提升,这里教师并没有代替学生思考,经过教师的点拨,学生的认识水平、鉴赏能力得到提高。课后作业的训练又使学生将这个认识上升到鉴赏的高度,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情况、阅读积累,完成对《滕王阁序》的审美体验。经过这样教读,学生真正接触作品,并讲出自己的声音,谈出自己的看法。这种教读方法充分体现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成为师生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这种指导下学生再不是被动消极的接受者索取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发现者、建构者。
鉴赏篇
何用别处寻芳去,人间亦自有丹丘!
---- 论《滕王阁序》绘画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我想读起这一句子,任何人的脑海中都会显现出一副美丽的自然风景画。这就是王勃在写雨后的滕王阁,有声有色,天地相连,意境深远,气贯长虹,终成为千古绝唱。
《滕王阁序》里的绝妙笔触又何只这一处?下面就让我带领大家来欣赏一下这幅千金难买的“滕王阁游历图”。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这两句诗写出了滕王阁的秋山秋水,而且动静结合,如诗如画。“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优美的环境和自然而又雄伟的气魄,使滕王阁更加彰显个性。这画中的美景又何止这些?下面让我们把这幅画继续慢慢打开。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行其骇瞩。”这秀丽河山正是唐朝盛世的真实写照。
看到了这你也许会觉得这幅画盛时已过,其实精彩的还在后面。“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此景中有生活之乐,有鸟群之歌,人与鸟相映成趣,一派自然和谐的景象。“爽籁发而清风生,行歌凝而白云遏。”良辰美景之下,自然少不了文热儒客在这里把酒迎樽,畅叙幽情。人生乐事,不过如此。
画就欣赏到这了,也许你的心还在随着江水不停的翻流着。如果你觉得还不够过瘾的话可以读一读王勃的《滕王阁序》,去亲身体会一番。
我们在一篇充满艺术感的骈文中,我们画出了一张惊世骇俗的画。这幅画中有山,有水,有野鸭,有渔船,有文人墨客在一起欣赏自然美景,更有一颗赤诚的报国之心!(孔明珠)
坎坷人才一生的悲哀
——记《滕王阁序》的典故美
“嗟乎!时运不齐,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宜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好个“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短短的十八个字就吐出了心中压抑许久的不平与悲愤,诉说了人生中的不齐与多舛。这短短的十八个字,就点出了千古以来,坎坷人才一生的悲哀。
王勃,大气早成,却四处碰壁;一腔热血,却空余报国之情,无报国之门,这是多么令人愤懑,又多么令人悲凉。但王勃并不甘于沉沦,他提笔纵情,写下了饱含他不坠青云之志的千古佳作《滕王阁序》。
全文共用典27处。其中6处引用古籍,3处引用地名,18处引用事例。如此之多的典故,可当人捧卷诵读时,却丝毫没有赘述之感,足见王勃横溢的才华。当王勃面对着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无奈现实时,他多么期望能有一个像杨意、钟子期那样的知己,去引荐他或是听他诉说衷肠。这是何等的悲哀!但是,他穷且益坚,深信终有一天他会真正的报国有路,喜托龙门。即使不能以言谏君,大概他也会投笔从戎,飞赴戎机。大丈夫宁可战死沙场,也不能效仿穷途之哭!这就是王勃的一颗赤子之心。
在王勃看来,北海虽赊,但仍扶摇可接。他深信自己不会像冯唐、孟尝那样抱恨终生。但是造化弄人,如此一个天之骄子竟英年早逝,真正的抱恨终生。我想他所恨的并不一定是当时的统治者,他所恨的是自己不能报效祖国。
呜呼!圣地不常,盛筵难再;天骄不复,滕王绝响。有一个人才在坎坷中耗光了青春的最后一刻。虽说烈火出真金,坎坷出人才,然而难道人才就要注定被坎坷消光磨净吗?
刘天然
游记篇
望滕王阁
在朝霞的遮映下,我终于乘船来到了日日企盼的南昌滕王阁。放眼望四周,重叠的峰峦耸起一片苍翠,上达重霄,凌空架起的阁道上,涂饰的朱红色油彩鲜艳欲滴,从阁道往下看,地好像没有了似的。放眼远眺,辽阔的山岭,平原充满人们的视野,行回的河流,湖泽使人看了吃惊。滕王阁是用桂木,木兰修筑的宫殿,布局华丽,讲究。打开精美的阁门,俯瞰雕饰的屋脊,这一切都是那样的如诗,如画,难怪会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绝唱。站在滕王阁上徐徐传来拂面的清风宛如一阵阵悦耳的箫声,这柔美的箫声缭绕不散,遏制了白云飞动。这清风使我的胸怀顿感舒畅,一种飘逸脱俗的性质油然而生,什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什么“舍我去者,昨日之事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事多烦忧”一下全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乔平)
滕王阁一游
今我效仿王子安,“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游览名冠古今的滕王阁。在湛蓝天幕的映衬下,滕王阁如同一位古典、庄重、精致的女人矗立在江水之畔,“遥襟甫畅,逸兴遄飞”。当我踏上这聚古今文人墨客欢于一堂的阁楼,用心倾听江水讲述的历史,触摸着丹彩欲流的朱阁,才真正感受到“飞阁流丹”,“桂殿兰宫”,倚江傍水,“下临无地”。遥望江面,万顷披金,天水相接处,“孤帆一片日边来”。难怪王勃会写出千古绝唱——“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爽籁清风生,纤歌凝云遏,我的心顿时同江面一样宽广,天高地远,忽觉宇宙无边无际,万种风情最终飘至江上一叶扁舟,方知王勃那洪洲城下“舸舰迷津”、 鄱阳湖内“渔舟唱晚”。(何笑)
仿写:(学生十三年前的仿写作业,有些许时代的印痕。)
瑞雪与丰年共至,寒梅共傲骨长存。
弹片与血肉齐飞,航母共汪洋一色。
弦月共繁星齐明,海河与天际同色。
时光伴流水飞逝,往日如烟尘一色。
改革与发展齐进,小康共欢呼一片。
考试与加课齐进,怨言共长天比深。
狂风与泥沙齐飞,人面共沙尘一色。
佳序与美景齐名,杰才共奇阁一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