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孙子兵法》第七篇《军争》的主要原则

《孙子兵法》第七篇《军争》的主要原则

 

《军争》篇是《孙子兵法》的第七篇,主要论述了后发先至,这样就能以逸待劳,战胜敌人。后发先至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使用利和害来拖慢敌人,使敌人晚到;一种是自己权衡辎重和速度,尽可能早到和多到士兵。全篇分为六章,第一章讲用兵之难在于军争,军争之难在于以迂为直,以患为利。第二章讲后发先至,使用利和害拖慢敌人,权衡自己辎重和速度以求士兵多到,这是这一篇的核心。第三章讲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第四章讲旗鼓统一战斗步调。第五章讲治兵四要,包括治气、治心、治力和治变。第六章讲用兵八禁忌(如图1所示)。

图1《军争》篇的主要原则

军争中争取先到战场,对应于管理学中就是抢先占领先机,如抢先占领空白市场,定位理论中的抢先占领消费者心智等。麦当劳是世界快餐的领导者,但是肯德基率先进入中国,抢先占领市场,肯德基在中国的发展就比麦当劳要好。

第一章讲用兵之难在于军争,军争之难在于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原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译文】孙子说:用兵的原则,将领接受君命,从召集军队,安营扎寨,到开赴战场与敌对峙,没有比率先争得制胜的条件更难的事了。“军争”中最困难的地方就在于以迂回进军的方式实现更快到达预定战场的目的,把看似不利的条件变为有利的条件。

【详解】第一章讲用兵之难在军争,军争之难在于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如图2所示)。

图2用兵之难在军争

军争指两军争利,争取有利于胜利的先机。敌我双方都争取先到达战场,在有利地形上展开有利态势,以逸待劳的迎击敌军,从而获得胜利。而两军争取有利条件的难点就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以迂回的方式更快达到现场,把不利条件变为有利条件。直觉上,直接比迂回可以更快的达到目的,但是现实却不是这样。因为这不是单独一方的行军,还有对方进行竞争,对于自己最直接的路线,敌人也会预料到,敌人更容易采取计谋来阻碍你,从而是你达到的时间加长。而迂回的道路是出乎敌人预料的,路上没有敌人的阻力,更容易更早的达到战场。

李德·哈特在《战略论:间接路线》中就推崇间接路线而不是直接路线。他写道:“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进行战争所采取的‘路线’,如果不具有某种程度的‘间接性’,不能从而使敌人感到措手不及,难以应付,那么,也就难于使战争取得有效的结果。这种‘间接路线’,既有物理性的,也有心理性的;通常都是物理性的,但终归总是心理性的。在战略上,最漫长的迂回道路,常常又是达到目的的最短途径。

名将宁愿采取最危险的间接路线,而不愿意驾轻就熟走直接路线。必要时,只率领小部分兵力,越过山地、沙漠,或沼泽,甚至与其本身的交通线完全断绝关系。”

军争的迂和直类似于李德·哈特所说的间接路线和直接路线。

第二章讲后发先至,使用利和害拖慢敌人,权衡自己辎重和速度以求士兵多到。

【原文】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译文】所以,由于我迂回前进,又对敌诱之以利,使敌不知我意欲何去,因而出发虽后,却能先于敌人到达战地。能这么做,就是知道迂直之计的人。“军争”为了有利,但“军争”也有危险。带着全部辎重去争利,就会影响行军速度,不能先敌到达战地;丢下辎重轻装去争利,装备辎重就会损失。卷甲急进,白天黑夜不休息地急行军,奔跑百里去争利,则三军的将领有可能会被俘获。健壮的士兵能够先到战场,疲惫的士兵必然落后,只有十分之一的人马如期到达;强行军五十里去争利,先头部队的主将必然受挫,而军士一般仅有一半如期到达;强行军三十里去争利,一般只有三分之二的人马如期到达。这样,部队没有辎重就不能生存,没有粮食供应就不能生存,没有战备物资储备就无以生存(如图3所示)。

图3后发先至

【详解】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后发先至是我们要达到的目的,而诱之以利是使用利益引诱敌人,拖慢敌人的前进速度,这是达到后发先至的方法。使用波士顿矩阵进行分析,从出发的角度看有先发和后发两种情况,从达到的角度看,有先至和后至两种情况,这样就组成了四种:先发先至、后发先至、先发后至和后发后至。我们希望达到先发先至和后发先至两种情况,希望敌人是先发后至和后发后至。后发先至比先发先至更困难些,如果可以达到后发先至,那么也能达到先发先至(如图4所示)。

图4后发先至的波士顿矩阵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后发先至可以使用路程公式s=vt来理解。假设我方和敌方到达战场的路程相同,都是s,敌人比我先出发t0小时,敌人又用t1小时达到战场,而我用了t小时达到战场。因为我比敌人早到,所以t<t1。设敌人的速度为v1,我的速度为v,可以得到以下不等式。

因为我方后发先至,最初达到战场的路程相同,而敌人先走了一段,我方才开始前进,这就相当于我方开始前进时剩余的路程大于敌人剩下的路程,但是所用时间比敌人少,也就是用了较少的时间走了较多的路程,那么就必须速度快于敌人才行(如图5所示)。

图5后发先至的物理学分析

我们将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如何通过物理学的方法到达后发先至的目的。

例题:假设敌我双方均距离战场400公里,敌方速度为4公里/小时,敌人先走了30小时,我方速度为50公里/小时,双方每天行军10小时,问我方如何才能后发先至?

敌人剩余的时间为(400-4×30)/4=70小时=7天

我方需要时间为400/5=80小时=8天

敌人还需要70小时,而我方需要80小时才能达到现场,我方晚于敌人达到现场。

方法一:浪费敌人行军时间。派部分军队狙击敌人,产生一个15小时的战斗,这样就使得敌人浪费了15个小时,我方就可以提前5小时达到。

方法二:增加敌人行军距离。使用饵兵等小利,诱使敌人走上岔路,增加敌人行军距离,比如使得敌军多走80公里,这样敌人就需要9天才能达到,我方需要8天,我方就可以提前达到。

方法三:降低敌人行军速度。派部分军队一路骚扰敌人而不与敌人展开战斗,只是通过骚扰敌人来降低敌人行军速度,将敌人行军速度降低到3公里/小时,这样敌人就需要93小时才能到达,我方就可以提前到达了。

方法四:增加我方每天行军时间。增加我方每天行军时间到14小时,这样我方需要5.7天就能达到,而敌人需要7天,我方可以提前到达。

方法五:缩短我方行军距离。使用当地的向导,寻找更短的路径为300公里,这样就需要60小时,可以在6天达到,小于敌人的7天。

方法六:提高我方行军速度。将自己的行军速度提高到7公里/小时,这样5.7天就能到达战场,比敌人的七天要早。

方法七:科学管理原理提高我方速度。在《科学管理原理》中,泰勒使用科学管理的方法,使得徒手搬运生铁的工人效率提高到之前的3.8倍,也就是搬运速度是之前的3.8倍。携带辎重行军和徒手搬生铁的工作类似,通过可以管理原理,有规律的进行行军和休息,防止疲劳,可以有效提高行军速度。如果行军速度提高到之前的1.5倍,那么5天就能到达战场,从而比敌人早到战场(如图6所示)。

图6搬生铁的肌肉马力

方法八:改变战场位置。我方行军350公里后停止行军,然后就地等待敌人,这样也可以以逸待劳。

以上八种方法都通过物理学的路程公式s=vt来找到解决的方法,在路程s、速度v和时间t上想办法,并且方法并不仅仅限于以上这八种,这里只是提供一个思路。就算是仅仅有以上八种,通过对于这八种的组合,还会产生很多种方法。

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这段话的意思是:军争为了利益,但有危险。带辎重会降低行军速度,不带辎重,辎重就会损失。这是辎重和速度之间的矛盾,类似于企业在产品质量和速度之间的矛盾。然后孙子举了百里、五十里和三十里急行军的例子,急行军距离越远,到达士卒越少,损失越大。军队需要辎重、粮食和委积,所以即使为了加快军队速度,也不能把这些物资都抛弃。对于质量和速度的矛盾,管理学采用什么方法进行处理呢?一般管理学采用的是在保证质量达标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提高产生速度,这样企业的应变能力快,可以获得更多订单。要求质量达到标准即可,而不是质量越高越好,超出标准的质量就是浪费,而对于产生速度的追求则是越快越好。引用到军事学中,急行军携带的辎重满足此次作战就好,而不是带的越多越好,在限制携带辎重重量的前提下,军队越快越好。快速的军队就好像增加了士兵的数量一样,在A地打败敌军之后,马上就达到B地进行战斗,而敌人军队速度慢,有援兵却救援不了。

战斗的本质是广义动量MV的碰撞,动量大的一方会迫使动量小的一方改变方向。李德·哈特在《战略论:间接路线》中写道:“法国大革命时,法军每分钟走120步,而他们的敌人坚持每分钟走70步的传统。法军可以迅速的调动,随时把打击的力量集中在选定的要点上,用拿破仑惯用的术语来说,就是无论在战略还是战术上,都可以实行“质量乘速度的原理”。法军利用自己的速度优势,可以快速集中兵力打击敌人分散的兵力,而敌人却因为速度慢而无法快速集中兵力,这样在局部战场上,法军总能获得数量上的优势,以镒称铢的打败敌人

拿破仑依靠携带较少的辎重来达到快速行军的目的,这使得他打败了众多对手,成为法国最著名的皇帝。但是拿破仑也在携带较少辎重上吃了大亏。在俄法战争中,拿破仑忽视了俄国冬天的恶劣环境,并且敌人采用焦土政策,后退时破坏一切物资,使得法军无法就地补给。俄国恶劣的冬天、自己较少的补给以及无法就地补给使得法军的补给格外严重,仅仅因为这方面原因,法军就损失了大量士兵,也成为法军战败的重要原因。所以孙子说:“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携带辎重的数量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确定,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从管理学供应链的角度来说,辎重的作用类似于缓冲,用来应对意外情况。意外情况发生的概率越大,缓冲就应该越大,从而才能保证系统的稳定性。丰田生产方式的库存缓冲和TOC制约理论的时间缓冲都是为了应对意外情况,保证系统的的稳定性。缓冲越大,可以应对的意外情况越大,但是产出速度就越慢。缓冲越小,可以应对的意外情况越小,但是产出速度越快,所以必定存在一个最优缓冲数量,使得缓冲既能应对意外情况,又能保证产出速度。对于军事上的辎重也是这样,必定存在一个最优辎重数量,既能应对意外情况,又能保证行军速度。

第三章讲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

【原文】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译文】所以不了解诸侯各国的图谋,就不要和他们结成联盟;不知道山林、险阻和沼泽的地形分布,不能行军;不使用向导,就不能掌握和利用有利的地形。所以,用兵是凭借施诡诈出奇兵而获胜的,根据是否有利于获胜决定行动,根据双方情势或分兵或集中为主要变化。按照战场形势的需要,部队行动迅速时,如狂风飞旋;行进从容时,如森林徐徐展开;攻城掠地时,如烈火迅猛;驻守防御时,如大山岿然;军情隐蔽时,如乌云蔽日;大军出动时,如雷霆万钧。夺取敌方的乡邑,瓜分敌人的人力;扩张自己的领土,瓜分敌人的物力;衡量利害得失,然后决定行动。率先知道“迂直之计”的将获胜,这就是军争的原则。

【详解】本章主要讲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用兵是诡诈出奇兵而获胜,根据是否有利于获胜而行动,根据双方情势分散或集中兵力为主要变化(如图7所示)。

图7兵以诈立,以利动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这句话指所以不了解诸侯各国的图谋,就不要和他们结成联盟,因为诸侯国的实力很大,是不容忽视的力量,结盟属于外交战略,一旦战略错误,就会满盘皆输,战略失误比战术失误的破坏性更大。

假途伐虢(读guó),虞国不知晋国图谋灭掉虢国和自己,借路给晋国,使晋国灭掉了虢国,返回途经虞国,又把虞国灭掉了,这是三十六计中的一计。春秋时期,晋国想吞并邻近的两个小国:虞和虢,这两个国家之间关系不错。晋如袭虞,虢会出兵救援;晋若攻虢,虞也会出兵相助。虞国的国君贪得无厌,晋国就攻其弱点,使用良马和璧玉贿赂他。晋国找到借口要灭掉虢国,向虞借道,虞国的国君收了晋国的好处,只能答应。晋国经过虞国,然后把虢国灭掉,在返回途经虞国时,也把虞国灭掉了。

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这句话是指不知地形就不能行军,因为不能得到地利,而使用熟悉地形的向导就能获得地利了。从军事地理的角度来说,影响战争的有三大因素,我方的实力及战术、敌方的实力及战术和地形。如果我方和敌方均得到了地利,那么地利的作用对于敌我的总体影响就很小,这时就看双方的实力及战术了。如果我方没有得到地利,而敌方得到了地利,那么地形相当于削弱了我方的实力,并且相当于增加了对方的实力,在敌我最初实力和战术相当的情况下,敌人就能依靠地利而获胜。

“兵以诈立”是指用兵要靠诡诈获胜,在第一篇《始计》中也有类似的说法为“兵者,诡道也。”用兵的主要原则是集中兵力打击敌人的弱点,通过诡诈可以使敌人暴露弱点,然后进行打击;通过诡诈也可以隐藏自己的弱点,让敌人做出错误决策。“以利动”指有利时才行动,在《九地》和《火攻》篇中也有类似的说法为“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以分合为变”指军队以分散和集中作为主要变化。用兵的主要原则是集中兵力打击敌人的弱点,如何才能使敌人暴露弱点呢?李德·哈特在《战略论:间接路线》中给出的方法是首先分散自己的兵力来吸引敌人分散他的兵力,然后集中自己的兵力打击敌人分散的兵力,也就是打击敌人的弱点。克劳塞维茨则是通过分散较少兵力牵制敌人,然后通过集中大部队打击敌人部分主力,这样即使一败一胜,那么自己的伤亡还是小于敌人,总体是获利的。他在《战争论》中写道:“如果我们打算用3/4的兵力进行主要战斗,用1/4的兵力牵制未受攻击的敌军,那么真正受攻击的那部分敌军的兵力应该占总兵力的1/4以上,即为1/3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两处的结果是一胜一负,那么我们用3/4的兵力打败了敌军1/3的兵力,而敌军用2/3的兵力只打败了我军1/4的兵力,这显然对我们是有利的。如果我们比敌人占很大优势,以致我们用3/4的兵力就可以战胜敌军1/2的兵力,那么我们获得总成果的把握就更大。”

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这段话可以主要讲了善战的军队动和静的两种状态,其疾如风、侵掠如火和动如雷震三句讲的是作战快速,找到敌人的弱点快速进行打击;其徐如林、不动如山和难知如阴讲的是军队不动时,整齐划一,敌人找不到我方的弱点进行进攻。进攻时兵贵神速,不丧失时间进而可以抓住敌人的弱点,不给他补救的机会,防御时,像山林一样,使敌人难窥我方虚实,敌人也就无法找到我方弱点进行打击,《军争》篇在也说“无击堂堂之阵”。日本软银董事长兼总裁孙正义将《孙子兵法》的创新性应用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他成功的投资了雅虎和阿里巴巴,为他赚取了巨额的财富。他根据《孙子兵法》创立了双乘兵法。其兵法核心就是25个字:“一流攻守群,道天地将法,智信仁勇严,顶情略七斗,风林火山海。”他将《孙子兵法》的“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加入到自己的兵法,成为了风林火山海。

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这句话的意思是夺取敌方的乡邑,瓜分敌人的人力;扩张自己的领土,瓜分敌人的物力;衡量利害得失,然后决定行动。就是指根据利害得失来决定是否占领敌人国土和掠夺敌人。《九变》篇中的“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指的就是要悬权而动,根据利害得失决定是否行动。

《战争论》中将战争分为绝对目标和有限目标两种。绝对目标是指打垮敌人;有限目标包括夺取敌人部分国土和等待敌人有利时机两种。不是所有利益都要去抢占的,有些战术胜利可能适合战略冲突的。在绝对目标的战争中,打垮敌人是主要目标,那么占领敌人国土有时就是不必要的,就像俄法战争中,拿破仑的目标是打垮俄军,所以他并没有尽可能的占领俄国国土,占领越多的国土,他就要分散越多的兵力进行把守,这不利于他集中兵力打击俄军主力。在管理学上也是类似的道理,并不是每一个消费者市场你都需要争取的,法拉利汽车从来不去抢夺丰田汽车的市场。如果自己没有足够的实力,同时抢占高、中和低端市场,或者多样化,必然被这个市场的领导者集中其兵力将自己打败,这也是管理学上反对多样化的一个主要原因。

第四章讲旗鼓统一战斗步调。

【原文】《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金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译文】《军政》说:“在战场上用语言来指挥,听不清或听不见,所以设置了金鼓;用动作来指挥,看不清或看不见,所以用旌旗。金鼓、旌旗,是用来统一士兵的视听,统一作战行动的。既然士兵都服从统一指挥,那么勇敢的将士不会单独前进,胆怯的也不会独自退却。这就是指挥大军作战的方法。所以,夜间作战,要多处点火,频频击鼓;白天打仗要多处设置旌旗。这些是用来扰乱敌方的视听的。

【详解】这章讲旗鼓统一战斗步调。旗是放大了的视觉命令,鼓是放大了的听觉命令,通过放大命令,就能将指挥的范围扩大。旗鼓是指挥系统,为了使整个军队步调一致,这样才能发挥最大力量(如图8所示)。

图8旗鼓统一战斗步调

一个将领通过喊话和手势命令,指挥几百个士兵是可能的,但是当士兵的数量是几万时,手势和喊话命令就不管用了,远处的士兵听不到指挥官的声音,也看不到指挥官的手势。这时通过鼓来放大声音命令,通过旌旗来放大手势命令,就可以指挥几万人了,这就是古代的作战指挥系统。而随着兵力数量的增加,当士兵增加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时,再大的鼓声或再大的旌旗也无法指挥了,所以随着科技的进步,电报的指挥取代了金鼓和旌旗。金鼓和旌旗指挥数量小和指挥距离短的弱点外,它们还是公开的指挥方式,自己军队能够接收到这些命令,敌人也能接收到这些命令,那么敌人就可以迅速采取措施来应对这些命令。电报的指挥系统的报文都是加密的,谁也不希望敌人知道自己传达的内容。

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这段话的意思是旗鼓的指挥方式是为了同一士兵的步调,使得所有士兵同时进退。如果勇者独进,怯者独退,那么自己的兵力就分散了,敌人就可以集中自己的兵力打击我方分散的兵力,形成以众击寡的局部战斗,将我方打败。

第五章讲治兵四要,包括治气、治心、治力和治变。

【原文】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译文】对于敌方三军,可以挫伤他的士气,对于敌方的将帅,可以动摇他的决心。所以,敌人早朝初至,其气必盛;陈兵至中午,则人力困倦而气亦怠惰;待至日暮,人心思归,其气益衰。善于用兵的人,敌之气锐则避之,趁其士气衰竭时才发起猛攻。这就是正确运用士气的原则。用治理严整的我军来对付军政混乱的敌军,用我镇定平稳的军心来对付军心躁动的敌人。这是掌握并运用军心的方法。我就近进入战场而待长途奔袭之敌;以我从容稳定对仓促疲劳之敌;以我饱食之师对饥饿之敌。这是懂得并利用治己之力以困敌人之力。不要去迎击旗帜整齐、部伍统一的军队,不要去攻击阵容整肃、士气饱满的军队,这是懂得战场上的随机应变。

【详解】本章讲治兵四要,包括治气、治心、治力和治变(如图9所示)。

图9治兵四要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这句话指的是可以打击敌人军队的士气,动摇敌人将领的决心。打击了敌人军队的士气,敌人士兵的抵抗力就会减弱,就更容易失败。而动摇敌人将领的决心,敌人就会犹豫不决,犹豫不决就会贻误战机,从而使得敌方失败。在该投入兵力进行战斗而没有投入,那么这部分兵力就没有发挥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有而不用比用而不当更为不好。比如我方进攻分散在两处敌人中的一处,而另一处由于被我方的计谋动摇了敌方将领的决心,没有及时救援另一处,那么我方就可以以多胜少打败那处敌人,然后再集中兵力打败这处的敌人。本来敌方这处军队如果迅速进行救援,敌人也是集中了自己的兵力来对抗我方的集中兵力,敌我胜负各半。但是由于这处敌人将领被我方动摇了战斗的决心,没有及时救援,我方就可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了。如果我方只与一处敌军进行作战,敌方将领的犹豫也会为我方带来利益。

治气和治力主要影响士兵,治心和治变主要影响将领。将领决定打或者不打,士兵执行打或者不打,而执行打这个动作需要气和力。治力中的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对应于第六篇《虚实》中的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第六章讲用兵八禁忌。

【原文】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译文】所以,用兵的原则是:对占据高地、背倚丘陵之敌,不要作正面仰攻;对于假装败逃之敌,不要跟踪追击;敌人的精锐部队不要强攻;敌人的诱饵之兵,不要贪食;对正在向本土撤退的部队不要去阻截;对被包围的敌军,要预留缺口;对于陷入绝境的敌人,不要过分逼迫,这些都是用兵的基本原则。

【详解】这一章讲用兵八禁忌,是小的战术策略。战争的主要原则是集中力量打击敌人的弱点,小的战术原则也要符合主要原则(如图10所示)。

图10用兵八禁忌

高陵勿向,背丘勿逆,这两句均和地理有关,敌人占领高地,得到地利时,地形可以增加敌人的力量,我方不应该与他进行交战。制高点有三个好处,分别是妨碍通行、增加命中率和便于观察。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这三种均是敌人希望我方上当,希望我方进行进攻的。因为这三种情况下,敌人均有准备,而我方并没有探明对方弱点,进行进攻会失败。锐卒勿攻对应于上文的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这三种是我方实力大于对方,但是不能将对方逼迫太急,以防激发敌人必死决战之心,爆发更大的力量。在包围对方时,一般采用三面包围而不是四面包围,就是防止把敌人逼急了,C型包围和口袋阵也都是三面包围。

摘自《可以量化的军事学》

 

《可以量化的军事学》全书结构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词条  原则  原则词条  主要  主要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