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论语·里仁第四(节选)

最近在读《论语》,这部两千多年前孔子及其弟子思想的结晶,确实蕴含了许多立身处世的道理。当然,其中也有一些我并不认同的地方。但是在那个时代,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人的思想与智慧就闪着灿烂的光芒。直到今天,这些思想,观念,主张,仍然能够成为照亮黑暗的火把,成为指引文明的明灯。人类在这样浩瀚的宇宙之中,踽踽独行,探索着,但是有时候难免也会误入歧途, 耽于其他而忽视了生命本身,漠视了我们的情感,我们的联系,我们所依赖的其他生命和环境。也许,在那个物质极不发达的时代,才是我们文明的鼎盛时期。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无位,没有很高的官位爵位或者社会地位,而忧患于没有立身之道,即没有立身之才学。君子不忧虑没有人知道自己,而是要努力提升自己,让别人能够知道优秀的自己。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方,郑玄注曰:常。大意是若要出去,一定有个常所,有个常去之地,好让父母知道,不担心挂怀。现在我们经常远游,至少要做到“游必有方”。孩子永远是中国父母的最大牵挂,我们若是能体会到这一点,有时候面对父母的唠叨,也应该能够多了一份理解和宽容吧。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古时医疗条件不比现在,能够活到六七十岁就已经是高寿了。所以古人大都向往长寿,对自己的父母亦然。这到现在,都是一致的。而知父母之年,若是越大,越喜,因为父母高寿。可是亦惧,年寿愈高,则年老力衰愈盛,惧父母离我们远去。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逮,及,达到。古代有德之人,不轻易出口妄言,因为他们以不能践行诺言为耻。言行合一是美德,言出必行,言必行,行必果,这些都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可是,真正要做到言行合一,是很难的。有时候,我们做出一个有一个承诺,却转瞬便将其抛之脑后。英文中promise和premise形近,一个是承诺,一个是前提之意,你可以承诺,但前提是你是一个言出必行的人。

讷,说文:难言也,语言迟钝或不善表达。想必这里孔子认为君子的行应该先于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少说话,多做事的道理。这两句话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虽然两者都与言行相关,但是前一则重在强调言出必行,后者却在强调要实干,行动要迅速,果决。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约,节约,节俭。因为节约而获得了什么损失的人,是很少的,提倡节俭。世界水日的时候,看到消息,说2050年有些城市将严重缺水。现在地球的环境不容乐观,全球变暖带来的气候变化,会扰乱原本稳定的水循环,长此以往,降水会变得更加不均,也许我们应该好好思考,我们的所倡导的是不是仅仅只停留在一些口号之中?我们的未来,全取决于现在。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欲望却是无限的。我们怎样能用有限的资源满足无限的欲望呢?所以我们只能让自己的欲望去适应有限的资源。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孟母三迁的故事大概是家喻户晓的。昔孟母,择邻处。有德之人,心向往之,大家都愿意与其交往。就像今日中国,能够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全力帮助他国,共同战胜疫情。这又与另外一句话相照应: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当然,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命题也是很好的,试想未来,只有全人类团结在一处,才有可能应对我们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巨大挑战。《三体》中,我也读出了这种味道。

中学时,就学到了大同社会的样子,那是中国古人关于理想社会的设想。现在读来,既觉得虚幻,又无限神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这大概是最高的理想了吧,希望终有一日,人类社会可以变成大同社会。

中国文化的确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时候,我们在物欲横行的世界里,会迷失方向,但是,我们民族的文化之根,是可以让我们抓住的,是可以让我们不至于完全被淹没的。曾经看到一个节目,一个外国人,因为一句话而受到启迪,从此便热爱上了中国文化。这句话就是孔子所说的:朝闻道,夕死可矣。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论语·里仁第四  里仁  里仁词条  论语  论语词条  节选  节选词条  论语·里仁第四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