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寥寥五千字,读出了很多君子,也读出了很多...

老子绎读》,顾名思义,即是对老子作品的解读,而老子的作品中,最重要的莫过于《道德经》了,所以本书其实就是对《道德经》的深度解读。

只有五千字的《道德经》,一直被称作中国古代名著中最难读懂的经典,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读懂《道德经》,真正地领悟“道”呢?老子在第四十一章,用一句话告诉了我们答案: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高等智慧的人听了“道”,积极照着实施;中等智慧的人听了“道”,将信将疑;下等智慧的人听了“道”,不但不懂,反而会发出嘲笑声。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老子认为,只有高等智慧的人,才能真正地领悟“道”。接下来,咱们就以坚定自己是高等智慧的信念,跟着任继愈先生解读老子的《道德经》。

道德经》是每个人都听过的古代名著,但提起《道德经》具体讲的是什么?恐怕知道的人就寥寥无几了。从字面意思看,《道德经》是一部讲伦理道德的著作么?咱们先来看几段原文,再思考这个问题。

先看第二章第一句话:“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文的意思是:美之所以为美,是因为有丑的存在。善之所以为善,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老子从美和丑、善与恶出发,提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从而抽象出了哲学里的辩证法思想。

再看六十四章所讲:“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段话的意思大家肯定都懂,讲的是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这句话从辩证法的角度,说明了事物都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蕴意着量变可以产生质变。

在《道德经》中,很多深刻的哲理都是这样,用浅显的语言引导人们从生活点滴出发,进入高度抽象的思维境界,告诉人们天道的变化、万物发展的规律。

所以我们才说,《道德经》是一本讲世界观的书,是一部空前的哲学著作。

说了这么多,那么《道德经》里的“道”究竟是什么呢?

“道”作为哲学概念,最早出自黄帝时期的《广成子·自然经》,在《道德经》中,老子多次描述了“道”的相关内容。

其中第二十五章提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道”是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它的存在先于天地,是无声无形的,循环运行永不停止,是天地万物的母亲。

此外,第四十二章还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短短十几个字,告诉世人世界万物的起源是“道”,事物都是由简单到复杂,逐渐分化的过程。

咱们总结一下老子说的话可以得出,“道”是自然的、本来存在的、无形无声,它是世界的本源,是宇宙发展的规律。

一直以来,人类认识世界都是从具体开始,再到抽象的。比如儿童学数字计算,老师通常会用实物打比方: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两人一共有几个苹果呀?

从这类具体的实物开始,慢慢形成对“1、2、3......”数字的概念。

人类对万物起源的认知,也是从实物开始的,比如咱们中国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西方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将水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而老子提出了“道”是万物的原始。

从具体到抽象,这是人类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一次质的飞跃。

既然《道德经》有如此空前的成就,那它告诉人们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呢?咱们可以举几个例子。

道德经》第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这句话用现代汉语可译为“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强它;想要废去它,必先抬举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

怎么理解这句话呢?我们把思绪转移到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身上。

朱元璋有意削夺胡惟庸的权力,借故和太子去黄山避暑,命胡惟庸留守京城,全权主持朝廷政务。胡惟庸得意忘形,没过多久就露出了马脚,最后招致杀身之祸。

朱元璋的这一招,正合《道德经》的“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孙子兵法·计篇有云,“卑而骄之”,意思是,如果敌人自卑谨慎,应该用计使其骄傲自大,从而找到敌军漏洞,一举击破。这和人们对《道德经》第三十六章的解读,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一行事原则,不仅被古代帝王视为驭人之术,在当今娱乐圈也随处可见,而且还有了一个新进的专有名词。大家想想是什么?

正是以下二字:捧杀。有多少明星一夜之间功成功灭,皆因捧杀二字。

从反面看,这句话又给了我们另一种警醒:身居高位而不自傲,取得成功切勿沾沾自喜,要时刻保持平常心,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接下来,咱们再看《道德经》第五十九章的前七个字:“治人事天,莫若啬。”

“治人”指的是治理百姓、服务社会;“事天”指养护自己的身心。“治人”是对外的,“事天”是对内的。

“莫若啬”,没有什么比得上“啬”了。“啬”本表示吝啬之意,在此处衍生为爱惜,进一步可概括为一个字,“俭”。

这里的“俭”,不仅仅指生活的节俭,它具有更全面的含义,指对一切事物的“俭”,包括节约时间、节约个人精力,这句话对现代人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想一下,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区别在哪儿?

有些朋友会说,人具有自我意识,有主观能动性。对,这确实是主要区别。但人和其他动物还有另一个明显的区别是,在“吃”上花费时间的比值——

其他动物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捕猎、求生存,相比之下,人类花在“吃”上的时间是最少的。

当今社会,满足温饱并不需要耗费太多时间,但很多现代人却因欲望和虚荣心的驱使,耗尽所有精力追求名利,成了金钱和物质的奴隶。

羊花一整天时间吃草以填饱自己的肚子,现代人加一整天班,赚钱满足自己的虚荣。这样下去,人类和其他动物又有什么区别呢?

道德经》中的“啬”告诉世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要无意义地浪费时间,要学会积蓄力量,发挥自然赋予人的能动性,创造属于人的价值。

老子的《道德经》里,人生哲学远不止这些,刚才的这些例子,对这本著作的解读尚不能窥其万分之一。而且,中国古代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所以《道德经》里的一句话、几个字,该如何理解,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一部《道德经》,寥寥五千字,读出了很多君子,也读出了很多小人。入仕为官,它可当做一本权谋之书;为人养性,它可视为一部修身之作。是此是彼,凭君决断。

本期图书为《老子绎读》,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发行,第十一届文津奖获奖图书。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读出  读出词条  很多  很多词条  千字  千字词条  寥寥  寥寥词条  君子  君子词条  
国学

 【文字的利与害*】尽信书不如无书

人类和文字的关系,密不可分,如影随形。在文字给人类的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悲剧,是创字者所始料不及的。实际上,文字仅仅是人类的工具而己,如何操作,在于人类的心...(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