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曰:“会。”(宰周公为宰辛。宰者,官太宰。周者,食邑于周。公者,位列三公。天子三公以爵为氏。)又曰:“公会齐侯、宋公、郑伯、许男、滕子。”(僖公九年事)又曰:“初献六羽。”传曰:“天子三公称公,王者之后称公,其余大国称侯,小国称伯、子、男。” (隐公五年事。六羽,祭祀之文舞,执羽舞人分六列,每列六人,共三十六人。《春秋公羊传》以此为讥,乃认为鲁隐公行僭越之礼也。古者,天子八佾,诸公六佾,诸侯四佾。然鲁为周公之后,姬姓宗邦,诸侯望国,周公本就是周之摄政,爵列三公而位逾三公。以此而论鲁虽侯爵之国,用六佾亦有其缘由。故史书以此为讥,言之过苛也。)凡五等,故周爵五等,士三品,文多而实少;春秋三等,合伯、子、男为一爵,士二品,文少而实多。春秋曰:“荆。”传曰:“氏不若人,人不若名,名不若字。”(《春秋公羊传·庄公十年》:“<经>秋九月,荆败蔡师于莘,以蔡侯献舞归。<传>荆者何?州名也。州不若国,国不若氏,氏不若人,人不若名,名不若字,字不若子。”称荆所以贬楚,以其不如附庸之国。董子此处引用无非欲明附庸四等,前“春秋曰‘荆’”之语似乎可以删去,存之反而令人困惑。)凡四等,命曰附庸(依附于大国之小国也,称氏、称人、称名、称字凡四等),三代共之(夏商周皆用此制度)。然则其地列奈何?曰:,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春秋曰:“。”传曰:“天子三公。”(会宰周公事在僖公九年,“天子三公”之解释在隐公五年。董子这样牵扯不过为了解释宰周公爵列三公罢了。)“。”传曰:“天子大夫。”(《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经>冬,十有二月,祭伯来。<传>祭伯者何?天子之大夫也。”)“宰渠伯纠。”传曰:“下大夫。”(《春秋公羊传·桓公四年》:“<经>夏,天王使来聘。<传>宰渠伯纠者何?天子之大夫也。其称宰渠伯纠何?下大夫也。”)“石尚。”传曰:“天子之士也。”(《春秋公羊传·定公十四年》:“<经>天王使石尚来归脤<传>石尚者何?天子之士也。”)“王人。”传曰:“微者,谓下士也。”凡五等。(天子之官五等:公、大夫、下大夫、士、下士。《春秋公羊传·僖公八年》:“<经>春王正月,公会王人、齐侯、宋公、卫侯、许男、曹伯、陈世子款、郑世子华盟于。<传>王人者何?微者也。”原文并未指出微者就是下士,董子当是偏取爵之微者为下士之意而补“谓下士也”之语。其实此王人当指没有爵位之微末小吏也。时迫于齐桓公之势,天王被诸侯所召盟于洮,心中屈辱可想而知。故派一小吏,与其说欲挽回一些颜面,倒不如说,台面上之有爵之流皆不欲受辱而奉命罢。王室微弱,内又何安?)春秋曰:“作三军。”传曰:“何以书?讥,何讥尔?古者、上卿、下卿,上士、下士。”(《春秋公羊传·襄公十一年》:“<经>春王正月,作三军。<传>三军者何?三卿也。作三军何以书?讥。何讥尔?古者、下卿、上士、下士。”)凡四等,(诸侯之官四等: 上卿、下卿、上士、下士,鲁设置三卿,违制僭越,故春秋为讥。然考《礼记·王制》:“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鲁为大国,设置三卿合乎礼。其云官制也与董子所举有异。)小国之大夫与次国下卿同,次国大夫与大国下卿同,大国下大夫与天子下士同,二十四等(旧注之解释与文义不恰。疑“二十四等”为“凡十四等”。爵五等,天子之官五等,诸侯之官四等,凡十四等),禄八差(有命于天子,则食天子之禄,诸侯之下士不得天子之命,故天子诸侯之官九等而禄八差),有大功德者受大爵土,功德小者受小爵土,大材者执大官位,小材者受小官位,如其能宣,治之至也。故万人者曰英,千人者曰俊,百人者曰杰,十人者曰豪,(《淮南子·泰族训》:“智过万人者谓之英,千人者谓之俊,百人者谓之豪,十人者谓之杰。”与此略异。《白虎通·圣人篇》却是:“百人曰俊,千人曰英,倍英曰贤,万人曰杰,万杰曰圣。”更是不同。《说文》云:“俊,才过千人也。杰,才过万人也。”故各家所秉殊不相同,并无定例。)豪杰俊英不相陵(躐也,超越之意。《禮·學記》云:“不陵節而施之謂孫。”此之谓也),故治天下如视诸掌上。其数何法以然?曰:天子分左右五等(天子之官五等,设左右之别,即今所言之正副职也),三百六十三人,法天一岁之数,五时色之象也。(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二百四十三下士,计三百六十三人,合天子计三百六十四,合周岁之数。周岁五时,春、夏、长夏、秋、冬,合五行之色。春为木色青,夏为火色赤,长夏为土色黄,秋为金色白,冬为水色黑。)通佐十上卿与下卿而二百二十人,天庭之象也;(古者,天子諸侯皆名執政大臣曰正卿。秦漢以來,君呼臣以卿。故此言卿,辅助的臣属也,非卿大夫之卿。通佐当是王之内臣,与外佐相对,后云宦官是也。上卿十人,下卿十人,各配从属十人,计二百二十人。《春秋元命苞》云:“太微为天庭,五帝以合时。”太微座之五帝座、内屏、幸臣计十星,故内臣相配以十为率,故为天庭之象也。)倍诸侯之数也(诸侯内臣之数减半)。诸侯之外佐四等,百二十人,法四时六甲之数也;(此言外佐,即指诸侯设官之上卿下卿上士下士四等。三卿(上卿)、九大夫(下卿)、二十七上士、八十一下士,凡四等,一百二十人。)通佐五与下,法。(有脱字,当为:“通佐五上卿与下卿而六十人。”此通佐,诸侯之内臣也。规制降一等,为天子之半也。上卿与下卿各五人,从属各五人,计六十人。日辰甲子之周为六十,故言法日辰之数也。)佐之必三三而相复何?(此佐乃外佐,即《官制象天篇》所言三人而为一选。)曰:时三月而成(三个月而成一季),大辰三(日月星也)而成象。诸侯之爵或五何?法天地之数也(五行也),五官亦然。然则立置有司分指数奈何?(指数即人数,十指一人,千指百人。)曰:诸侯,大国四军,古之制也,其一军也。(各典籍皆言大国三军,未见有言四军者。未知董子此制所出。苏舆先生注解此处便有置疑。按董子之意,当有一军以,国内实际只有三军。其实军者众也,此一军完全可能指的是后文提及之内政管理人员,而非打仗战斗之军人,以奉公家之语,亦语义了然。)凡口军三者何?(计口立军,谓之口军。犹计口而为井田,是为口井。)曰:大国,而立口军三。何以言之?曰:以井田准数之。方里而一井,一井而九百亩而立口,方里八家,一家百亩,以食五口,上农夫耕百亩,食九口,次八人,次七人,次六人,次五人,多寡相补,率百亩而三口(百亩可征兵三人),方里而二十四口(方里九亩,一亩公田,可征兵之田亩八亩)。方里者十(即方十里,十平方里),得,方十里为方里者百(此句拗口,方十里为一百平方里,其实就是一百个一百平方里,一万平方里,即公侯百里),得(此得数有误,应为二十四万口),方百里为方里者万(万字误,当是百。后文有:“天子地方千里,为方百里者百。”可证。一百个一百乘一百平方里即一百个一万平方里,计一百万平方里。可转换成千里之平方,即方千里,即所谓天子邦圻千里),得二十四万口(此数有误,当是口。一百万平方里乘以二十四得二千四百万口)。法。(此句前当有脱文。盖此处论公侯之军,四军定率当是二十四万口。三分而除其一便是十六万口。)城池、郭邑、屋室、间巷、街路市、官府、园囿、萎巷、台沼、椽采。(奉公家之一军,疑便当指此也:立国所占用的土地和内政管理所需要的人员。以文义不畅,此文前后当有脱缺。)得良田方十里者六十六(六千六百平方里。此以公侯百里三分去其一也),与方里六十六(六十六平方里),定率得十六万口(得地六千六百六十六平方里有余,方里可征兵二十四人,两者相乘,计十六万口,三军之率),三分之,则各五万三千三百三十三口,为大国口军三,此公侯也。(),亦三分除其一,定得田方百里者六十六(六十六万平方里),(六千六百平方里),(此处当缺“与方里者六十六”之文。)定率得(得地六十六万六千六百六十六平方里有余,方里可征兵二十四人,两者相乘,计一千六百万口),九分之(天子九军),各得百七十七万七千七百七十七口,为京口军九,三京口军以奉王家(犹后世禁卫军、亲卫军、近卫军、御林军等,直辖属于帝王,担任护卫帝王或皇宫、首都警备任务的军队)。故天子立一后,一世夫人。中左右夫人、四姬、三良人(妃嫔称号),立一世子、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二百四十三下士,有七上卿、二十一下卿、六十三元士、百二十九下士。王后置一大傅、大母、三伯、三丞。世夫人、四姬、三良人,各有师傅。世子一人,太傅、三(疑为太保之误)、三率(晋代皇宫所置宿卫有“三率”之称,指中卫率、左卫率、右卫率。未知是否承自汉代)、三少(《大戴礼记·保傅》云:“于是为置三少,皆上大夫也,曰:少保、少傅、少师。是与太子宴者也。”)。士入仕宿卫天子者,比下士,下士者如上士之下数。王后御卫者,上下御各五人,世夫人、中左右夫人、四姬、上下御各五人,三良人各五人,世子妃姬及士卫者,如公侯之制。王后傅、上下史五人(此史,女史也。女史掌王后之礼职),三伯、上下史各五人,少伯、史各五人。世子太傅、上下史各五人,少傅、亦各五人,三率三下率亦各五人。三公、上下史各五人;卿、上下史各五人;大夫、上下史各五人;元士、上下史各五人;上下卿、上下士之史、上下亦各五人;卿、大夫、元士、臣各三人。故公侯方百里,三分除其一,定得田方十里者六十六,与方里六十六,定率得十六万口,三分之,为大国口军三,而立大国。一夫人、一世妇、左右妇、三姬、二良人,立一世子、三卿、九大夫、二十七上士、八十一下士、亦有五通大夫(即通佐上卿下卿各五人)、立上下士。上卿位比天子之元士,今八百石(言今者,以当时汉制食禄类比),下卿六百石,上士四百石,下士三百石。夫人一傅母(一傅一母也)、三伯、三丞、世妇、左右妇、三姬、二良人、各有师保(师傅和保傅)。世子(一上傅一丞)。士宿卫公者,比公者(此三字衍),比上卿者,有三人,下卿六人,比上下士者,如上下之数。(下士比上士之下数,上士比下卿之下数。)夫人卫御者、上下御各五人,世妇、左右妇、上下御各五人,二卿,御各五人。世子上傅、上下史各五人,丞、史各五人,三卿、九大夫、上士、史各五人,下士、史各五人,通大夫、士、上下史各五人,卿、臣二人,此公侯之制也。公侯贤者为州方伯(《王制》云:“二百一十国为州,州有伯。”),锡斧钺,置虎贲百人,故伯七十里,七七四十九(四),三分除其一,,定率得十万九千二百一十二口,(此处董子计算有误。四千九百平方里三分除其一当得田三千二百六十六平方里。按前面说法体例,当为:“定得田方十里者三十二,与方里者六十六。” 定率得七万八千四百口。)为次国口军三,而立次国。一夫人、世妇、左右妇、三良人、二孺子。立一世子、三卿、九大夫、二十七上士、八十一下士,与五通大夫、五上士、十五下士。其上卿位比大国之下卿,今六百石,下卿四百石,上士三百石,下士二百石。夫人一傅母、三伯、三臣、世妇、左右妇、三良人、二御人、各有师保。世子一上下傅。士宿卫公者,比上卿者三人,下卿六人,比上下士,如上下之数。夫人御卫者、上下御各五人,世妇、左右妇、上下御各五人,二御、各五人。世子上傅、上下史各五人,丞、史各五人,三卿、九大夫、上下史各五人,下士、史各五人,通大夫、上下史各五人,卿、臣二人。故子男方五十里,五五二十五(二千五百平方里),为方十里者六十六(此数有误,当为方十里者一十六,方里者六十六。其定得田数为一千六百六十六平方里),定率得四万口,为小国口军三,而立小国。夫人、世妇、左右妇、三良人、二孺子,立一世子、三卿、九大夫、二十七上士、八十一下士、与五通大夫、五上士、十五下士,其上卿比次国之下卿,今四百石,下卿三百石,上士二百石,下士百石。夫人一傅母、三伯、三丞、世妇、左右妇、三良人、一御人、各有师保。世子、一上下傅,士宿卫公者、比上卿者三人,下卿六人。夫人御卫者、上下御各五人,世妇、左右妇、上下御各五人,二御人、各五人。世子上傅、上下史各五人,三卿、九大夫、上下史各五人,士、各五人,通大夫、上下史亦各五人,卿、臣二人,此周制也。春秋、合伯子男为一等,故附庸字者,地方三十里,三三而九(九百平方里),三分而除其一,定得田方十里者六,定率得一万四千四百口,为口师三。而立一宗妇、二妾,一世子、宰丕(不设宰)、丞一、士一、秩士五人。宰视子男下卿,今三百石。宗妇有师保,御者三人,妾各二人。世子一傅,士宿卫君者比上卿,下卿一人,上下各如其数。世子傅、上下史各五人,下良五。,地方半字君之地,(旧注皆云善为衍文,盖非也。依前文,附庸字者方三十里,名者方二十里,人氏者方十五里。故附庸称名者当是四百平方里。此言善者,有所加赏也,故得地多五十平方里,即后云九半。此处未论及附庸称名和称人氏者,直接单论称名善者,故人读之有所惑也。思当有所脱失矣。)九半(四百五十平方里),三分除其一,定得田方十里者三,定率得七千二百口。一世子宰,今二百石。下四半三半二十五。(此八字当有脱文所乱也。)三分除其一,定得田方十里者一(一百平方里),与方里者五(五平方里),定率得三千六百口,一世子宰,今百石,史五人,宗妇、仕卫、世子臣。(按定率得三千六百口看,此论附庸称人氏者。称名者按定率得六千四百口,文无,故文有所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