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是研制色料的文房用具,与笔、墨、纸合称“文房四宝”,是书写绘画的重要工具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打造工具的研磨器了,如上世纪80年代,在陕西临潼姜寨新石器墓中,发现一块石砚,并附有石研杵和颜料块,这是绘制彩陶用来研磨颜料的工具,可算是砚的雏形。用于书写的墨砚,战国晚期至秦汉才基本定型。汉刘熙《释名》中记载:“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说明秦汉时期研墨的砚已经产生。汉代砚的种类有陶砚、石砚、铜砚、漆砚等。上世纪70年代,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一方石砚,出土时旁边还伴有研墨用的石杵,呈圆形。湖北凤凰山168号西汉墓出土的一套文具笔、墨、石砚和砚杵、无字木牍和铜削刀,砚杵的作用,是按压块状或丸状的颜料,加水在砚上实施研磨。上世纪80年代,广州象岗山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石砚、砚杵和墨丸。常见的石砚是一种长方形平板砚,以墨团研之,也研朱砂或黛青,用于妇女画眉的粉黛。江苏邗江甘泉乡姚庄西汉墓出土漆砂砚以及徐州出土东汉鎏金兽形铜盒砚等.
青釉瓷始见于三国吴时期,以越窑青釉瓷砚最常见,砚足一般为三熊形足或蹄形足,其形制与东汉圆形三足石砚一脉相承,多作圆盘形,周边开设水槽,有的有盖,砚面无釉,以利研墨,平底下承三足。如镇江扬中永鑫堂收藏的西晋越窑青釉瓷熊足砚(图1),高2.8厘米,口径13厘米,底径11厘米;圆形,子口,浅直壁,砚面平,砚心微凸,平底承以三个熊形足;子口既能起到固定盖的作用,又有贮存墨汁功能;胎浅灰细腻,器壁及底施釉。
随着时间推移,砚面渐薄,足由少增多,由矮肥到高瘦。东晋、南北朝时期,除保留之前的三足外,还出现了四足或六足砚,砚面向上凸起。如镇江出土东晋瓯窑青釉瓷六足砚(图2),高5.6厘米,口径13.2厘米;圆形,子口,直壁,砚面微凸,略呈弧面,围以凹槽,平底下承六个蹄形足;全器施青绿釉,釉面开小细片纹。
隋代多以珠足取代蹄足,唐代又恢复蹄足,足数多达20只以上,环壁密列一周,砚面中心高凸,围以凹槽,注水后若环水之辟雍台建筑,故称“辟雍砚”。如镇江出土的唐代青釉十四足瓷砚(图3),高6厘米,口径17.5厘米;子口,方唇,直沿,浅腹,腹壁外折,砚面稍鼓,边缘形成一周凹槽,十四兽足;胎浅灰色,粗糙,全器施釉,釉层剥落。唐以后,士人喜欢石砚,尤其珍爱端石、歙石。石砚主要形式为“抄手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