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日常写楷书时,为何“左”字的上横要短,“右”字的上横要长?
古人也是这样写的。这两个字是一对看似很相近的“组合”,为何写法上有这样的区别呢?
这个问题,我们要从汉字起源和楷书的结体规律两个角度来分析。
一、从汉字起源的角度来看
1.“左”字的前世今生是这样的。
如上图。篆书的“左”字,左边是个“带胳膊的左手”(甲骨文的左字大致就是这么个形态)。红标部分是“手”,绿标部分是“胳膊”。
红标部分的线段,最终演化成楷书“左”字的“上横”。而绿标部分的线段,最终演化成楷书“左”字的撇。“手”短,“胳膊”长。由此,楷书的“左”字,上横短,撇要长。
2.“右”字的前世今生是这样的。
篆书到隶书,再到楷书,“右”字是这样演变的。
如上图。篆书的“右”字,右边是个“带胳膊的右手”(甲骨文的右字大致就是这么个形态)。绿标部分是“手”,红标部分是“胳膊”。绿标部分的线段,最终演化成楷书“右”字的“撇”,而红标部分的线段,最终演化成楷书“右”字的横。因其是“胳膊”,所以长一些。
以上是从汉字起源的角度来分析的。
二、从楷书结体规律的角度来看
1.“左”字,要考虑“上紧下松”
大多数的字,是按照“上紧下松”的原则来处理的,这样的结构看起来更有稳定性。
如上图。如果把“左”字的上横写长了,整体的形态是上大下小,上松下紧,头重脚轻,缺乏稳定性,是难看的。所以,从结体规律来看,此字上横短点才好看。
可不可以把上横和下横都写长一些呢?
如上图。左图的字,显然是难看的。当字中有多个横时,一般是要有长有短,应凸显一个,把另外的收起来。有收有放,松紧有致。所以,应如右图那样来写。
2.“右”字,要考虑“满收空放”
如上图。书法中有一个原则,叫“满收空放”,或“实收虚放”。
对这个“右”字而言,“口”如果写大了,会显得整个字特别大,特别“满”,所以“口”要稍小一些。而横画是另外一个情况。横画如果写“高”了,它也会使字看起来显得“满”,所以横不可以写得太高。但是,横画如果写得稍长一些,它不会使字看起来很“满”,反而会显得字很舒展大方。所以在此字中,“口”要“收”,小一点,“横”要“放”,长一些。这样有收有放,才更协调。
框形结构的部件(比如此处的口),因其外形轮廓清晰,在视觉上看起来显“实”显大,故要“收”着写,不宜写大。非框型结构的部件,因其外端是“点”,显“虚”,显小,故可根据情况适当放开写长一些。
三、另外的思考
古人写这两个字,基本也都是按上述原则来处理的。“左”字上横短,“右”字上横长。
如上图,书法中,楷书“右”字的撇,经常在起笔时有一个明显的顿笔,这个其实可以看成是篆书演变成楷书的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而“左”字的撇,起笔时是没有这个特点的。
另外,这两个字的行书写法也都各具特点。“左”字,先写横再写撇。“右”字,先写撇再写横。
如上图。写行书或行楷时,这两个字的第一二两笔,笔顺是不同的。也可以引申一下,当字的横短撇长时,先写横再写撇,如“灰、友”。当字的横长撇短时,先写撇再写横,如“有、布”。
总结:
这两个貌似相近的字,在写的时候是有不同要求的。
“左”字上横短,“右”字上横长,原因有两个:
一是因为他们的“出身”不同,二是因为他们要受楷书结体规律的约束。
本文由写字峰法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