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山秋色图》轴,宋代,赵佶,纸本设淡色,纵97厘米,横5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这是宋徽宗的山水画,见过的人并不多。
放大来看这幅画,左下角两只小船,一只船上船夫撑篙而行,似满载而归;另一只小船,露出一半,渔夫正在拉网捕鱼。
画面右边,一名渔夫在肩扛渔网,数只渔船停在水边,一幅与世无争、远离尘俗的生活场景。此类渔父图,进入北宋后流行,成为以后山水画不可或缺的重要题材。
画中的实景多,被安排在左半侧,其余地方留白用心表现云雾、烟霭和野水。远山自上而下,逐渐变淡,而云霭在我们心中慢慢升腾。
再淡的墨,依然刻画到位,用现代的技术放大,观者仍觉明晰可辨。
在这幅画中,此树的画法比较别致,有李成“寒林蟹爪”的影子,但皇帝并没有营造气象萧瑟的意境,而是将这棵树隐于一片山林之间,保持画面的清新韵致。
两大缺陷之一雨郭烟村白水还。迷离红叶间苍山。恍闻谷口清猿唳。艮岳秋光想像间。画中题跋的是乾隆皇帝,诗文倒与画境相符,但过于直白了。乾隆的书法缺少骨力,牵连过度规范化,有点像电脑字体。字体稍大了些,而且还打了格子,让我有些不解。
两大缺陷之二印章过多,大多数是乾隆与宣统的。我仔细数了一下,除了赵佶的,还有15枚钤在了画面上,两枚乾隆的大印把上部空间挤出了压迫感。
哈哈,感谢PS,我扔掉了这一大把印章,恢复了宋徽宗的原作,简洁洗练,真是爽多了。再来欣赏:赵佶没有表达北宋山水那撼人的气势,而是用平远视角,大片留白,以及淡染来呈现空濛迷离的景色,为画面增添的流动感。
谈艺论道 道不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