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器的发展在宋朝时期达到巅峰,而随之诞生了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
其中,汝窑、官窑、定窑经过考古学家发现,已经有准确的窑址。
而柴窑的文献实物资料太过于稀少,无法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因此通常将钧窑列入,与汝、官、哥、定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
哥窑却由于流传下来的文献资料以及瓷器太过复杂,包括窑址说法不一,因此在考古学界备受争议。而完整流传下来的、在文本上有过记载的哥窑瓷器,总共不过300件左右,它的珍贵程度可见一斑。
一更将从哥窑的历史背景与弟窑的异同以及哥窑瓷器的艺术特征等出发,来聊聊哥窑窑址不清,为何还能位列宋代五大名窑?
1:哥窑的最早记载及窑址悬疑
古典文献对哥窑最早的记载,是在元代末年孔齐的《至正直记》,里面详细记载:“乙未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
在中国的陶瓷史上,哥窑也一直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而在宋代五大名窑中,汝、官、定、钧等窑生产的瓷器都曾经作为“贡窑”或“官窑”,产品被选入宫中成为宫廷用瓷,地位高贵。唯有“哥窑”,被称为“民窑”、“私烧”。出身低微,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民间收藏极少。
宋代五大名窑里,汝窑、钧窑、定窑都是以窑址所在地命名,而哥窑的窑址,则一直是中国陶瓷界的一大悬案。
窑址悬疑:
清代的《饮流斋说瓷》中说:“宋处州龙泉县人,章氏兄弟均善冶瓷业,兄名生一,当时别其名曰哥窑。其胎质细,性坚,体重,多断裂,即开片也。”
说宋代龙泉有两兄弟,哥哥章生一的窑口就叫哥窑,胎质精细坚硬,瓷器大多厚重,所产生的瓷器大多有裂纹,即开片。
这段记载不仅表明了哥窑是民间私窑,还说了产地是在龙泉。由于是民间私窑,哥窑瓷器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流传,但其收藏价值较高,因此发展到明清时期,仿品层出不穷。
然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又记载哥窑在杭州。
“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所谓官者,烧于宋修内司中,为官家造也,窑在杭之凤凰山下……哥窑烧于私家,取土俱在此地。”
这里的记载,意思是说宋代官窑瓷器的品格与哥窑几乎相同。所谓官窑,则烧制于宋代的修内寺中,窑址则在杭州的凤凰山下。
哥窑虽是烧制于民间私窑,但这句“取土俱在此地”,就说明了哥窑产地为杭州。
一说有记载哥窑的窑址在龙泉,一说有记载哥窑的窑址又在杭州。因此,对于哥窑的窑址,一直是中国陶瓷史上悬疑的谜案,充满着层层迷雾。
而实际上,南宋哥窑烧制的工艺也并没有流传下来,所以导致后世的仿品质量较为粗糙,真品则极为罕见。
3:哥窑与弟窑的来历以及异同点
既然有哥窑,那么相比也有弟窑。实际上,除了五大名窑之外,仍然还有许多窑口流芳百世,而弟窑正是著名的龙泉窑。
《天工开物》称:“浙省处州丽水、龙泉两邑,烧造过釉杯碗,青黑如漆,名曰处窑。怂时龙泉华琉山下,有章氏造窑,出款贵重,古董行所谓哥窑器者即此。”
根据典籍记载,哥窑与弟窑始于南宋期间,如其名称,哥哥章生一和弟弟章生二打造了哥窑与弟窑。哥哥章生一负责的窑口为 “琉田窑”,又名“哥窑”;生二所烧的窑名“龙泉窑”,又名“弟窑”;两个窑口都是龙泉窑系。
为何哥窑能成为南宋五大名窑之一,而弟窑却未能名列其中呢?一更将简单介绍哥窑与弟窑的异同点。
哥窑所产生的瓷器大多有裂纹,即开片,这是哥窑瓷器最典型的特征。哥窑瓷器大多厚重,胎质也比较坚硬,瓷器本身的颜色多以米色和绿豆色居多。而弟窑的颜色大多为灰青色。釉色大多为湖绿色以及淡绿色,并且弟窑所烧制的瓷器大多为薄胎且没有裂纹。
除此之外,哥窑与弟窑烧制的瓷器款式也非常不同,哥窑中有瓶、砚、笔架、壶、洗、注等。弟窑中有鼎、彝、盘等。
综上所述,哥窑与弟窑烧制的瓷器具有很大的差别,而开片也是哥窑独一无二的风格,更让其位列于宋朝五大名窑。而弟窑,尽管产物精美,也只能望洋兴叹。
4:哥窑的艺术特征
宋代哥窑生产的瓷器形式多样,包括瓶、炉、尊、洗、碗、盆、碟等,这些瓷器的釉面大多为缩釉和棕眼,颜色大多为紫黑色、铁黑色,也有黄褐色。釉面光润滑亮,釉色以炒米黄、灰青为主,釉面大小纹片结合。
经过工匠的染色后,瓷器的大纹片呈深褐色,小纹片为黄褐色,被称为“金丝铁线”、“墨纹梅花片”、“叶脉纹”、“文武片”等。
因此,哥窑的艺术特征鲜明,将分为以下三点:
(1)表面开裂的自然美
哥窑瓷器最重要的特征便是釉面开片,这是一种自然的开裂现象,许多瓷器在烧制的过程中为了追求完美,一般并不允许有太多釉面的开裂纹片。而哥窑却将开片发挥到极致,产生了“金丝铁线”这一哥窑的典型特征。
尽管釉层的外表开裂,但是瓷器的瓷胎、瓷骨却没有任何的损坏,且无需装饰,韵致盎然。哥窑瓷器这种天然的开片,开创了陶瓷史上的首例,在瓷器中独树一帜,这种自然美直到今天,也颇受人们追捧。
(2)巧夺天空的形式美
《格古要论》指出:“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
哥窑开片通常分为大开片、中开片、小开片、极小开片,小开片瓷器和极小开片瓷器的开片面积大小相对比较均匀。无论是从各种角度来说,从古至今保存下来的哥窑瓷器无一不是瑰宝。民间对极小开片的哥窑器称其为“百圾碎”,或“鱼子纹”、“金丝铁线”、“冰裂纹”、“鳝血纹”、“蚯蚓纹”、“蟹爪纹”等。
哥窑以纹片著称,而人们为这些极美的纹片所取的名字也极其传神,这既体现了瓷器的形式美,也体现人们对哥窑瓷器的喜爱。
(3)寓意丰富的意境美
哥窑瓷器的每一块瓷片都有自身独特的个性与意境,它们之间具有相互迎合的粘性,但又有着自身独特的涵义。
观赏哥窑瓷器,如品历史,一块一块瓷片象征着不同的朝代,具有不同的韵味,值得我们细细品尝,瓷器本身寓意丰富,更是拥有着至高无上的美感。
5:哥窑位列宋代五大名窑的原因
(1)拥有“金丝铁线”的美誉
上文中我们提到,裂纹(开片)是哥窑最典型的特征,而哥窑苦心研究烧制的瓷器裂纹风格不一,颜色较深的裂纹被称为铁线;而颜色较细,浅的裂纹被称为金丝。所以在当时的陶瓷界内,拥有着“金丝铁线”的美誉。
除了哥窑烧制的瓷器,全国各地并没有类似金丝铁线这样风格的瓷器,因此一时间,这成为了哥窑最典型的特点。
由于开片制造难度非常大,并且观赏性极强,在南宋时期这是非常难得的艺术品,这也就是为什么后人将其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原因。
(2)数量稀少 珍藏价值高
大多数的史籍表明,哥窑瓷器产于宋末元初,实际上这一时期战火纷飞,非常遗憾的是,烧制哥窑瓷器的工艺并没有流传下来。伴随着战火,“金丝铁线”的开片技术逐渐消失。
尽管发展到明清时期,哥窑成为了专门为宫廷烧制专用瓷器的官窑,但此时所生产的瓷器却是南宋时期哥窑瓷器的“仿制品”。
清朝的乾隆皇帝将南宋生产的哥窑瓷器视为珍品,即便哥窑得到如此珍惜的对待,但实际上,流传到后世的哥窑瓷器仅仅才300余件。
数量稀少且珍藏价值极高,让哥窑位列宋代五大名窑的原因之一。
(3)具有至高无上的历史地位
将“哥窑”与宋代官窑、汝窑、定窑、钧窑相提并论,并被后人冠以“宋代五大名窑”之名的文献,依据出自明代吕震撰的《宣德鼎彝谱》一书。据记载,在明朝时期,哥窑已经成为了皇家宫廷专用瓷器。
据该书记载:宣德三年,从“内府收藏柴、汝、官、哥、均、定名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其柴、汝、官、哥、均、定中,并选得二十有九种。”
哥窑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人工开片,千变万化的裂纹,让哥窑瓷器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风格特色,实际上哥窑没有一件重复的样品,每一件瓷器都有其专属的象征意义。由此看来,哥窑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6:一更说
哥窑开片如同百家争鸣一般,各成其美,构成了一部浩瀚的史册。观赏哥窑瓷器,就如同走过历史浩瀚的长河,从哥窑的裂纹中,我们能看到唐、宋、元、明、清的点点滴滴。哥窑以大小开片、金丝铁线及红、黄、黑色复杂奇特的纹路,展示其清新独特的艺术效果,让人耳目一新,并得到广泛认可,终成一代名瓷。
历史的变迁,祖国的春来夏亡,人民的绵延生息,小小的瓷器上,却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意蕴与人生哲理,带给我们人生许多启示。
参考资料:《御窑千年》《宣德鼎彝谱》《天工开物》《至正直记》《饮流斋说瓷》《遵生八笺》《中国陶瓷史》《“哥窑”的正名及其有关问题》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