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叫李因,出生在一个清贫的士人家庭,父母自小教她吟诗作画。天资聪慧机敏的她,十五六岁时便闻名杭州城。家境贫寒的她在没有笔墨纸砚的情况下将青苔与柿叶当作纸笔练习。李因擅墨笔山水、花鸟,颇自负,自比唐王维。但是,对于一个封建时代的穷苦人家的女儿来说,有才有志、名声远播却未必是什么好事。由于各种变故,她辗转沦落至青楼,成为了江浙一带的名妓。
他叫葛徵奇,是崇祯元年的进士,也常见的文人一样,他也爱写诗作画,还十分自负,同样高傲的两个人在机缘巧合下得以相遇并且相爱。
李因作品
青楼的生活似乎没有磨灭她的才情与品性,她有感而作《咏盆梅》,其中“一枝留待晚春开”一句让他大为赞叹倾慕不已,于是纳她为侧室。他们成婚后,夫妻二人夫唱妇随情投意合,泼墨作画,生活惬意自在。他相当认可她的才情,坦然对友人说:“画山水画,她不如我,画花鸟画,我远比不上她。”他每每作完画后必在画上钤以“介庵”的印章,因为他们的字号分别是“介龛”与“是庵”,这“介庵”是为各取二人一字所得。
婚后,她随他“溯太湖、渡金焦、涉黄河、泛济水、达幽燕”,15年中几乎跑遍半个中国,嗜书成癖的二人即在旅途、车船、驴背,均不忘读书吟诗。
再后来,清兵入关,他身死殉国,留下年仅35岁的她无依无靠,自此以卖画作诗为生,她怀着对家国灭亡的伤感,对丈夫去世的悲痛,凄楚蕴结,长夜佛灯,独自生活40年。论者谓其“沈郁抗壮,一往情深,有烈丈夫所难为者”。
李因作品
明代姜绍书《无声诗史》载“李因者,葛徽奇之侍姬也,字今生。写花卉,柔婉鲜华,得徐黄遗志。”得徐黄遗志,这在当时是多么高的评价。从画作上而言,李因作画多用水墨形似之外更追求神似,在创作上不同于一般女性画家的纤弱秀气,反而潇洒随意、大气俊秀,这在中国古代的女性画家中十分难得,因此李因的画作在当时备受赞许,名噪一时。
李因作品
陈维崧赞李因“作水墨花鸟, 幽淡欲绝” ,吴颢评李因的画“洒然落笔, 则花竹之夭斜, 禽鸟之飞跃,高淡生动,净洗铅粉妍媚之习”;《名画录》评其作品“苍秀入格,点染生动,大幅益佳,此闺阁而得士气者”。
李因作品
其实女性绘画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古代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绘画史上娟丽秀雅的一笔,女性意识使得画作中常常会融入丰富的感情,这是文人画中未包含的成分。只可惜女性画作在历史上一直不被重视,能留下姓名的女画家也少之又少。
据汤淑玉的《玉台画史》统计,女性画家在明代以前约67人,而单明代却有125人。可见明代女性绘画是绘画史上的一个亮点,她们作画水平高,且大多兼善琴棋诗书。这些女性画家又分为出身世家的名媛与出身青楼的妓女两种。当时出身于绘画世家的传统女性继承家学,生活相对闭塞,所以在绘画上严格遵守规范与技法,代表人物为文徵明的孙女文俶;而青楼画家常常与文人士大夫交往接触,眼界开阔,因此在画技上往往表现得更加洒脱自然,表现出自己的精神境界,李因就是其中代表人物。
文俶作品
李因她不仅仅是一个女画家,在诗作上也可与“秦淮八艳”中的柳如是一较高下。
暮春
花绕帘拢水绕堤。隔林娇鸟数声啼。十分春色到蔷薇。
欲拟海棠添画谱,闲许芍药补诗题。韶光虽好夕阳西。
——《浣溪沙·暮春》
她感叹春总是短暂的,美好时光易逝,转个眼,春已将尽。
闻雁
哈沥过南楼。字字横空引起愁。欲作家书何处寄?谁投?目送孤鸿泪暗流。
忆昔共追游。获岸渔汀系小舟。又是那年时候也,休休。开到黄花知几秋?
——《南乡子·闻雁》
上片她借眼前景抒心上愁,她想到自己今生再无借“鸿雁传书”于亡夫的资格。下片又从追忆往昔同游到现在的独自看花,越是回忆却越发让人心痛,而那种万念俱灰的萧索苦况,难于为外人道,只能叹“休休”,这种境况何日才是头?
女子悼亡之作本来很少,这首词又能极惨黯凄凉之致,情思凄咽哀婉,风格清疏,含不尽哀思苦痛之情。能在作中表现家国之兴亡,明代歌妓词人中也唯李因一人尔。
李因作品
她是一个在丈夫死后仍深深缅怀,忆起往事只能“目送孤鸿泪暗流”;她是一个甘于淡泊寂寞,晚年孤苦无依只见“绣帏寂寞炉烟冷”只闻“增得阶前落叶声”的女子;她是一个富有才情,知名于世的诗人与画家。无论是她韶秀的外貌,还是她超绝的才情,或是她完粹的学养以及高洁的人品,总是那样木秀于林,让人难以忘怀。
李因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