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继承与创新学术研讨会之三】
郭因:“道中庸”而“致中和”的中国古典绘画精神
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用几个字来概括,“道中庸”而“致中和”,以达“极高明”,这个基本精神不仅是根据儒家所说,也根据道、释两家观点。马鸿增谈到儒家缺乏人格尊严、道家缺乏进取精神,在我看来不然。道家是讲究“无为而不为”的,就是违反自然规律的不为,符合自然规律的都为,这就是“无为而不为”。儒家讲究培养浩然之气,很讲究人格尊严。冯友兰和朱光潜曾经把出世和入世结合得很好。冯友兰在入世中出世,朱光潜说的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出的事业,这正是一种符合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的一种人生态度。
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体现在各个方面,也体现在绘画。中国古典绘画作品,中国古典绘画美学,讲的、求的、讲究的都是一种“道中庸”而“致中和”,以达“极高明”境界的基本精神。
中国绘画,我认为它是一个非常成熟的、自我完善、自我兴奋、自我封闭的一个无需任何添加剂的艺术体系,它是被我们继承光大,还是在博物馆橱窗后面受人瞻仰?从中国画画学体系研究上来说,很多补课实际上是来不及了。我们对传统经典的认识,绝大多数情况下,存在误解误读,导致无法深入。我们现在的理论研究在很多层面上被庸俗社会学所替代,既有功利性的东西,也有学术上的盲点。
说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说到新安画派的精髓,无论渐江、查士标,还是梅清、孙逸他们,在书写灵性、表达个人情感,甚至在玩味笔墨的过程里面,它整个思维是内省的,不是外露的,始终在拷问自己的灵魂。在艺术面前,一切文化的概念都模糊了,转化为一种真正的中国人、中国文化精神的内在渴求生命的需要。
对新安画派的界定,也就是对它的研究应该是一个开放式的,要从原来的、固有的封闭里面走出来。现在一谈新安画派,很多人把它作为“四王”的对立面,认为“四王”是死在传统里面、媚俗的艺术家,甚至认为“四王”的东西不足观,其实没有这个必要,因为中国画的本质精神,我认为是好的精美的艺术,它一定是殊途同归。
当代中国画究竟向何处去,也不要太悲观,因为毕竟我们是学者,包括在座的很多画家,他们都在思考、寻找和努力,只是我期望大家对我们手下的笔墨,对中国画这样一个封闭完美的体系,应该约束自己,使我们自己在源远流长的河流里面,吸取更多的营养。
谢美彦:艺术的虚无难以把握,人类才迷醉他带来的那点美丽的、动人的、诗意的、梦幻的感觉
我用这两句话表达对当前文化和绘画的忧虑,“优孟衣冠天下秀,建安风骨海陵书”。如此集中地来阅读先人的伟绩,做“回顾”和 “思考”,是十分及时、重要的。因为我们在物质上碰到当前的狂潮时,往往无法抗衡在精神上的一种堕落。我自己也画了一点画,也写了一点评论。但是,往往就是像上海年轻人说的那句话:在这个三岔路口往往没有方向。
人类所有的进步都离不开反思,艺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