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玉蝉风格的变化情况,我们将其分为西汉早中期、西汉晚期、东汉早期、东汉中晚期四个阶段 。 (一)西 汉 中 早 期
西汉早中期是玉蝉出现和初步发展的时期,整体较为抽象,略具形态,大致可分为三 种。
第一种 ,最为简略 ,略具蝉形 ,无细部刻画 ,或以 “丫 ”形示意蝉的头部和背脊 。 如陕西咸阳张家堡M5出土玉蝉。
此类玉蝉并不多见 。
第 二 种 ,形态直方 ,向内阴刻出蝉目 ,背部有脊棱 ,脊棱上有小凹坑 ,凹坑多作三角 形 ,无翼部刻画。如西安陕西省交通学校出土一件,青黑色玉,长5厘米、宽2厘米、厚0.5厘米。
第三种 ,形态弧圆 ,蝉目略外凸 ,背部有脊棱 ,脊棱上也有凹坑 ,亦呈三角形 ,凹坑较大 。部分有网状翼,如徐州铜山拾屯苏山头墓出土玉蝉,青玉质 ,长3.2厘米。
这类玉蝉在西汉晚期也偶有发现。如江苏高邮神居山 M2广陵王刘胥王后墓出土玉蝉,白玉质 ,长2.8、宽1.6厘米、厚0.5厘米。
(二 )西 汉 晚 期
西汉晚期是玉蝉发展的鼎盛期。这一时期玉蝉材质多样,玉、石、料、骨、蚌都有出现。造型也比较丰富。略具形态的玉蝉形态仍有延续,造型上也有一些发展。形态弧圆者头部下方磨出两个弧形蝉翼。早期头头部几乎无雕刻。此种玉蝉在西汉中期已发现于等级较高的墓葬。如江苏泗阳大青墩泗水王刘商墓出土玉蝉,白玉质,长6.3厘米、宽3厘米、厚0.5厘米。
较精者刻画更为形象具体,双目向两侧略凸,背部多刻画出隆背,双翼与尾尖分开且平齐。 有些已使用斜砣刻制线条,即所谓的“汉八刀”工艺。曲江水厂 M16出土,青玉质,长6.1厘米、宽2.6厘米、厚0.35厘米。
西安北郊井上村汉墓 M24出土,玉色褐黄,长6厘米、宽3.3厘米、厚0.6厘 米。
江苏扬州邗江西湖花园新莽墓出土。白玉质,长5.3、宽2.7厘米。
扬州姚庄M102墓出土。
(四 )东 汉 中 晚 期
东汉中晚期是蝉形口琀的衰落期。这一时期生动具象的玉蝉仍有延续,但数量骤减,已非主流。这一阶段玉蝉又回归为早期较为抽象、略具形态的造型。陕西华阴东汉司徒刘崎墓出土,白玉质,长3.5厘米、宽2.2厘米、厚0.3厘米。
为何要将口琀做成蝉形?而汉代人将专为丧葬制作的口含做成蝉形,其意义可能更偏重对死后世界的理解上。蝉的生命史,正给了当时人这样的启示。蝉先是蛰伏在土中,像死者已经埋葬,后来爬 上树木,蜕去表皮,并长出翅膀,飞升上天。而汉代壁画和画像上的仙人,皆是身体赤裸,清癯, 生有毛羽,似乎正是经过蜕变而成的。当时人还强调蝉无口不食,只是吸风饮露。玉蝉多用作敛葬中含玉,放置于死者口中,取其清高绝俗,复活再生的意义。 下面是拍卖会上手玉蝉 请大家自行根据文章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