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载宋代铸有大量珍贵的重金银宫钱,其中尤以徽宗当朝为最。靖康之变,金兵攻陷汴京掠走大量金银宫钱。南宋史学家李新传在《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引《宣和录》中记录:“上皇阁分金钱四十贯,银钱八十贯,皇帝阁分金钱二十贯,银钱四十贯,皇后阁分金钱十一贯,银钱二十贯。”总计被掠走的金钱有71贯、银钱达142贯之多。金人一向通用白银,以五十两为一铤,兼有别的等级。那些被金兵掠夺的金银钱运回金国后被大量的熔铸为铤,这是造成宋代金银钱存世稀少的主要原因。少数流落至民间的金银钱,经过几百年的辗转流传,也多已堙没。
北宋特制《崇宁通宝折五迭文银钱》崇宁通宝钱,宋徽宗瘦金体御书钱文,总体遗存较丰,乃知名度很高的北宋钱之一。崇宁通宝钱版式较多,不一而足。而在诸版式崇宁通宝钱中,则见入谱载一品特殊版式之钱,曰崇宁通宝“迭文”铜钱。所谓“迭文”,乃是指其钱文经母钱在第一次正常压模后,再经四十五度偏转后进行第二次压模,致使钱文出现偏转重迭而致。其和摇头钱制法又有不同,堪为一奇。 崇宁通宝迭文铜钱,谱载定级亦相对偏低,似非珍罕。由此似乎也可推测,迭文崇宁铜钱有一定铸量和遗存量,故此可证其非偶然之戏作,而是当初官炉之刻意铸造。然而,其看似非稀罕,但是今却并不常见,检索已然极少见有网展。由此也可看出,其早非唾手可得之品。而至于其为何如此铸造,则无记载和泉家考证。愚见以为,其可能是试范钱,即检验母钱制范模品质而得此果矣。 迭文崇宁铜钱不多,银钱则更为罕见之。之前虽然未见谱录迭文崇宁通宝银钱,然,这并非其就不可能没有银铸之品。以宋铸钱之习,铸正用铜钱之时,虽非同时通铸同模银钱,然其亦至少铸某些品种之少量银钱,供赏赐或庆典等特殊用途之用,因而,迭文崇宁之银钱作为一种官炉有意之作,用银材另铸,则无需大惊小怪,正常之为矣。
北宋特制《崇宁通宝折五迭文银钱》背面。鉴赏此银品,包浆老道,分布自然,层次清晰,沧桑耄耋之感一目了然。其铸体精整,边圆廓正,地章坦平。钱径折五大小,钱体肉肥廓厚。整个字廓深竣挺拔,瘦金体书意十分地道,无异无疑。虽然经45度旋转压模,然,其模未损,钱文和缘廓皆清晰可见,规范有加。可见其非随意而为,乃细致之作矣。
南宋《乾道元宝背泉篆书阔缘折二银钱》乾道元宝钱,为南宋孝宗皇帝赵昚乾道年间(公元1165—1173年)铸币。乾道钱面文为真、篆二体书,旋读。其楷书钱据传为孝宗御书,诸谱曰铜钱仅见折二对钱。其中,光背及有星月纹者较多。乾道钱的特点是多有纪监背文。而乾道铁钱,面文为真、隶、篆三体,小平、折二、折三品种更为繁多。关于乾道元宝背泉篆书折二铜钱,属于谱有记载之品。其背“泉”字应该是纪监文字,铜铁皆有,今铜质已经很少见。就银质而言,其罕式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鉴赏本品。可见银质包浆紧实老道,分布自然,层次分明,天成沧桑,十分鲜明。尤其是值得一提的是,此钱钱背包浆已成锗红斑,自然天成,此为古银钱中少见而可一眼开门之典型而独特的包浆质色,相对较为少见。此钱与前展皇宋通宝篆书阔缘折三银钱乃同窖同罐所装,仅其一枚生成如此多且明显之红斑,甚难得之。
南宋《乾道元宝背泉篆书阔缘折二银钱》背面。 通过对此开门之品的鉴赏,又可见宋代各年号皆铸有银钱之习,由北宋至南宋烟火得以延续之证。由于宋代银钱枚枚珍贵,传世很少,过去多为财富荣耀之象征,因此,其往往被秘藏并随主人上天入地而去,故而现世量少,过去许多泉家乃至大家,皆难获藏。此也就必然导致,入谱记载银钱少之又少,偶有几枚入谱,皆定级最高,视为珍品。同时,也正是因为此,反导致大量以谱识泉以谱定泉者,对银钱知之甚少,直至不敢认其真实,贻误了不知多少藏家,失去了不多少机会矣。
南宋《乾道元宝背泉篆书阔缘折二银钱》正面大图
南宋《乾道元宝背泉篆书阔缘折二银钱》背面大图
南宋《乾道元宝背泉篆书阔缘折二银钱》全景图
北宋罕品《皇宋通宝篆书阔缘折三银钱》皇宋通宝钱,北宋仁宗赵祯宝元二年至皇祐末年(公元1039—1053年)铸币,为非年号钱。其主铸品钱文篆书,楷书成对钱,光背无文。历谱所载其形制计有小平、折二两种,亦有铁钱发行。其中,皇宋通宝九叠篆钱,历来奉为古泉大珍。 在皇宋通宝对钱中,总体小平铜钱较普通,尤其楷书遗存较丰,篆书稍少。其中,折二型篆书钱较为珍贵。可见谱载皇宋通宝篆书折二,批曰试铸品,未发行。其间,华谱更是批曰,此型近年伪作甚多。而折三形制则长期未见有谱录入。 之前诸谱未录入,是否就意味着史无所铸,后皆伪臆呢?当然不是!中华古泉品种浩瀚,难以数计,无论何人,区区几谱,岂能将其尽录其中!历来之古泉,皆是不断发现,不断补充,无非发现之新种,是否经得住审视,对则认,不对则弃而已。
北宋罕品《皇宋通宝篆书阔缘折三银钱》背面图。 可开眼图照,本品银钱,包浆紧实,凝重而纯真,钱体沧桑之感鲜明,一派耄耋老相。其铸体精整,边缘和地章,自不必细述,可感铸制之精道,官炉风采彰显。钱文篆书,书意正点而端美,布局协调,为皇宋通宝篆书之本色。一言以蔽之,综合主要方面辨识,其乃大开门之银钱,难以置疑矣。 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来看,此钱直径32毫米,重约11克余。形制上断,其属于折三型钱,可以确定。同时,面背缘边宽阔,乃为阔缘之式无疑。显而易见,这一形制和版式,历谱未录,属于首次面世之品。其中,其缘边之阔,比谱载之折二型钱要宽,而此折三,形制不同,缘边增宽,乃为正常之变动范畴。 尽管历谱不载,也尚未见铜钱面世公展,然,实物实证,证实物实,从本品之全面貌相辨识,可确定非伪臆之品。由此,可断其为试铸银质样钱,其与篆书折二钱形制应属一样。从通常的情况来看,铸铜钱在前,而后少量以银材铸之,作为银样或赏赐礼钱之用。故而,此式极有可能也铸有铜钱,并且有可能存世,无非量少且目前尚未见到公展而已。藉此,也希望能因此而有所见矣。
南宋失载品《淳佑通宝当十五》鎏金银钱· 淳祐通宝,乃南宋理宗赵昀淳祐年间(公元1241—1252年)铸币。
《淳佑通宝当十五》铜钱
《淳佑通宝当十五》铜钱
《淳佑通宝当十五》铜钱
南宋《建炎重宝篆书银质样钱》 建炎重宝钱,南宋高宗赵构建炎年间(公元1127—1130年)铸币。谱曰其为当十大钱或试铸钱,实际其尺寸为折三大小,钱文“建炎重宝”四字篆书,直读。钱文匀称,书意甚佳,字形隽美,极具神韵。 建炎重宝钱,相对有一定遗存量,尽管定级不是太高,亦非宋代珍泉。然,其钱体不小,钱文和铸制隽美精整,因此,其也是泉家比较喜爱的宋钱品种之一。
南宋《建炎重宝篆书银质样钱》背面图。一枚银质建炎重宝钱。相对而言,这一材质就是稀罕的泉品了。展目此钱,可感其包浆凝重,坑色自然老道,出土有一定时日,钱文廓面因有所把玩而显银亮,然察笔划间和地章,则耄耋之相彰显。其中,此银钱铸制比铜钱更为精整,边圆廓正,文字端美,无论从何角度去审视,皆显初炉样钱品貌,经得起推敲,故而,其门洞开,天目山立见,实属难得的一枚上好南宋银钱矣。
南宋《建炎重宝篆书银质样钱》正面大图。 建炎钱,作为南宋开山第一钱,其楷书钱文书意一般,然篆书钱却以如此端美的书法铸就,这就难怪有谱定其为试铸钱了。然而,从篆书重宝钱诸谱定级不太高来看,其是有一点存世量的,检索和实见,均不太难。因此,说其铜钱为试铸钱,则似乎显得有些牵强。因而,准确说来,其只能是史铸量较少的品种而已。
南宋《建炎重宝篆书银质样钱》背面大图
南宋《建炎重宝篆书银质样钱》侧视图
南宋《建炎重宝篆书银质样钱》厚度图
南宋《建炎重宝篆书银质样钱》全景图
北宋珍版《摇头大观通宝折十银钱》大观通宝,北宋徽宗在位时期亲书瘦金书钱文之著名古钱币。帝书瘦金书大观钱,史铸量大,遗存丰厚。尤其是瘦金书折十大观钱,除清咸丰大钱以外,创中国历史上方孔钱标准折十型铸量之最,遗存量之最,以致今日,折十瘦金书大观通宝钱,因存量较为丰厚而至直接交易价格偏低。 大观通宝折十钱,徽宗帝书,无比隽美,字廓深竣,缘廓规范,用铜足料,铸制精整,乃为一代币师,绝不为过。尽管其常规折十品遗存丰,然其也有稀见样式至为珍贵。其中,移范钱,泉界亦称“摇头钱”乃为典型。之前本博曾展赏一品移范大观通宝折十银钱,因其移范度不高,头摇不大,故称移范。本品,则是摇头十足,是为地道摇头大观。
北宋珍版《摇头大观通宝折十银钱》 品赏此钱,两次压模,偏移45度角,致错位明显,两次压模,字口皆为深竣,穿口交叉亦明显有加。钱体包浆淳厚,自然老道。当初由第一线获藏后,未曾再加清理,亦未把玩,保留出土最初简单清理后的部分原貌,因而可见泥沙厚浆交织钱体,文字缘廓之面未有银光直闪,耄耋之相,别有赏点矣。 由图可见,本品摇头大观折十银钱,钱体更为厚实,重达26克余,致手感沉重,心头踏实。实为难得一见之品。摇头大观折十,之前诸谱有载铜钱,而银钱不载。观此银品,乃与摇头折十铜模范一样,别无二致,无非其乃银身,更为高贵而已。
北宋珍版《摇头大观通宝折十银钱》 宋代铸银钱乃为一习,长期以来各年号钱均有发现,上世纪曾有专著载多品。而宋代银钱,既非流用钱品,亦非百姓可拥,并又遭金军大量劫掠,致遗存甚薄,非运气机会适当而不能得之。
北宋珍版《摇头大观通宝折十银钱》而当初为什么会铸造这样的移范钱呢?,查无史据,后泉家也多未详解。愚见以为,这种样式之钱,本质上虽然是一种错范钱,但其更大可能则是一种试范钱,可能为检测母钱和钱模品质而刻意为之的试范之作。同时考虑到崇宁通宝也有摇头钱,因此也可证其有意之作,当然,这与瘦金书字体笔画纤细,制作摇头钱更为美观也有关系。换言之,无论大观还是崇宁,根据其皆有铜有银的实际情况来看,其绝非偶然错铸,乃是特意铸造之品矣。
南宋《建炎通宝楷书折三点建》银质样钱· 建炎通宝——南宋高宗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始铸,建炎通宝钱计有小平、折二,折三等形制,钱文有篆,真二体,铜,铁兼行,直读,多为光背,版式数种,可为对钱。 建炎通宝钱因铜铁兼铸,发行量较大,总体遗存较丰。然,在其折三型真书钱中,有“建”字走之上有“点”者,称“点建”版式,相对稀少,历谱均定级中等。赏析之品,正是一品“点建”建炎通宝折三型真书钱。同时,其材乃为银质。就其现世情况来看,此版型建炎通宝银钱,十分罕见,获之殊为不易。
南宋《建炎通宝楷书折三点建》银质样钱·本品包浆黝黑,凝重老道,北坑窖藏之物,沧桑之感十足,仅就包浆言之,已然大门洞开,天目山直入眼底。辗转凝视,此钱铸制相当精整,钱体方圆廓正,穿净轮滑,精铸精修,美相彰然。其钱文笔划清晰,书意端庄,“建”上有“点”,建炎韵传。其中,钱体较为厚实,字口深竣,缘廓高凸,貌相与铁母不相上下。以此钱之品貌,具母相而非母,实乃一品精铸银质样钱是也。
南宋《建炎通宝楷书折三点建》银质样钱·值得指出的是,在历代贵金属铸币中,无论金银钱,既有精铸样钱,也有以铜铁母翻铸出来的普模铸品。考察其是否精铸样钱,直接标准就是字廓的深竣程度、钱体的厚薄、笔划的清晰度、以及铸后修整程度等。一句话,精整度如何是区别精铸样钱和普通铸品的基本标准,并不难辨识。 此外,也要特别注意,以一般铜铁钱模范所铸的金银贵金属钱,亦有和铜钱厚薄差异不大,字口相对略浅的,其一样是真正的钱品。一言以蔽之,普模和精模之出,不可以某一种为标准,相互否定矣。
南宋《建炎通宝楷书折三点建》银质样钱·背面大图
南宋《建炎通宝楷书折三点建》银质样钱·厚度图
南宋《建炎通宝楷书折三点建》银质样钱·全景图
北宋《崇宁通宝》大字背阔缘小平银钱·崇宁通宝钱,北宋徽宗赵佶崇宁年间(公元1102—1106年)铸币。计有三种宝文,即:崇宁通宝、崇宁重宝和崇宁元宝。徽宗御书钱之一,其中徽宗瘦金体书钱文,更是隽美无比,名满泉界。故,宋徽宗也因铸钱精绝,而与王莽并称“钱法二圣”。 崇宁通宝钱,版式繁多,形制大小几等,材质主铸为青铜和铁质。其间,多数品种今仍常见。因此,崇宁通宝钱的珍贵率取决于少数遗存稀少的版式、形制和材质。在正如之前所述,宋代铸币中,银钱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品种,作为赏赐礼钱,无非其铸量甚少,不可和铜铁钱相提并论而已。
北宋《崇宁通宝》大字背阔缘小平银钱·展赏之品,就版式形制而言,此钱并非珍稀,其价值主要体现在材质上,即,其乃银质之品。作为背阔穿阔缘的版式,此钱银质品十分罕见。察其包浆,黝黑凝重,千年岁月,倍显沧桑之感。其铸制规整,边圆廓正,穿轮精修,干净利落。字廓深竣,钱文清晰,瘦金体书,端庄隽美,丝毫无异。实乃一枚开门崇宁珍银矣。
北宋《崇宁通宝》大字背阔缘小平银钱· 关于此钱的鉴赏,其独特要点在于结合面背形制上。即,从面看,窄缘结合瘦金书体钱文,并无二致。然,翻看钱背,则其风格和面形成较大反差,其背乃阔穿轮缘,一种遒劲之感跃然入目,两相比较,若非其实乃一物两面,若只是出示钱背,则很难与面貌风格形成统一印象。此点,乃此枚崇宁通宝银钱之最为独特之处,亦是鉴赏之另一要点。一品奇貌,一窥其绝矣。
北宋《宣和元宝》篆书小平银钱·宣和元宝——宋徽宗宣和年间(公元 1119 — 1125 年)铸。钱文篆、隶二书成对钱。传为徽宗御书。作为一代著名帝王之赵佶,虽治国无大能耐,然,其书法绘画、铸币却独树一帜,其独创“瘦金体”书法。亲书钱文,铸“大观通宝”、“崇宁通宝”、“宣和元宝”等钱,史称“御书钱”,名满天下。 宣和元宝,形制有小平、折二、折三等,其中折十篆书大钱已面世,本博曾展并有小考,此不多言。其版式较多,基本规制不变,钱文书写笔构差异而致版式之变。 其主铸材质青铜,亦有铁质,铅质者试样。史铸量丰,多数遗存有量,较为普通。在大量的铜钱遗存中,其银质钱则遗存罕少,虽非极罕见,然亦非唾手可得之品。换言之,宣和钱虽普,而银皆珍。
北宋《宣和元宝》篆书小平银钱·今展之品,正是一枚宣和元宝小平篆书银质钱。其银质包浆醇厚,窖藏出品,品色无异,自然天成。钱体铸制精整,边圆廓正,地章坦平,字廓深竣,钱文端庄隽美。一品优质银钱,大门敞开,嵩山直入眼底矣。
北宋《宣和元宝》篆书小平银钱· 宋代历三百余年,年号数十个,铸钱海量,总体遗存丰厚。然多铜、铁之钱。期间并未曾间断铸银钱,至今发现凡是铸有年号国号铜铁钱的,皆有一些版式的银钱存世。作为赏赐礼钱性质的银钱,其铸贯穿两宋,这无论是遗品还是史籍记载,皆可为证。然,银钱遗存量少,此乃一方面史铸量少,流传范围狭窄,一般民众难以拥有。另一方面亦是银钱在辽金元的多次战争中,大多被掠北而去,幸存下来的反倒是今东北内蒙地区遗存相对丰厚于中原地区。
北宋《宣和元宝》篆书小平银钱·全景图
南宋《嘉熙重宝背四决纹》小平银钱·嘉熙通宝、重宝钱——乃南宋理宗赵昀嘉熙年间(公元1237~1240年)铸币。据谱籍所载,嘉熙通宝钱有小平,折二、折五和折十铜铁钱等。其中,嘉熙重宝钱可见折五型光背和背四决纹两种制式。余其它尺寸形制皆不见载。嘉熙钱多为普通宋钱,唯折五型嘉熙重宝背四决纹钱存世量偏少,相对具有较高价值。本品罕见之形制——嘉熙重宝背四决纹小平银钱。
南宋《嘉熙重宝背四决纹》小平银钱·展目此钱,银质包浆凝重,钱体沧桑;钱铸制规整,钱体较厚,字廓深峻;尽管钱体小平,然钱文铸制清晰,书法更是端庄。其中,可见此钱乃修穿修轮,乃铸后打理之品。 上述特征显示,此小平银钱,应为初炉试铸之品。依宋制,银钱作为辅铸材质,均为赏赐钱或者礼钱,是故其铸工必好。由此也可见,嘉熙重宝钱在历史上除了折五形制以外,其实其小平、折二、折三几等应该都有所铸。而除折五形制以外,其余形制之所以罕见,乃为铸量太少,遗存自罕。
南宋《嘉熙重宝背四决纹》小平银钱· 时至今日,“嘉熙重宝背四决纹小平”铜钱现世公见,而银质目前亦还只见此一展,可见此形制遗存稀薄,当不言过矣。
南宋《嘉熙重宝背四决纹》小平银钱·背面大图
南宋《嘉熙重宝背四决纹》小平银钱·全景图
北宋珍《靖康重宝折三》银钱·靖康重宝,北宋钦宗赵桓靖康年间(公元1126—1127年)铸币。靖康重宝钱为靖康年铸币中发现最晚的品种,之前历谱不载,更有马定祥先生误判定为伪赝之钱。在去年我所发《靖康重宝篆书折三》的博文中有过述及,此不赘述。 靖康重宝钱史有实铸,近年不同环境中不同锈色之真品渐有所出,亦见大拍卖公司上拍,此等皆说明靖康重宝钱之真实性乃为不争事实。名家非神,走眼误判,自在情理之中矣,关键是自己是否感觉头脑长在自己身上而已。 本品为出自东北金代罐装窖藏之物,关于宋钱特别是一些珍贵银钱,出今东北辽金故地窖藏之现象,此已经不需多言,宋辽金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稍有知史皆可为证。
北宋珍《靖康重宝折三》银钱·返观本品,乃银质“靖康重宝折三”型银质钱,其包浆老道,纯真自然。钱体耄耋,磕碰划痕累累,自然天成,沧桑岁月,浸淫钱体,貌自昭然。钱文篆书四字,书意纯正无邪,并与铜钱无二,难以置疑,此乃真真实实的一枚北宋靖康重宝银质钱是也。
北宋珍《靖康重宝折三》银钱· 从数十百年来所发现的各种宋代银钱来看,宋代铸钱,几乎和辽金一样,每一年号,必铸银钱,以作赏赐礼钱之用,此乃宋习,或者说亦是中国自金属铸币以来之传统,无非其铸量较之铜铁材质主流通币少了许多而已,加上历史以来的自然消佚和劫掠损毁等,遗存便更少。同时,历代钱谱,皆以铜铁材质主流通货币为入谱对象,是故,银钱入谱者又更为稀罕,此导致经年历月人们难得见到银钱,见之而又不敢相认,等等主客观原因甚多,不一而足矣。
北宋珍《靖康重宝折三》银钱·全景图
北宋珍《靖康重宝折三》铜钱
ping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