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窑为后世传称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自古以来就有“汝窑为魁”的美誉。
最明显的特征在于那后人几乎无法复制的天青色釉,
故有“天青色、面如玉”而温润细致,掳获人心的美色。
汝窑有厚胎薄釉,又有薄胎薄釉,胎土颜色呈浅灰色、灰色等,
因看似灰烬之色而被称为“香灰胎”;
釉色上,除传世品常见的天青色釉,尚有粉青、月白等颜色,应与釉料施罩的厚薄有关。
此外,目前所见汝窑多有开片,原因在于釉药的熔点较低,
产生有冰裂纹、鱼鳞纹、蝉翼纹的开片效果,古人统称“蟹爪纹”。
汝窑以匣钵支钉垫片正烧的方式,“芝麻铮钉釉满足”,成品多为满釉,
又因支钉细小如芝麻,底部所产生的支钉痕细小,且多以三五为数。
北宋汝窑青瓷奉华款纸槌瓶
近年汝窑相相继有关展览不少。
首先是2006 年台北故宫“大观——北宋汝窑特展”,
展出台北故宫21 件传世汝窑精品、英国大维德爵士基金会的传世汝窑及河南省文物局的出土汝窑等,
并展出韩国高丽青瓷及清仿汝窑作品,让观众了解汝窑对周遭文化及后世影响之深。
2009 年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则推出“北宋汝窑青瓷——考古发掘成果展”,主要是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
展出数十年来宝丰清凉寺窑址丰硕的考古成果,
当中也陈列与北宋官窑议题息息相关的河南张公巷窑址出土物,北宋官窑议题再度引起讨论。
2015年北京故宫则集合了英国大英博物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宝丰县文物管理局、上海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院等地汝窑传世品及相关考古文物,
举办了“清淡含蓄——故宫博物院汝窑瓷器展”,
为中国大陆第一次较为大型且全面的汝窑特展。
2017年宝丰汝窑博物馆建成并公开展出,
这是汝窑考古发掘的研究的首次成果公开展,
有一千多件与汝窑考古发现有关的器物展出,
大大的丰富了汝窑的器型品种,拓展了人们对汝窑新的认识,填补了古文献有关汝窑的认知。
宋汝窑钵,河南宝丰县文物管理局藏
再来看看,清凉寺汝窑址和张公巷窑址出土的标本和窑具
宋代汝窑长颈瓶 残件修复
北宋晚期 汝窑天青釉兽足瓷炉 2002年清凉寺汝官窑遗址IV区出土
北宋晚期 素烧花口水仙盆 2012年清凉寺汝官窑遗址IV区出土
宋代 汝窑素烧盏托
宋代 汝窑素烧花口碗
北宋晚期 汝窑天青釉瓷器座标本,2000年清凉寺汝官窑遗址IV区出土
宋代 汝窑火照标本
火照,又称"试片",是用来测定窑内温度的。
上平下尖,大体呈Ⅴ形。
下部尖端插入满砂粒的匣钵内,匣钵放于窑膛中,在观火孔里可以看到。
火照上端有圆孔,当窑工测定窑内温度时,用长钩伸入观火孔,将火照从匣钵里钩出。
每烧一窑要验火照数次,每验一次,就钩出一个火照。
汝窑匣钵和垫烧工具
典型的支钉垫圈。支钉烧,就是用这个了。
也有许多常规正烧的,汝窑不都是支钉烧的。
汝窑虽珍贵,但也无须神化。
北宋晚期汝窑天青釉鸭形、鸳鸯形熏炉标本 ,2000年清凉寺汝官窑遗址IV区出土
这件青釉残碗是张公巷遗址的。
这件盏托也是张公巷遗址的。
张公巷窑的烧制质量很高,不比清凉寺烧的差。
清凉寺窑址是狭义上的汝窑遗址,广义上的汝窑指的是宋代汝州地区的所有窑厂。
北宋晚期 汝窑天青釉莲花式瓷碗 2000年清凉寺汝官窑遗址IV区出土
北宋晚期 汝窑天青釉莲花式龙形香薰炉标本 2015年清凉寺汝官窑遗址IV区出土
最后,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些馆藏汝窑的不同形式开片:
鱼鳞片:网格状开片,呈不规则方形,开裂痕较深,有白色短线纹,构成如片片鱼鳞般的形状。
有三四层片纹,立体感极强。
有大网格状的,也有小网格状的。
鱼鳞纹开片必须在二次上釉的厚釉器上呈现。
鱼子纹开片:网格很小,细密,主、副线较细、较浅,没有白色短纹,形似剖开鱼肚后看见的鱼子团。
宋汝窑鱼子纹开片
冰裂纹:不规则的网格纹,网格较鱼子纹的大,主线痕深,副线痕浅短,白色短线时有时无,如同河面的冰受重压不规则开裂。
蝉翼纹(也有叫蝇翅纹):以斜线纹为主,副线有较多的白色短线,主线纹深,形如知了翅膀上的格纹。
柳絮纹:开片稀,线痕浅、细,色淡。
鸡爪纹:形状似鸡在湿地上留下的瓜痕。
佚名《百宝总珍集卷九:青器》“汝窑土脉滋润,与高丽器物相类,有鸡爪纹者认真,无纹者尤好,此物出北地。”这是南宋人的真实记载。
后世因无此传世品可查,故变成了“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明·曹昭《格古要论》语)。
无开片:传世的只有台北故宫椭圆无纹水仙盆。
遗址发掘有残片。
此开片只有在胎、釉、窑炉温度、窑炉内摆放位置都恰到好处才能烧成。
无开片是特列,是天然偶成的孤品,十分难得,十分珍贵。
台北故宫,宋代汝窑水仙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