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刘邦曾描述韩信为:战必胜,攻必取;孙子却...

  胜败之政

孙子在《孙子兵法·军行篇》说:“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意思是说从前善于打仗的人,总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捕捉战机战胜敌人。做到不可战胜在于自己,能够制胜在于敌人露出了可乘之机。因而,善于作战的人,能够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却并不能必然打败敌人。所以说:胜利可以预测,但不可强求。

孙子的这个观点说得非常深刻和透彻。一般人总认为最牛的将军就是要像刘邦评价韩信的那样“连百万之师,战必胜,攻必取”才算有气势、有能力,但孙子告诉我们,真正的高明在于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并寻求战胜敌人的机会,而不是一味的以打败敌人为追求目标。胜利有时候可遇不可求,失败并不一定是因为人的能力不足,也有可能是时势使然,所以以成败论英雄是浅薄的。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人物,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超一流的谋士。早在诸葛亮出山之前,就已经洞悉了天下大势,在刘备以三顾茅庐时,诸葛亮一亮相就出手不凡,为刘备策划了三分天下的大计,就是著名的“隆中对”。后来三国历史的发展果然如诸葛亮所料,曹操在北方翦灭群雄,孙权在江南站稳脚跟,刘备也如愿得到了巴蜀。到了这个阶段,三国历史汉末诸侯纷争的上半场已经结束,正式进入三足鼎立的下半场。

  对这后半场,诸葛亮的规划是“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意思就是一旦产生了有利时机,就出兵北伐中原,一统天下。“天下有变”,指的是曹魏政权内部出现大的危机。不过诸葛亮的计划要得以实现,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孙刘联合。因为曹魏的实力强于蜀国和东吴,所以诸葛亮要北伐曹操,是以弱攻强,就需要东吴的战略配合。然而,人算不如天算。由于蜀国的荆州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又是赤壁之战时刘备以暂借的名义取得的,因此孙权长久以来一直有吞并荆州的打算。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当关羽率领荆州军与曹仁、徐晃等在樊城大战时,自家后方南郡遭到了以吕蒙为先锋的东吴偷袭,结果荆州易帜,关羽被杀。孙权偷袭荆州、斩杀关羽的行为激怒的刘备。刘备经过两年的战争准备,于公元221年举兵东征,在夷陵之战中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而归,刘备也病逝于白帝城。荆州易主加上夷陵之战,彻底瓦解了孙刘联盟,也让蜀国完全丧失了统一天下的可能性。诸葛亮天纵奇才,然而在沧海横流的历史面前,个人的力量毕竟太过渺小,关羽刚愎自用,轻率地发动襄樊之战,致使荆州守备不严;孙权目光短浅,一味觊觎荆州之地,没有预见到占荆州、杀关羽将导致的严重后果。这些不可控制的因素最终葬送了诸葛亮复兴汉家天下的理想。孙子所言“胜可知,而不可为”真可谓一针见血。

紧接着,孙子在《军行篇》中又说:“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大意是预见胜利不超过一般人的见识,不算是最高明的。取得大胜而功勋卓著,声名流布,也不算最高明的。就好像举起秋毫不算力大,看见太阳月亮不算眼明,听见雷霆不算耳聪一样,古代善于作战的人,总是战胜容易战胜的敌人。

  因此,真正善于打仗的人打了胜仗,既不会让天下人都觉得他智谋过人,也不会显得勇猛威武。他们进行战争的胜利不会有差错,之所以不会出现差错,是因为他们作战是建立在必胜的基础上,是战胜了在形势上已经失败的敌人。曹操在《十二月亥令》中写道:“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说的就是不能贪图虚名而使自己遭受实际的祸害,而自古以来又有多少英雄豪杰正是因为“务虚名”而付出惨重代价的,所以孙子的“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是非常有道理的。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意思是说善于作战的人,总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不放过进攻敌人的机会。因此,胜利之师是先具备必胜的条件然后再交战,失败之军总是先同敌人交战,然后期求从苦战中侥幸取胜。善于用兵的人,必须修明政治,确保法制,就能够主宰战争胜负的命运。我非常赞同孙子的“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这个说法,无论做什么事,一定要在行动之前就考虑得周全透彻,而不是在做的过程中考虑如何应对,“谋定而后动”一定就会有所收获,因此对于“摸着石头过河”的做法我个人一直是不太赞成的。

孙子对战争的理解非常独到。比如在这一段话中,孙子的战争理念与我们平常所想象的再次大相径庭。也许在人很多人的认知里,最有军事才能的将军应该是那种总是能以弱胜强、扭转战局的人,比如大家都熟知的先秦的白起、汉初的韩信、汉朝的卫青、唐朝的李靖等等,但在孙子的眼中,他们恐怕都不属于“善之善者”的行列,真正用兵如神的将军,是不会有盖世的功勋和卓著的名声的,因为他们一定要先保障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同时通过各种计谋手段竭尽所能地削弱敌人,让敌人处于容易失败的境地,等到真正交兵的时候,总是轻而易举地获胜,好像打仗很容易似的,所以不会有大的功劳和名声。如果严格按照《孙子兵法》的标准,孙子自己也达不到“非善之善者”的要求,因为他也是通过指挥一场又一场精彩的战役而为后人熟知的。其实,孙子在此指出的军事作战原则是深刻的、先进的,但他所谓的“善之善者”更多地是他出于对军事理想人格的一种向往和追求,体现的是一种“无形胜有形”的道家思想。

“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韩信  韩信词条  孙子  孙子词条  刘邦  刘邦词条  必胜  必胜词条  描述  描述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