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是青岛市的一个区,它的历史很久远,大概三千多年的历史,但这个名字很突兀,提到这个名称,对即墨这个地方陌生的人会联想到寂寞,那么即墨这个名称怎么来的呢?现有的解释是即墨城临近一条河叫墨水河,因此命名为即墨。
这是一个错误的解释,一个谎言,延续了上千年的谎言!
一、现有对即墨名称来历的解释是一个错误!
即墨是隋朝从青岛平度市古岘镇大朱毛村一带迁移到这儿的。即墨的历史地位非常显赫,《史记》、《汉书》多次记载,刘邦得天下后也多有赞美之词:“东有琅邪、即墨之饶。非亲子弟,莫可使王齐矣”。春秋战国时期它可以和齐国的国都临淄媲美,汉朝时它是胶东国的所在地。这样一个重要的城池,史书却没有记录它的名字的源由,留有后人来揣测。汉朝人就琢磨过这个名字,明清时期即墨地方志开始研究这个名字的来由了,研究的结论就是“靠近墨水河而名曰即墨”。这个说法慢慢的就被世人相约成俗了,谎言不断地被重复,就不再怀疑真理的存在?
(一)墨水河是一条编造出来的河,即墨靠近墨水河不合理。
现在的即墨所在地有一条河穿城而过,这条河应该是即墨城搬迁到这儿后人为改名,叫墨水河。老即墨城的旧址在平度市古岘镇大朱毛村一带,而平度市却没有墨水河,有文字解释说:平度市以前有一座山叫墨山,山下有条河叫墨水河,这条河现在叫猪洞河。
猪洞河很窄,在地图上很难找到。这种“勉为其难”解释不符合逻辑!
不管怎么样,我们“推敲”一下:
即墨古城旧址在平度市古岘镇大朱毛村,它东临大沽河,距离大沽河约500米,如果考虑到长时间的地质地貌变化,几千年前大沽河河套会比现在宽阔,大沽河应该是原即墨城的护城河。大沽河是胶东最大的河之一,依这条河而建的古城还有很多,从即墨旧址往南依此有棠邑、夷国、介国等,大沽河被称为胶东母亲河。
而所谓平度境内的墨水河,即猪洞河,比大沽河小,现在已经是“细水长流了”,它流经平度市的大泽山、大田、龙山、云山等乡镇,却不流经即墨城旧址所在地古岘镇,即墨城旧址离墨水河(即平度猪洞河)最近距离在10公里以上,要说靠近就很勉强了。
即墨为什么舍近求远,舍大求小?非要找一条有点遥远、字义也不吉祥的墨水河?如果依据大沽河命名是不是更合理一些。
所以说,平度本来就没有墨山,也没有墨水河,只是后人臆想出来的。人们可以生硬地把现在即墨城旁边的河改称墨水河,当然也可以在平度找出一条“过去曾称之为墨水河”的河就更简单了,而且可以有滋有味地解释说“墨水河,因铁色墨水而得名”,这是赤裸裸的臆想罢了。
世上本来就没有墨水河,臆想多了就有了它!
(二)如果“墨”是水的话,那么“即”字使用不当!
即,即这个字出现很早,甲骨文有这个字,是个象形字,即是“两人相对而立”,即字有靠近,追逐,等于、到达等意思,在作靠近使用时,如果在名字中使用,则两个事物的形状相似、性质相同才使用。一个城市用“即”字作名称,那么即的下一个字必须与“城市”相似。比如,小山丘,圆型或者方型,大小形状与城相似,就可以称为“即丘”,古代有即丘这个城,在临沂。两个相临的城市离得较近也可以用“即”另一个城市名字表述。如果城市靠近大的山就不能这么用,因为形状差距较大,大河大山一般用东、西、南、北、阴、阳、临,等来表示,比如临菑、淮南、洛阳等。
因此,如果墨是墨水河的话,应称“临墨”,而不是即墨,这是明显“即”字使用不当!
综上,即墨的墨不是墨水河!
二、即墨名称的由来
钱穆先生认为,周朝武王第一次封建的时候,齐国在现在的河南,周公东征平定三监之乱后进行了第二次分封,齐国因此向东进行了征伐。《齐太公世家》记载: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由此得征伐,为大国,都营丘。这是周公对齐太公的命令状。齐太公由此开始东征,但征伐的最东端只到即墨,宽阔的大沽河阻止了齐太公的军队。即墨这个名称跟齐国征伐有关,汉朝对即墨这个名称也作了解释,我们一一分析。
第一个,字面理解。即墨是靠近、到达东夷的意思。墨者,夷也,所以即墨就是到达东夷了。为什么不用夷而用墨?因为在大沽河沿岸有诸多城郭,而且南端还有一个夷国(位置在即墨区蓝村镇),可能为避免与夷的混淆而用墨。这个解释能说得过去。
第二个,汉朝对即墨的解释。墨是古代五刑之一,刺刻面额,染以黑色,作为惩罚的标记,商周叫"墨刑",秦汉叫"黥刑"。是五刑最轻的一种,受到墨刑的人一般会变成奴隶,或者从中原国家驱逐到边境地区,“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这是古代国家的一个惯例。即墨是齐国的一块“飞地”,它可能就是齐国的墨刑驱逐地。墨家的鼻祖墨子也是受墨刑的人,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时间段,墨家与儒家充斥天下,有“非儒即墨”之说,即墨有可能是墨家的重要聚集地,墨家也可能在即墨得到了发展,就是说即墨这个名称跟墨家有关。汉朝王莽新政时将即墨改称“即善”,就是基于这一考虑,教人“弃墨从善”。即墨就是靠近受墨刑人的地方,这是汉朝人对即墨的理解。(本文章的所有权归本图书馆所有,其它媒体转用请联系yunzhendashi(微信号)认可,否则会有法律责任。)
第三个,这个名字来自于《周易》,是齐国占领后改的名字。最原始的即墨城原来可能叫朱毛,它不是齐国人所建,是当地土著人所建,如果在历史书上看到有齐人在这儿筑城,也不要怀疑。筑,在古代有扩建、补修的意思,新建城称都。
我们结合即墨城与齐国的历史来推演这个过程。推演就是假设,也是研究历史的一个方法。
齐太公率齐军东征攻下即墨城后,队伍伤亡严重,意见出现分岐,是继续东征还是到此为此。齐太公进行占卜:得水雷屯卦,三爻变,变水火既济卦,互卦山地剥卦。
为什么说得这个卦,后面的时态发展会表露出来。
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大亨贞。雷雨之动满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宁。
屯是表示困难的卦,象征困难刚刚酝酿的时期。
九五处尊位,得中得正,既有地位又有德行,九五爻是齐太公,即姜太公。但九五爻下连三阴爻,六二爻又不得势,与九五爻无法共事。说明东征齐军中层军官有分歧。
我们看六三动爻,“君子舍之,往吝穷也”,君子必须停止,舍弃东进,如果继续东进,东边为为震、为雷,则风雷满盈,必然兵败大沽河东岸,辱没名声,败坏节操。
在这儿再说说胶东诸夷国情况,东夷比较强大的莱夷国的宗主国应该是在现在的临朐县境内,半岛地区不是莱夷国一统天下,而大沽河东有莱夷国的侯国、邦国,还有诸多附庸国,或者原始的土著部落国,齐国到相对于东夷的军事力量也不是摧枯拉朽式的强大。
所以,齐国军队到此为止,停止了东征,没有跨过大沽河!这个卦可能是即墨与齐国的终极卦,齐国始终记得,没有越过大沽河,至到公元前567年“齐灭莱”第二年,齐国才跨过大沽河攻占了棠邑,而且只攻占了棠邑,再也没有东扩。
互卦,山地剥,是事物发展的中间过程。
这个卦,就是田单火牛阵破燕军这个事件的再现!!
山地剥,齐国命悬一线,只有上九爻为阳,从大局来讲是即墨城,支撑着齐国的命运。
山地剥,内卦是坤卦,坤为母、为牛、为土,用妇女和牛才能增加坤卦的势力,火生土,火助坤。燕国伐齐国连下七十余城,只有即墨和莒没有攻下。齐国从即墨开始反攻,齐国破燕用火牛阵一举冲跨燕国军队,乘势齐国所有失地。火牛阵是中国历史战争中的首次,可以说是创新之作,而且即墨城攻防过程中派妇女参战,妇女参战也是春秋战国仅有。这是巧合、天意?很有可能,姜太公用水雷屯卦预料到后来的国家走向,留下的锦囊计,被田单发现并利用。
山地剥,外卦为艮、艮为少男、为阍寺,田单很符合这些特征。田单是田氏齐侯的远亲,当时在即墨城内任职小官。
分析下去,推演下去,我们不得不佩服姜太公和周易的无限能量!就到这儿!
继续我们说即墨名称的由来。
屯卦,六三爻辞“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这爻辞就是必须停止东征,否则很危险,齐太公没有完成“东至海”的任务,也只能如此。即,在这里是追逐的意思。
为纪念这座城市,取六三爻第一个字,即,加上代表夷族的墨,即墨。另一层意思就是追逐夷人到这儿。
即墨这个名字,是姜太公所赐,出自于周易,为纪念齐太公东征,也是东征的最东端。这样理解就合理了。
出于对《周易》的敬畏,对姜太公的敬畏,屯卦关于即墨的内容,将不再深究!
有几个卦解,有兴趣的可以琢磨琢磨,但不要深究。
1、燕国军队围攻即墨城的时候,守城的指挥官可能是坠城而亡。
2、即墨城最后可能毁于一场大火,大火发生在春季,应该在丑时,如果发生在阴历三月,那么即墨城当时的长官就死于火灾,这位长官任职第三年。
3、即墨城可能与火年关系大些。
后记:我写这篇文章不是纠正先贤的错误,或许我是在完成先贤留给我们后人的作业。
本文章的所有权归本图书馆所有,其它媒体转用请联系yunzhendashi(微信号)认可,否则会有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