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写出“迎闯王,不纳粮”口号的李岩是虚构的...

在有些史家笔下,明末农民起义军的队伍中,曾经出过一位名叫李岩的高级将领。此人有勇有谋,功勋卓著,且富有传奇色彩,被李自成封为制将军。著名的“迎闯王,不纳粮”等歌谣就出自他的手笔。但也有许多学者认为,李自成军中根本没有存在过李岩这个人,他不过是某些人虚构出来的“乌有先生”。争论延续了几百年,直到现在还在继续展开李岩这个人的争论。

郑廉之言是否可信?

一种意见认为,李岩确系“乌有先生”,明清之际,李岩其人其事,在他家乡河南地方史料及父老们的口碑中并不存在,所有关于李岩的记载都不是第一手材料,只是到了清初小说《定鼎奇闻》、《樵史通俗演义》问世后,才把李岩描述成有血有肉的起义军显赫人物,然后混入史籍。而从这些小说的情节看,作者对起义过程很不熟悉,错讹甚多,关于李岩的这些传说,当年郑廉在《豫变纪略》中,早就作过澄清:

“杞县李岩则并无具入矣。子家距杞仅百余里,知交甚伙,岂无见闻?而不幸而陷贼者亦未闻贼中有李将军杞县入。”

郑廉少年时期参加过同李自成联合作战的罗汝才起义军,他是以当事人淡当时事,以本地人谈本地事,当然是比较可信的。此外,《杞县志》等有关史籍,也都矢口否认有李岩其人。

另一种意见认为,郑廉的看法并不可信。

他仅仅根据个人未曾见闻而下断论。郑当年只不过是罗汝才部一名低级文职人员。至于《杞县志》等为何矢口否认,道理也很简单。那时在“胜者王侯,败者贼寇”的正统观念支配下,对于李岩,杞人不敢认他是同乡,李姓不敢认他是同宗,甚至讳言其人,都是可以理解的。

李岩实有其人,也有大量信史可作佐证,如:

(1)赵土锦的《甲申纪事》,该书写成于离李自成退小北京不到一,二个月。作者与农民军的下级军官有过较多的接触,目睹耳闻了农民起义过程中的许多具体事实,他的著作史料价值较高。书中两次明确提到李岩,说他在山海关战役时,与牛金星留守京城, 

(2)周同谷在一首诗的注释中,曾记下了亲眼目睹李岩救懿安皇后的张孟坚的口述: 

“懿安后自尽,悬绝于地,伪将军李岩知为后,戒其觉勿得犯”。

周是个严肃的文人,他的作品一般都较可信。 

(3)  《明史》、《国榷》中都有关于李岩事迹的记载。

李精白有这个儿子吗?

一种意见认为,李岩不仅实有其人,而且他还是杞县人大司马李精白的儿子。依据有:吴伟业的《绥寇纪略》中有如下肯定的记载:

“杞县举人李岩者,初名信,熹庙大司马(即兵部尚书)李精白子也”,

有一位被拷掠过的事变亲历者,在他的《谀闻续笔》中也提到李岩是大司马李精白的儿子;此外,如彭孙贻的《平寇志》、戴笠等的《怀陵流寇始终录》、谈迁的《匡榷》,直至钦定的《明史》,都肯定了这种说法。

另一种意见认为,上述史料并不可信。理由是:《杞县志》在记载该县历年所中举人和进土的《选举志》里,没有李岩(或李信)的名字,其“父亲”李精白也榜上无名。康熙年间,《杞县志》的编者还专门写了《李公子辨》,申明杞县没有参加起义军的“李公子”,李精白虽有其人,但籍贯并非杞县,而是安徽阜阳。而《阜阳县志》则收有康熙年间本县一位进士的专题考辨文章,论证了李精白根本没有李岩这个儿子,以澄清李精白与其儿子李岩的种种传说。

“李公子”之谜?

一种意见认为,最初关于李岩的传说是相当模糊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早期传说中的“李公子”或李岩,往往是指李自成。如:彭时亨在《中兴制寇策》中有这样一段话:

“彼所称李公子者……据中原,吞江汉,袭三秦,凌晋跨蜀,奄有四国,如建瓴然。虽古帝王之成功,不若是速矣”,

刘尚友在《定思小记》里说,李白成起义军进京时,

  “愚民幸灾乐祸,俱言李公子至,贫人给银五两,往往如望岁焉”。

很显然,上述记述中的李公子,只能是指李自成。而李自成又名李炎、李延。  “炎”、  “延”与“岩”音相近,于是“李公子”、  “李岩”很可能就是李自成一人。

不同意见的学者则认为,李自成被称作“李公子”是没有理由的。他出身贫寒,并非官宦之家的子弟,在农民军中,他则被拥作闯王,从来就没有“李公子”这样的称谓。李公子其人,不可能是李自成,只能是指李岩

总之,制将军李岩是“乌有先生”?还是李自成为了掩人耳目制造出来的人物,还待进一步考证。也许这个“李公子”真的就是李自成自己,目的就是为了给自己留一条后路也不是不可能的!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李岩  李岩词条  闯王  闯王词条  纳粮  纳粮词条  虚构  虚构词条  口号  口号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