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天坛、颐和园、长城共同构成了北京雄壮而又靓丽的景色,作为中华帝国和共和国的千年首都,北京早已是名满天下,拥有着无数拥趸。时至今日,人们被这座千年帝都的王者之气折服,为它的瑰丽和繁华流连忘返。不过在感叹北京城雄伟壮丽的同时,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北京如何从西安、洛阳、南京这些历史名城中脱颖而出,一跃成为了中国历史的主角?如果带着这个问题来回顾历史,我们就会发现一个更加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在中华帝国前一千年都城史中一直默默无闻的北京,到了辽宋时期突然崛起,将曾今的长安、洛阳、南京等一众主角远远甩在身后,牢牢的占据了历史舞台的中央。面对北京的强势崛起西安、洛阳不敢与之争锋,南京在经历了短暂的抗争之后也败下阵来。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北京在公元10世纪后的中国历史中突然崛起?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北京又是如何演变为今日的模样?今天就让博文来为您讲述北京城的历史传奇。
北京的奋斗历史
1.先秦时期的北京
据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北京城建城已有3040年的沧桑历史,当时它的名称叫做蓟,是周朝所分封诸侯国的一座都城。 “蓟”这个名称,最早见于《礼记.乐记》篇:“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讲的就是周武王灭亡了商王朝之后,分封黄帝的后代于蓟的事实。那么这个“蓟”城究竟在北京的哪里呢?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昔周武王封尧后于蓟,今城内西北隅有蓟丘,因丘以名邑也,犹鲁之曲阜,齐之营丘矣”。郦道元所记载的蓟丘,约在今北京广安门附近。现在白云观西墙外原有一处高丘,很可能就是古代蓟丘的遗址。解放初期,在高丘周围新开挖不久的土壕里,曾经发现一些战国时期的陶片。1957年,考古工作者进行了有计划地发掘,发现了一段埋藏在地下的古城墙,和一些从汉代至隋唐间的遗址和遗物。基本可以确定这是唐以前北京城的原址。
周武王在分封蓟国的时候,还在“蓟”的附近分封了另一个诸侯国,这就是燕国。到了东周时,燕国逐渐兼并了北面的蓟国,并且将国都迁移到蓟城,从此以后就有了燕都蓟城的说法。后来北京又被称做燕京,也是来源于这里。此时的燕蓟,虽比不上咸阳、邯郸、临淄这样的战国名城,但也是七雄之一的国都,总算是一只脚迈入了大城市的门坎。然而好景不长,秦统一后,北京的地位非但没有上升,反而变得大不如前。
2.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北京
秦代北京地区称蓟县,为广阳郡郡治。汉高祖五年,被划入燕国辖地。元凤元年复为广阳郡蓟县,属幽州,这时的北京连省会城市都不是了。此后的北京虽然也当过州部和郡的首府,但其始终不过是边远地区的一座普通的城市罢了。从秦至唐的近八百年时间里,北京既没有政治地位,经济文化也比较落后。此时的北京,不要说与长安、洛阳、南京争高下,就连扬州、成都、邯郸这些二线城市都不正眼瞧他。到了天下大乱的东晋十六国时期,北京又长期处在游牧民族政权的控制之下,经济文化发展一度停滞,已然变成了一座可有可无的小城市。不过,物极必反、就在北京城市发展看似毫无希望的时候,隋唐大帝国的建立与出现使得北京就此咸鱼翻生,开启了一座伟大城市的新传奇。
3.隋唐时期的北京
建立隋唐王朝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是一个汉族和鲜卑民族混血而形成的新贵集团,这一集团即继承了汉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又兼具草原民族的进取精神。在他们的眼中”蓟城“不再是苦寒之城,而是中华帝国征伐四夷、控制草原、经略半岛的前进战略基地。隋炀帝和唐太宗在全国统一之后,都曾利用蓟城做为基地,征伐朝鲜半岛、控制突厥、奚、契丹、回鹘等草原民族和政权,此时的北京早已不是那个吴下阿蒙,而是要让人刮目相看的大将军了。安史之乱后,曾今繁盛一时的关中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凋敝,人口外流,我国经济和人口重心都转移到了长江以南地区。长安、洛阳作为全国性首都的经济基础已经不复存在,距离江南遥远的距离更是让这两座辉煌的历史古城再也没有机会回到全国政治舞台的中央。与长安、洛阳正好相反的是,北京的南面是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东部又靠近大海。因此在与江南地区的交通上,北京有着天然的优势,它现在需要的仅仅是一个机会。
儿皇帝石敬瑭罪恶深重,却无意间促成了北京城的崛起
4.五代、辽、金时期的北京
五代十国时期石敬瑭为争夺皇位许诺将中原王朝赖以抵抗草原政权的天然屏障幽云十六州献给辽太宗,以换取辽朝的支持。后晋天福元年(936年)十一月,辽太宗耶律德光册石敬瑭为皇帝,改元天福,国号晋。 石敬瑭则将幽云十六州,即今天的北京市、河北和山西北部的大片领土割让给了辽朝。不仅如此,石敬瑭还称比他小十岁的耶律德光为父皇。割让幽云十六州的无耻行为,造成此后的300年内草原政权在军事上对中原王朝的全面压制。石敬瑭这种买主求荣,背叛祖宗的汉奸行径会被牢牢的定在历史耻辱柱上。但是,历史的神奇之处就在于,一件看似偶发的时间却会造成意想不到的结果。脱离后晋、后汉、后周、北宋王朝的北京却在辽朝混的有声有色。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的国家,这一点无论是在汉族为主体的中原王朝,还是以游牧民族为主体的草原王朝都是成立的。辽朝虽是以契丹族为主体,但在其境内却生活着为数众多的汉族、渤海等其他民族。这其中汉族和渤海族的生活方式、经济活动都与草原民族有着很大的差别,为了便于管理,辽朝皇帝选择了幽云十六州中最大的城市幽州城(今北京)作为陪都称南京,又称燕京,北京由此开启了建都的历史。辽朝之所以选择幽州作为陪都,一方面是为了将北京作为应对宋朝的战略前沿,做到进可攻,退可守。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彰显其作为中华王朝的正统性,以便在国际上和宋王朝争夺中国之正朔,在此种背景下辽南京的建设被大大加强,经济文化也逐渐繁荣起来,这位北京后来成为金中都奠定了物质基础。
令一心想和宋朝征天下的辽朝君主没想到的是,自己居然被白山黑水间的女真人给灭亡了。在辽朝危亡之际,以宋徽宗为首的宋朝朝廷,认为这是光复幽云十六州千载难逢的机会,便派使节自山东泛海赴金,签订了共同灭辽复燕的军事合作盟约 。 海上之盟签订后,金宋果然合力灭了辽国。但辽亡以后,宋朝失去辽国作为它的屏障,以阻挡金兵南下。此后金宋边境正式接壤,双方仍然因为燕云十六州的归属等问题发生冲突,最终金兵果然于辽亡后南侵宋。 可怜辽宋斗了一百年都被女真人捡了便宜。
金朝在占领华北地区的最初十年,仍以东北的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省阿城市)为首都,而未迁都于燕京。1141年,宋金达成绍兴和议,淮水以北全部划归金朝版图,金在华北的统治已转入稳定状态,而迁都就提到日程上了。除此之外,金朝迁都燕京也与女真民族汉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有着密切关系。特别是海陵王完颜亮更是一位汉化的坚定支持者,为了断绝女真返回故土的念想,完颜亮在营建中都之后将旧都上京会宁府的宫殿豪宅彻底夷毁,如此决绝的措施也只有北魏孝文帝才能比得上了。
金中都的修建是在辽南京城的基础上向东、西、南三面扩展,并参照了北宋都城汴京的规划、建筑,动用了120万人,历经2年完工。此后,完颜亮在中都之东开通了潞河,西面则建成卢沟桥,使西南陆路各种货物可以直接进入中都。在此后的时间里金朝历代皇帝为金中都的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在金中都存在的短短63年中,竟为今天的北京留下大量名胜古迹。今天尚存的北海、香山、钓鱼台、玉泉山、陶然亭、玉渊潭等,都是当年金朝皇帝的离宫别苑。今天所津津乐道的燕京八景太液秋风、琼岛春荫、西山晴雪、卢沟晓月、玉泉垂虹等也是从金朝开始的。然而可惜的是金中都被在金蒙战争时毁于战火,元大都是在金中都废墟之上兴建的一座新城。2003年右安门外玉林小区在施工时,发现了金中都城墙水关遗址,今天已辟为博物馆,是目前北京市区内仅存的金中都遗迹。
宛平城的卢沟桥不仅见证了同仇敌忾全面抗战的开启,也是金中都的历史遗存。
千年帝都
1.元大都
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即皇帝位,奉宋为正朔,表明元帝国与蒙古帝国正式割裂,成为中国的正统王朝。
严格意义上来讲,蒙元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塞北中原真正合为一体的全国性政权,从前汉族王朝统治草原民族多采用羁縻的政策,并不视其为不可分割的领土。至于那些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在被汉化后也普遍失去了对于草原和塞外的兴趣,草原很快就会出现一个与之分庭抗礼的政权。所以,在元代以前我们的中国一直是分为长城以南的农耕中国和长城以北的草原中国两个部分。从元代起,一个将塞北与中原合二为一的大中国正式形成,而北京恰好位于焦点。蒙元政权要同时控制草原和广袤的汉族地区就必须要将首都放在长城沿线附近,就当时的局势而言,北京地区无疑是最佳的选择。一方面北京位于长城沿线,便于同时控制中原和塞北,另一方面经济中心位于江南,北京在获取江南物资方面有着交通上的优势。
京杭大运河的取直改造和海路运输的开通,为北京作为元明清三代的首都奠定了后勤保障的基础。
忽必烈进入北京时,金代的皇宫早已荡然无存。在天下即将一统的历史大背景之下,他决心在金中都的废墟上建立新的都城,并命设计师刘秉忠主持规划。刘秉忠选定今天鼓楼一带为北面的中心点,与南面丽正门外第三桥南一棵被称为“独树将军”的大树相连,画出了一条直线,所有的建筑都围绕这条直线展开,这就是今日北京中轴线的由来。元大都于1267年新城开始动工,到1272年基本完成。修建好的元大都东西长6700米,南北长7600米,略呈长方形。今天的长安街是它的南城墙位置,北土城是它的北城墙,东到朝阳门,西至阜成门。
从至正年间的元大都城图来看,元大都分都城、皇城、宫城三个部分。全城分为50坊,呈现出一棋盘状整齐的城市街道格局,东西、南北向各9条大街构成了全城的主干道,主干道相交形成若干长方形居住区,各居住区内又由若干条胡同平直分割。这一街道格局自此一直保留至今。
2.大明京城
明洪武元年,徐达率兵攻打到通州,元顺帝弃城逃跑,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明朝初期都城在南京,但鉴于防备北元和经略东北以及朝鲜半岛的需求,北京仍是大明的最佳选择。
靖难之役后,朱棣重定北京为都城,当他重建皇宫时又遇到了城市改造的难题。原来为了杜绝北元死灰复燃,他已经在元后宫旧址上修建了镇山,即今天的景山,所以整个宫殿都不得不南移,但原先城南的面积显然不够了。朱棣索性将元大都的南城墙又向南移了800米左右。嘉靖年间,京城一再受到蒙古军队的威胁,朝廷多次讨论是否要修建外郭城以加强防御。大臣们纷纷献计献策,有人提出一个省工的方案:金中都的南城墙和西城墙还有残留,北面元大都也留下了一段城墙,把它们连缀起来建成一个凸字形外城,这也就是今日北京二环的由来。明代形成的这种北京城市平面格局历经清、民国未变,一直到新中国建国初期,为了发展需要,城区才逐步向外扩延。
明北京城的规划重点是在宫城和皇城的建设上。宫城即紫禁城(今故宫),建筑群分外朝和内廷,另在宫城后面人工堆起万岁山(清起改称景山),为当时全城制高点和几何中心。宫城外筑有皇城,承天门(清起改称天安门)乃皇城的正门,今在皇城东墙处辟有皇城根遗址公园。著名建筑太庙、社稷坛、天坛等均兴建于明代。
天坛
太庙
3.大清京师
以北京为中心,以东北、甘肃为两臂,清帝国长袖善舞,南征北讨,彻底解决了草原政权与中原王朝对立的基础。以满洲贵族、汉族士大夫、蒙古王公为主体构建的政权,最终奠定了近现代中国的版图。
明朝北京城市建筑和宫殿格局,清朝几乎完整地继承了下来。将乾隆十五年京城全图与明代北京城图相比可以发现,北京城只是在街巷和宫阙名称上有所调整,并且街巷的数量比明代增加了不少,主要体现在紫禁城与皇城之间的区域。
清代北京城内外分治,实行旗人驻守内城、居民迁移外城的措施,把京师划分为两个世界。清代建造的王府散布内城各处,外城基本不建王府。有几座王府比较完整地保留至今,如恭亲王府、醇亲王府、孚郡王府、礼亲王府等。
恭王府原是和珅的私宅后来才由恭亲王奕欣居住
清代对北京城市建设的最大贡献就是建于北京西郊的三山五园(万寿山、玉泉山、香山,畅春园、圆明园、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现今,在畅春园的遗址上建有北京大学新校区和宿舍区;圆明园曾遭英法联军的劫掠焚烧,现已被辟为圆明园遗址公园;清漪园后经扩建改称颐和园,现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引人入胜的美景之一;静明园和静宜园现分别是玉泉山和香山公园。
清代的造园运动始于康熙皇帝极盛于乾隆皇帝,其中圆明园建筑水平最高,壮丽恢宏,精美绝伦,却被英法联军焚毁(会遭报应的)
圆明园复原图
颐和园昆明湖与万寿山
4.民国北平市
北京的旧城经过明朝初期的规划建设,清朝的继承和维护,基本完好地延续到民国初期。民国时期对北京街巷布局影响最大的是皇城的拆除,从而使皇城内外的大街小巷融为一体,形成今天前三门大街以北的二环路内的街巷格局。另外在当时的东郊大北窑以南新建了工业区,在西郊公主坟、万寿路、五棵松到玉泉路一带规划建设了近代新市区。这两个新市区的发展,带动了城区在东西方向上的延伸。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旧城的城市建筑和设施得以完整保留。新中国成立后,北京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北京城的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