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为中国革命英勇献身的先烈,还是在这次疫情中的“逆行英雄”,他们的感人事迹值得每个人铭记!
杨靖宇(1905年2月13日-1940年2月23日),原名马尚德,河南省确山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著名抗日英雄,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 1940年2月,靖宇将军率领的直属部队的少部分同志在联系大部队的途中被叛徒告密,陷入日寇的重重包围之中。杨靖宇将军带领部队左冲右突,日夜抗战,始终没有甩开敌人。 为了保护有生力量,杨靖宇将军决定只留下两名警卫员跟随自己,利用自己吸引敌人的注意,让在突围中受伤的战士转移。几天后,杨靖宇将军身边仅有的两个警卫员也在山下寻粮食途中相继被敌人杀害。杨靖宇孤身一人与敌人周旋了五昼夜。鬼子劝杨靖宇将军投降,可杨靖宇高声喊到:“共产党员宁死不降!为革命牺牲没有什么可惜!”日本鬼子恼羞成怒,一次又一次地组织火力朝杨靖宇疯狂扫射,但终因寡不敌众,杨靖宇将军不幸中弹牺牲,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1940年2月23日这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人民心目中的英雄杨靖宇将军倒下了。一群残无人道的日本鬼子蜂拥而上,割下了他的头颅,刨开了她的腹部,可是当敌人面对杨靖宇将军的尸体时,完全骇然了,空荡荡的肠胃里,没有一丁点的食物,支撑着这位钢铁战士的竟然只是一些枯草,树皮和棉絮!
赵尚志 誓与日寇拼到底,勇救民众于水深。牢记血泪“九一八”,永远怀念赵将军。 赵尚志三个字,曾让侵华日军闻风丧胆,“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是倭寇发出的无奈而又钦佩的感慨。 被日伪称为最顽固的“反满抗日”分子! 当年东北流传一种说法,叫“南杨北赵”。“南杨”指的是杨靖宇,“北赵”就是赵尚志,他十七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就读黄埔军校第四期,历经艰难困苦,抗日决心毫不动摇,即使最后负伤被俘,依然宁死不屈。 1932年8月赵尚志担任巴彦抗日游击队政委时与游击队指挥部成员的合影,赵尚志手拿马鞭坐在中间前排,二十四岁的他明显比两边的人矮半头。巴彦游击队失败以后,赵尚志加入抗日义勇军孙朝杨部,后率六人赴珠河创建抗日游击队。到1934年,这支抗日武装不断壮大,达到数千人。后来赵尚志将军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 赵尚志嗓门很大,常常在大会上向战士们讲述抗日救国的道理,描绘鬼子打跑以后国家未来的模样。1942年2月,年仅三十四岁的赵尚志在战斗中,遭到混入部队的日满特务暗算,重伤被俘后血尽而死。随后日寇将其遗体肢解成两部分,身体沉入松花江,头颅送伪满“首都”新京(今长春)请功,而后下落不明;历经六十余载,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之际,东北抗日烈士赵尚志将军的头颅在长春找到了。这位民族英雄的故事将要画上一个句号,但对他的事迹的寻访和传颂却不会停止……
冷云(1915—1938),出生于黑龙江桦川,1931年入桦川县立女子师范学校读书。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佳木斯等地从事秘密抗日活动。 1938年,由于战争形式所迫,部队西征,于八月中旬到达冲河,与抗联十军会师,在转移过程中,五军多次遭敌人袭击,损失很重,妇女团只剩下以冷云为首的八名同志。10月上旬,冷云她们随大部队在距离牡丹江入口入约七、八里地的柞木岗上露宿,北国的十月夜间寒气袭人,他们只好点起篝火取暖,不料篝火暴露了目标,第二天天还未亮就遭到敌人的袭击,大部队被敌人包围,冷云等八名女战士为掩护大部队转移,向敌人开火,吸引敌人火力,大队趁势向敌人发起猛攻,突出了敌人的包围。大队突围后,敌人用密集的火力切断了大部队与妇女团的联系,冷云等八名女同志为保存大部队的实力,毅然决定让大部队撤出战斗,与敌人战斗到底。经过几次反击后,冷云她们的子弹已全部打光,眼前只有两条路:战死或被俘,为保持中华民族的气节,宁与江水长存,也决不落在敌人手里。冷云向战士们下达了准备下河的命令:“同志们,咱们是共产党员,抗联战士,宁死也不做敌人的俘虏”,冷云下达最后一道命令后,女战士相互掺扶着走进波涛滚滚的乌斯浑河,一排炮弹在她们身边爆炸,巨浪后,就再也不见英雄们的身影。为了掩护大部队的转移,为了新中国的解放,她们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致敬防疫英雄,追思疫情中英勇献身是医护工作者!
通过这次线上活动,让我们一起在这特殊时期饱含深情致敬英雄,学习英雄,树立“从小学英雄,长大做先锋”意识,让胸前的红领巾更加鲜艳、更加灿烂!
ping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