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春秋这段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纷繁复杂的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分裂时期。这个大分裂时期虽然政治上混乱,战火不断,但却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文化的高潮,被后人称为“百家争鸣”。
“百家”当中有一家被称作“兵家”,专门研究战争及军事策略等学问。兵家人才辈出,流传给后世很多著作,第一部著作就叫做《兵法》,其作者是孙子,所以这部著作也被后人称做《孙子兵法》,又因为这部著作被分为十三个篇章,也称为《孙子兵法十三篇》。
孙武觐见吴王阖闾
根据《吴越春秋·阖闾内传》的记载,孙武觐见吴王阖闾时,带来了自己在隐居期间所创作的《兵法十三篇》,并在大殿之上亲口为阖闾诵读。孙武创作的《孙子兵法》并不是以个人口吻所作,而是站在一支军队的最高指挥官,甚至是君王的角度所写,这很对阖闾的胃口。阖闾每听完一篇,就不自觉地点头,甚至拍手叫好。
于是,司马迁的《史记》当中便有了孙武训练后宫女兵的一段传奇故事。阖闾在后宫中选了180位美女,这其中有宫女,也有自己的姬妾、宠妃,并嘱咐她们听孙武调遣。孙武把她们分为两队,由阖闾的两位宠妾做队长,发给每个人兵器。当然,孙武本人心里也在打鼓,不过他心里已经盘算好如果这些大丫头不听指挥要如何做。
孙武耐心地告诉这些大美女们胸口对着的方向叫做前,后背对着的方向叫做后,左手的方向叫做左,右手的方向叫做右。发令向前,大家就要向前走,向左,就要向左转弯……孙武讲解完毕怕众美女没听明白还特意重复了几遍,并且把军令用来行刑的兵器斧子啊、钺啊摆在了前面,严肃地告诉大家什么是“军令如山”,如果不服从命令,这些原本应该招呼到敌人身上的家伙就要往她们身上招呼。
孙武担任的官职
事后,可能是出于对自己宠妾的心疼,阖闾并没有给孙武一个正式的军职,只是封孙武为将军。
根据《史记》简略的记载,我们大概可以判断出,孙武所担任的这个将军有点类似后来的军师,就像孙膑、诸葛亮的这种角色。由于当时的官名还没有分得那么细致,所以孙武笼统的被封了一个“将军”。这并不是一个国家机关或者军队的正式官衔,只是一个临时参谋的位置。也就是说,孙武其实算不上吴国的正式官员,用今天的话说,他在吴国其实就是个“帮忙的”。
事实上孙武在吴国也确实不是最重要的人物,起码是比不上两个人的,一个就是带领吴国争霸的第一重臣伍子胥,第二个就是太宰伯嚭。但是他的思想对吴国产生的影响却比前面两位更为深远。或者可以理解为,伍子胥和伯嚭身体力行为吴国做了很多实际工作,而孙武则是在思想上指引了吴国前进的方向。
孙武的《兵法十三篇》
在后来对楚国发动的战争中,孙武的军事思想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吴国后来能够九战九胜楚军,甚至攻破了楚国的都城郢,与良好地吸收了《孙子兵法》中的思想精髓密不可分。
孙武的《兵法十三篇》,不但增强了吴国军队的战斗力,还提到了政治、民生等根本的问题,这些使孙武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战争指挥官的角色上,更体现在其参与国家整体战略部署,为吴国带来长期繁荣的战略眼光上。
然而,吴国人对《兵法十三篇》的内容并没有完全掌握,这也导致了占领楚国一年后的大败。《兵法十三篇》中多次提到了军队大规模、长时间征战会给国家带来的危害,这些危害主要来自于四个方面:一是旷日持久的战争会使军队疲敝,消磨锐气;二是使国家开支不足,国家、百姓贫穷;三是造成农业生产力的巨大破坏;四是军队长期在外给其他诸侯国可乘之机。
吴军攻入楚都城郢以后,在楚国驻扎了将近一年之久,后来楚臣申包胥去秦国搬来救兵,打得吴国大败而归,而越国趁吴国空虚偷袭吴国,这些结果完全印证了孙武在《兵法十三篇》里的预言。
孙武的政治地位
总体来说,孙武的思想虽然影响到了吴国的发展,带给吴国一种新的军事、政治思路,但是他在政治地位上并不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孙武没有担任正式的国家机构官职,也没有被赋予卿、大夫这样的贵族身份,虽然职务地位尊贵,但却是非正式。再根据孙武本人的性格,恬淡而不好出风头,喜欢“立言”大于“立功”,这些大概也是孙武未被《左传》、《国语》等史书记载而且不显于春秋那个年代的原因。
《兵法十三篇》并不是孙武为自己所作,而是为国家撰写,孙武本人也在吴国破楚以后再没有什么记载。根据史实推测,孙武在灭楚以后要么英年早逝,要么退隐归田,并没有更多的作为。
总结
历史总是这样,能够对后代影响深远的人物并不一定在他活着的年代就声名鹊起,而很可能是通过自己的著作,在其去世以后多少年才被后人发掘并传诵。
最后值得一说的是,孙武本人虽然未显于春秋,但他的后代可是出了很多不得了的人物。其中有一种说法认为战国时期的孙膑就是孙武的后人。
《三国志·吴传》开篇就提到了三国时期东吴政权的开创者孙坚,也是孙武的后人。其子孙权后来继承父、兄留下的基业创立吴国。历史上,为了加以区分而把后来那个叫做“东吴”。这么看来,孙武的后代建立的政权曾经稳占天下的三分之一,这成就比他本人的“老板”——吴王阖闾的成就还要高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