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球
世界上只有一种成功,就是能够随心所欲的过一生。
既不泯然于众,又能遵循自己内心的想法,在纷纷扰扰的尘世间坐拥自己的一席之地,此生便足矣。
然而,说得简单,真正做起来却很难。古往今来,能达成这一成就的人寥寥无几,更不用说是在局势动荡、连吃饭都快成问题的乱世。
有一个人却做到了——
他青年时从政,中年时从军,晚年时从商。每一个人生阶段,他都不曾辜负,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政时,他几乎以一己之力扭转乾坤,挽救一个国家于水火;
从军时,他以过人的军事思想出奇制胜,将敌方杀得片甲不留;
从商时,他三次成为巨富,却将钱财视为粪土,后世因此尊他为“商圣”。
更令人羡慕的是,终身与他相伴的,是千年难遇的大美人西施;在平均寿龄只有30岁的春秋时期,他却活了88岁的高寿,并寿终正寝。
他前半生的名字,叫范蠡;后半生的名字,叫陶朱公。
有人说,他一辈子活了我们普通人三辈子,连司马迁都忍不住赞叹他:
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名垂后世。臣主若此,欲毋显得乎!
译文:范蠡三次搬家都留下荣耀的名声,并永垂后世。臣子君主能做到这样,想不发达,可能吗?
但范蠡和我们一样,通往成功的路也并不是那么的顺遂。
只不过,大多数人在总是“起起落落落落落”的人生里,选择了浑浑噩噩的落下去,而范蠡却在无数个落落后,依旧坚定不移地选择了东山再起。
01
《双城记》里有一句很经典的话: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句话几乎可以适用于我们所处的任何一个时代。
然而,从范蠡所处的那个时代来看,实在算不上是一个好时代。
春秋时期,周王室日益衰微。大权旁落,导致了国与国之间战争频繁。战火纷飞,民不聊生。
范蠡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出生了。他的投胎技术还特别差——他投胎到了楚国宛地的一个贫困家庭里。
陈坤版范蠡
穷也就算了,他还父母双亡,只能靠哥嫂养大,从小就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
学李清照的话:“怎一个‘惨’字了得!”
那样一个年代,人人都只顾着如何吃饱穿暖,读书对于底层人物来说,是不务正业的一种行为。
因此,从小喜欢读书却不喜欢种田的范蠡,成了别人家的孩子。
邻居纷纷劝告自己家的小孩:不要跟范家那个天天偷懒不干活的小孩玩。
在舆论风向那么不好的环境下,范蠡还是坚持读完了《书》、《易》、《诗》等大量书籍,在家里贴了爱豆姜太公的海报,天天对哥哥嚷嚷:
“老子要出人头地!”
范哥哥听完,抡起扫帚对着范蠡的屁股就扫过去,但怎么打都没用,范蠡依旧死性不改。
范哥哥很绝望,觉得弟弟脑子出了问题;殊不知范蠡更绝望,他满腹经纶,一心想报国,然而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选拔官吏非贵族阶层不得做官。
作为贫民的代表,范蠡这辈子都别想出人头地了。
眼看报国无门,范蠡更加放浪形骸。他做事开始不按套路出牌,疯疯癫癫,行为怪异。
很快,他就登上了楚国狂人榜第一名;乡亲们见到他,总会亲切地喊他的新名字:范癫。
然而,大家并不知道,装疯扮傻,只是范蠡给自己造的一个人设。
疯疯癫癫的范蠡始终坚信:“懂我的人,一定能从我疯癫的外表下,看出我丰富的内涵。”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成了范蠡贯彻一生的人生哲学。很快,范蠡自己给自己打的广告奏效了,他疯癫的形象真的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
02
文种,楚国名士,字少禽,湖北江陵人。
陈国邦版文种
楚王派他去范蠡出生的地方做县长,文种欣然前往,因为他早已听过范癫的大名。
一到宛地,文种就差手下人去拜访范蠡。没想到手下人回来却抱怨道:
“范蠡行为怪异,疯疯癫癫的,是个疯子,去找他搞么子?”
文种却摇头说:“你们不懂,一个人有才能,才会假装疯癫,来掩盖其真正的智慧啊!”
于是,文种决定自己去拜访范蠡。
县长亲自看望范蠡的事情传开了,范蠡的乡亲们连忙抱着瓜子水果前去围观。
文种到了范蠡家,却发现范蠡的大门紧闭,正要下车,忽然看到院墙下的狗洞里有个蓬头垢面的人,趴在那里正冲着他学狗叫。
文种手下的人连忙解释:“这就是范蠡。”乡邻们都围着看热闹,下属们怕文种难堪,忙用宽大的衣袖把文种视线遮住。
文种却说:
“我听说过狗只对着人叫,他是个人身,却对着我学狗叫,意思是说我是个人,是看得起我呀!”
于是,自以为机智的文种下车便拜,没想到范蠡看也不看,文种只好悄然离去。
家里的脸都被这个弟弟丢尽了!就在范哥哥再一次拿起扫帚的时候,范蠡却不紧不慢的拍了拍身上的灰,对哥嫂说道:
“请哥哥嫂嫂借给我一套干净的衣帽,明天会有个重要客户来拜访我。”
看弟弟难得一本正经,范哥哥还是决定相信他一次。结果第二天,范蠡刚穿戴梳洗完毕,文种就来了。
脑回路清奇的两人,就这么坐在了范蠡破旧的小屋里。交谈的时候,文种只感觉自己如同干柴遇到烈火,看范蠡的眼中,满是星星。
“原来,你是我找了很久的那个人啊。”
这一日,没人知道范蠡和文种谈了什么。只知道,文种走的时候,满脸带着掩盖不住的欣喜与激动。
而第二日,与县长打过照面的范蠡,却失踪了。
他一路高歌,翻山越岭,潇潇洒洒往东而去。因为在楚国的东边,有个叫越国的国家,在招聘能臣,并向他伸出了橄榄枝。
尽管这枚橄榄枝,其实只是范蠡自己的臆想——但庆幸的是,他赌对了。
03
越王勾践狐疑的看着这个疯疯癫癫的年轻人,他有点不太相信范蠡是真的有才学。
但下一秒,越王就自己打脸了——范蠡清越的声音在他的耳边徐徐响起,他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导,结合儒家的用兵之道,向勾践阐述治理一个国家该用怎样的方法。
这正与勾践的想法不谋而同。
两人一拍即合,范蠡留下了,被越王封作了士,相当于“公知”+副省级后备干部。
做了高官的范蠡,并没有忘记当初在小黑屋与自己相谈甚欢的文种。
“在大家都嘲笑我的时候,只有你一个人能看得起我,只有你愿意真心跟我结为朋友,真心待我。这些,我都时刻牢记在心里。”
“我的好兄弟啊,越王是个贤良的君主。在黑暗的楚国,你只能当个县长,但在越国,我们都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啊!”
于是,范蠡给文种写了封信,喊他一起来越国发财。文种读完范蠡的信,连辞职信都不写,直接跑到越国来了。
但范蠡和文种都没有想到的是,他们财没有发到,牢却坐了三年。
公元前495年,勾践在朝堂上宣布,要先发制人向吴国进军。
大臣范蠡苦苦劝谏:
“天道要求我们盈满而不过分,气盛而不骄傲,辛劳而不自夸有功。这个时候进军,实在是不合适啊!”
当时的政治背景,是吴王夫差的父亲阖闾,在檇李一战中被勾践杀死。吴国日夜练兵,枕戈待旦,只为向越国复仇。
所以范蠡深知,现在的越国虽兵强马壮,但哪比得上挟恨备战多年的吴国。
何况此时的吴国君主夫差早已不同当年,此战若打,越国必败。
公元前494年,夫椒一战,越军大败。
勾践仅以五千兵退守于会稽山,吴军进而围困越军。勾践绝望的望着上天,追悔莫及:
“若我当初听了范蠡的进言,怎会有今天!?”
猛烈的山风在会稽山怒吼,五千残兵跪地而哭,群臣默然。
“大王,我们并不是无路可走。只要活着,一切都还有希望。”
04
范蠡让勾践屈身为奴,向吴国称臣,答应吴国的任何条件以求保全性命。
此言一出,群臣哗然。
士大夫们言辞激烈:“我等宁愿以死殉国,也不愿大王入吴接受吴国的羞辱!”
但范蠡的一句话却让所有人闭了嘴:
“大王若死了,越国就亡国了!但大王若还活着,我们就有机会卷土重来!“
当初,商汤被桀囚禁在夏台,周文王被纣王关押在羑里,晋文公重耳逃亡北翟,齐桓公小白逃亡莒,最后都称霸天下。
由此看来,大王的这点委屈,能算什么?!
这就是范蠡。他明白,对于很多人而言,这个世界上最难做到的事情,就是忍耐和等待。
但他深知,机会只有在忍耐和等待中才能爆发。
他不会忘记,他曾度过的那一段黑暗的时期——那时,邻居笑话他,楚国不重用他,没有一个人真心待他,他在苦闷里早已被压抑的哭都哭不出。
但他却坚信,有人能从他疯癫的外表下识破他不为外人所知的智慧。于是他忍耐了这么多年,最终等到了文种,等到了勾践,现在,他等到了他自己。
“大王,你放心,有我在,你一定能看到越国覆灭吴国的那天!”
05
越王夫妇需前往吴国,勾践本想带文种,范蠡却执意要随勾践夫妇前往。
“国境以内,治理百姓的事,我比不上文种,在国境以外,对付敌国,需要当机立断的事,文种比不上我。”
原文:四封之内,百姓之事……蠡不如种也。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种亦不如蠡也。
不是做作,不是拍马屁,而是对现实的需求。范蠡一定知道,入吴为奴是一种什么滋味,这和在国内有一天一地之别。
这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但范蠡对自己有着最为清醒的认知,他知道只有自己在勾践身旁,才能尽最大利益的保护勾践不被吴国伤害。
他无法预料到前路的沉重与漫长,但是面对这种屈辱的坚忍,他却早已提前准备好了。
夫差喜欢他,想让他归顺于吴国,当着勾践的面“遵循”他的意见。范蠡却卑躬屈膝的回答:
“我听说亡国之臣不敢议论政事,败军之将不敢谈说勇敢,我在越国为臣时不够忠诚,不够守信。
如今因越王不遵从大王的号令,不知天高地厚调动军队与大王抗衡,致使我们犯下罪孽,君臣一起投降。
承蒙大王的鸿恩,使我们君臣得以保住性命。我希望入内能为大王清扫卫生,外出能为大王赶马,以了却此生。这就是我全部的心愿了。“
原文:“臣闻亡国之臣,不敢语政,败军之将,不敢语勇。臣在越不忠不信,今越王不奉大王命号,用兵与大王相持,至令获罪,君臣俱降,蒙大王鸿恩,得君臣相保,愿得入备扫除,出给趋走,臣之愿也!”
这一卑躬屈膝,就是三年。
这三年,勾践夫妇为夫差做牛做马,范蠡在夫差身边做着最低贱的活计。
此时的范蠡,人生早已过不惑之年,但这一千多天的折磨,不但没有让他萌生投降吴国的想法,反而令他愈加坚定的站在勾践这边,誓死捍卫他与越国的权利。
在我一无所有的时候,是你选择了我;现在你虽然一无所有了,但我不会忘记你当初的选择,为了你,我愿意在吴国受苦。
对外,范蠡用奇珍异宝贿赂吴国重臣,并忍痛将未婚妻西施送予夫差身旁,用来腐化夫差,挑唆夫差杀死能臣伍子胥;
对内,范蠡积极发展经济,整顿军备。他还在国内建了一座精悍小城用来练兵,却在吴越边境建了一座破败大城,不修筑城墙,用来迷惑吴国。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公元前478年,蓄谋已久的越国率领大军攻打吴国,三千越甲奔流而下,带着国仇家恨,越军在笠泽大败吴军,吴国自此一蹶不振!
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光阴从历史的银河间缓慢流过,15年的等待,15年的隐忍,生生将范蠡熬成了一个两鬓斑白的老人。
但一切的等待在夫差跪下求饶的时候,都值得了。
公元前473,夫差自杀,吴国灭亡,越国在徐州称霸,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
太湖之畔的庆功宴上,越王大肆犒劳功臣,但范蠡的座位上却再也没有出现过这个人。
06
范蠡走了,走之前,他给文种留下了一封信: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范蠡早已看透了身边的这个君主——他在经历了那么多折磨以后,早已不是当初的那个勾践了。
那些看过我受过屈辱的人,统统都得死。
“人生若只如初见啊。”
范蠡带着西施,驾着小船远去,消失于昏暗而又微茫的太湖之中。
另一旁,读完信的文种不以为然。他在越国已高居为相,作为功臣,荣华富贵唾手可得,苦熬了那么多年,怎么能轻易放弃这些呢?
然而最终,文种还是被听信谗言的越王赐了一把宝剑,他用这把剑自刎而亡,死不瞑目。
多年后,齐国请了一个叫鸱夷子皮的能人做丞相。这个叫鸱夷子皮的人虽已年近古稀,却鹤发童颜神采奕奕,将齐国治理的井井有条。
齐国国君眼看称霸有望,正高兴,却收到了一封辞职信,大意是老婆想周国列游,自己也已经年老了,想用最后的时光满足老婆度蜜月的心,所以想走。
齐国君主无奈,只得放行。鸱夷子皮带着心爱的妻子搬到了宋国,在陶邑定居下来。
他喜好黄老之道,用计然之术(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人弃我取、人取我予,顺其自然、待机而动)以治产,没出几年,经商积资成为了巨富。
由于此人善于经商,又仗义疏财,施善乡梓,当地的人,都亲切地称他为“陶朱公”。
但全国人都知道,什么鸱夷子皮陶朱公啊!他们全是如假包换的范蠡。
07
2400多年过去,当年20岁的范蠡在楚国的农村装疯卖傻,25岁在越国做士大夫,然后用了大半辈子,做了很多件事,还很多都成功了。
后世的很多人会羡慕当年的范蠡,羡慕他成了一个可望不可即的传奇,羡慕他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但越国称霸的那天,范蠡已经68岁了。他的大半辈子,其实都在忍耐和等待中受苦。
今天,我们很多人渴望一夜暴富,很多人希望成功可以唾手可得,却远没有学会如何等待和忍耐成功之前的黑暗。
我们迷失在了五花八门的成功学里,却忘了人生本就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起起落落落落落的人生里,我们最终要学会的,是如何在落落的人生中重新爬起来,继续等待和忍耐,才能通往成功。
今天我们学习范蠡,是学习等待。
在抑郁不得志的黑暗岁月里,我们要试着让等待变成一种超然的心态,在压抑中继续忍耐和鼓励自己,并抓住机会展现自己的优势。
今天我们学习范蠡,是学习选择。
生活有两条路,一条是大环境下逼迫我们走的,一条是我们自己想走的。只有坚定内心的选择,不受外在环境的阻挠,不受他人的威逼利诱,奔赴向前,才能活出真正的那个自己。
今天我们学习范蠡,是学习放手。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该放手时就放手。洒脱一点,不计较一点,在一进一退中把握人生的张力与尺度,才能通往最终的幸福。
“真正的洒脱是广厦万间,我夜眠不过七尺,良田千顷,我日食不过三餐。我想要的很少,能吃饱穿暖,做好自己,就足够了呀。”
而范蠡,便是这样才活成了一个传奇。
其实,只要乐观面对起落的人生,在逆境中学会等待,在抉择时学会坚定,在该放手时学会洒脱,并做好自己——
每个人,都会是一个传奇。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