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这个节点自然是1943年“堡垒行动”发起之前,彼时有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德军各步兵师所属步兵连的人数变化。
在战争初期的德军步兵连中,官兵满编人数为201人,其中包括2名军官、21名军士和178名士兵,而到了1943年5月,满编连队的额定编制却为142人,几乎减少了四分之一还多。
国防军士官
在新编组的基层步兵连队中,虽然军官和士官的编制没有变化,但士兵人数下降到119人,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就是因为军官和士官的指挥能力普遍下降,连队人数过多会使士兵伤亡更加严重,徒增不必要损失,属于不得已而为之。因为有经验的军官、士官和老兵越打越少,同时补充的新兵成分又太多,战斗力大打折扣。
千万不要以为步兵连人数的减少是由于德军兵力不足造成的,事实上在1943年7月库尔斯克战役打响时,东线德军数量已经达到一个小高潮,一线地面作战兵力接近330万人,甚至超过了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之时的数量(约320万)。这是由于德国在当年初进行了总体战动员,大批产业工人离开车间穿上军装。
东线德军老兵
东线德军在1941年阵亡人数为302495人,1942年则阵亡了506815人,1941年上半年阵亡了342838人,合计永久损失兵员达到了115万余人(尚有伤残无法归队者),而且大多数是经历过波兰战役和西欧战役的老兵。
因此在1943年上半年,德军虽然补充了200多万兵力(其中包括80万名工人),但素质无可避免地下降了,编制是征候,结构是本质。
在编制上,原来的步兵师定额达到了17000人之多,下辖九个步兵营,而1943年的新编步兵师定额只有12700余人,只辖六个步兵营,所以尽管在东线战场此时德军的部队番号增多了,但单位战斗力却普遍下降了。
在战场上比较明显的表现是:尽管自动火器、120毫米迫击炮、新式坦克和突击炮数量大增,但德军精锐部队的突击能力反而不如斯大林格勒会战时期,这就是素质下降造成的。
德军娃娃兵
在结构上,德军早期的步兵师(第一波动员的部队)成分比例是:现役士兵78%, 第一预备役12%, 第二预备役6%, 后备军士兵为4%,这就跟1937年的日军“老鬼子”一样,单兵素质和作战意志较好,战斗力自然较强。
而到了第四波动员的各步兵师时,成分比例是:现役士兵不足1% ,第一预备役12%, 第二预备役46%, 后备军42%,这几乎是天壤之别,战斗力跟1941年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了。
在士气上,刚刚入侵苏联时德军官兵的情绪还是普遍高涨的,相信数周内就可以击败对手,尤其是战争初期的巨大胜利,也进一步刺激了部队士气,这些官兵大部分经历了波兰和法国战事,盲目以为德军那是“战无不胜”的。
1941年冬天在莫斯科城下遭到的严重挫折,还可以用天气什么的做借口欺骗自己,然而1942年夏季开始的“蓝色计划”也遭大败,许多德军官兵对胜利已经丧失信心了,毕竟都是有脑子的人,而士气对战斗力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
德军迫击炮手
按照德军的操典规定,新入伍的士兵至少要接受4到6个月的训练时间,才能分配到前线作战部队,然而为了筹备库尔斯克会战,这些新兵只匆匆进行了6到8周的训练就被推上战场,其战斗技能和身体条件都差强人意。
同样,军官的补充更为吃力,军事院校的毕业生根本无法满足东线的巨大伤亡,在1943年,80%的德国青年军官只受过三个月的集训,军事素质和指挥能力可想而知。
甚至希特勒对德军战斗力的开始下滑也心知肚明,他在1943年6月签署了关于提高步兵战斗力的第15号命令,命令指出:“由于一些十分自然的原因,在承担最重大牺牲和优秀人员损失的步兵中,出现了下级军官训练不够、后备力量不足和办事质量不佳的明显现象,靠青年补充这一队伍的工作也遇到了困难,克服这些不足之处乃是各级军事长官的职责”云云。
这个年龄太小了
实际上,库尔斯克战场上德军的不佳表现,也佐证了战斗力严重下滑的时间点。在北线战场,得到加强的莫德尔第9集团军动用四个装甲师和三个步兵师的兵力,经过7月5日一整天激烈的战斗,仅仅突破了苏军第13集团军的第一道防线,艰难地向前推进了5公里,第二天也只推进了5公里,最终也未能彻底突破苏军一个集团军的防线。
1943年7月9日,莫德尔再以300辆坦克和大批步兵向苏军阵地发动了最后一次进攻,结果仍然归于失败,并且该集团军的攻击力量完全耗尽,次日莫德尔被迫转入防御,这也是导致库尔斯克会战“虎头蛇尾”的一个重大原因。
而在1941年夏的巴巴罗萨行动时期、1942年夏向斯大林格勒推进时期,德军每天的战斗行程都是几十公里甚至更多,到1943年夏却成了乌龟爬,可见战斗力的下降是非常明显的。
伤亡增大也影响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