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个问题我事实上已琢磨好久了,其实是个不复杂的问题。今天我把我所了解的这方面知识和各位看官分享一下:
历史上纪年的起算年代。中国可考纪元始于公元前841年(西周共和元年)。而夏商周断代工程则把可考纪年上推到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之后的历史。
地质年代最大的单位称为“宙”,往下依次分为代、纪、世。它们对应的地层或地质纪录则称为宇、界、系、统。比如一种在中国辽西发现的长翅膀的恐龙,生活在“显生宙-中生代-白垩纪-早白垩世”,它所在地层属于“显生宇-中生界-白垩系-下白垩统”——描述时间的时候,用“早、中、晚”;而描述空间(地层顺序)的时候,就用“下、中、上”。时间再往下还可细分到期、时,对应地层称为阶、时带,这些就相当专业了,非专业读者很少会接触到。
显生宙的名字指“看得见生物的年代”,它开始于5.42亿年前的寒武纪。为解释显生宙与此前年代的区分,必须先重点介绍一下寒武纪。它于1835年由英国地质学家塞奇韦克命名,源自发现这一时期地层的威尔士北部寒武地区,后者的名字可追溯到古威尔士语里的,意为“反抗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的同胞”。在被确立为正式的地质年代之前,寒武纪就是地球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当时人们发现多细胞动物化石的最早时期。后来逐渐发现了寒武纪以前的多细胞动物,例如于6亿多年前的埃迪卡拉纪生活在今澳大利亚南部的动物群。寒武纪因此也被重新理解为两侧对称动物首次出现的年代,这类原始动物的典型代表就是扁虫(虫子没有骨头也没有硬壳,当然不会留下化石,可是它们的洞穴会变成化石)。此外,寒武纪还产生了进化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寒武纪大爆发”,在很短(地质意义上的很短,其实也有数百万年之久)时间内,生物种类突然丰富起来,呈爆炸式的增加。它意味着,生物进化除了缓慢渐变,还可能以跳跃的方式进行。
有了寒武纪这个名称后,更深、更早的那些地层,就被自然地称为“前寒武纪”地层。它并不是一个纪,而是指寒武纪以前的所有时代。在20世纪,人们习惯用“隐生宙”(生命隐藏的年代)来称呼这个时期,但已很少用,而仍将从地球诞生到寒武纪开始前(也就是显生宙开始前)的漫长岁月称为前寒武纪。除了它的末期——埃迪卡拉纪,前寒武纪的大多数年代里可研究的东西太少,也谈不上什么代表性的地层,所以虽然也分为太古宙和元古宙两个宙,但两者的界限——距今25亿年——纯属人为划定,下分的代和纪如成铁纪、造山纪、覆冰纪之类也是理想化的设定,并非根据实在的地质记录而定义。太古宙的开始年代也没有划定。有人建议把太古宙之前地球上没有生命、如冥府般不可测的时期称为冥古宙,但国际地层委员会发布的2004年版地质年代表里并没有正式采纳这个词。
另外,原先在元古宙末期、寒武纪开始之前,还定义过一个“震旦纪”,它开始于约8亿年前,是生命发展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名字源自古印度人对中国的称呼“日出之地”。但在国际上也不采用了,新的地质年代表中,震旦纪原来指代的时期基本上由覆冰纪和埃迪卡拉纪代替。
显生宙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其下又细分为多个纪。最常与那些稀奇古怪的灭绝生物联系起来的,就是这些纪的名字。而从这些名字里可以清楚地看到,英国是早年地质学的中心,特别是古生代:奥陶纪和志留纪的名字都来自寒武区古代威尔士民族的名字,泥盆纪的英文名直译过来就是“德文纪”,代表地层发现于英国德文郡。石炭纪源自英国的一套煤炭地层。二叠纪的直译是“彼尔姆纪”,地层发现于俄罗斯乌拉尔山的彼尔姆城,二叠纪是中国按地层特点所作的意译。在古生代,蕨类植物、鱼、两栖动物繁盛起来。随后是巨大爬行动物华丽登场的恐龙时代——中生代,它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三叠纪得名于德国西南部的三套地层,侏罗纪得名于瑞士和德国交界处的侏罗山,白垩纪则得名于英吉利海峡上由白垩土形成的白色断壁。
在距今6550万年前,恐龙灭亡了,原先在它们的阴影下苟且偷生的哺乳动物在新生代兴盛起来,成为地球新的统治者。新生代原本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在新的年代表中变成了古近纪和新近纪。下分7个世,从最早的古新世到最近的更新世和全新世,总之是一个比一个“新”就对了。
这里有个纪元列表:
冥古宙:早雨海代38亿年前
太古宙:前寒武纪25亿年前
古生代
寒武纪前期:564—535百万年 中期:535—515百万年后期:515—500百万年
奥陶纪500—436百万年
志留纪436—409百万年
泥盆纪前期:409—389百万年 中期:389—378百万年后期:378—360百万年
石炭纪前期:360—335百万年 后期:335—284百万年
中生代
三叠纪前期:242—237百万年 中期:237—229百万年后期:229—208百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