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铁血山城(10)

  十、八大海战

  当山城市的武斗打得天昏地暗的时候,1967年8月1日,长江2014号拖轮挂货8-----126铁驳,沿长江溯江而上,开往山城市。货船上有山城市急需的百货、西药等物资370多吨。轮船开到长寿县城,当天晚上停在那里。8月2日凌晨4时多,当地80多名男子乘一膄大木船登上轮船,随即将全船控制。这80多名汉子是长寿县的造反大军。

  黎明撕开了夜色阴沉的薄雾,江面上泛起鱼鳞式的星光,一闪一闪。江水轻轻地拍击着江岸,涛声依稀可听。美丽的长江,浩浩荡荡,一泻千里,奔腾东去。

  8月3日下午6时多,停泊在深驼的人民5号货轮,也遭到劫持-------从山城市郭家驼开出的炮艇【造反大军】望江1号、嘉陵2号,一前一后将它夹在中间,开往长寿县。晚上8时多,3膄轮船及长江2014号轮,一起向上游开去。

  船队由嘉陵2号领航,人民5号、长江2014号轮居中,望江1号押后,开到了郭家驼。随后几天,造反大军将人民5号进行武装:在驾驶台和船的两边烧焊了铁板,以加固防御。船头和驾驶台两侧,各安装了一门陆37高炮。在驾驶室前面,装重机枪1挺,驾驶台后面,装高射机关炮1门。船尾,安装海37高炮1门。不仅如此,大兴场粮库的50多吨小麦800多包,也被搬运到轮船上,当做沙包筑成防御工事。


  8月8日中午,人民5号武装完毕,造反大军宣布成立第一舰队,武斗总指挥邓大春任舰队司令,王三行任总指挥,朱星德任指挥。下午4时左右,舰队开出郭家驼码头,径直开往山城市区。

  邓大春为什么要组建自己的舰队呢?

  原来,在山城市大武斗的过程中,山城市两大派形成了割据的局面:在城区,从朝天门到两路口一带,以及沙坪、铜元局等地,为红总司控制的地盘。两路口到梁家坪一带,以及江北的观音桥等地,是造反大军的地盘。在武器装备上,造反大军的望江战团和建功厂铁军有互补性。而长江航运和陆路运输线都被红总司的地盘隔断。这就迫使造反大军选择了铤而走险-------组建舰队,勾通联系。

  造反大军此次行动的目的,就是要运送几门大炮到九龙坡,支援组建建功厂炮兵大队,并换回自己所急需的半自动步枪,同时以此显示本派的力量,打通两个据点之间的联系。出发前,他们已在人民5号轮的货舱里,装载了送给望江战团的5门大炮,以及每箱20发,共约100多箱的炮弹。

  8月8日下午,骄阳如火,热得天都变高了许多。山城市的气温升至揖氏40度,肆无忌惮的暑气占领了每一丝空间,江面上热气腾腾。造反大军舰队开出郭家驼时,望江1号在前,嘉陵2号、人民5号随后,3膄轮船一出铜锣峡,人民5号上的4门大炮,就对准停泊在唐家驼的船只和东风造船厂开炮,当即击中人民6号轮和西南最大的修船浮坞。这次炮击,不但击伤了人民6号等多膄轮船和浮坞,还打死了长航职工2人,打伤了多人。到了角驼,舰队按计划改变队形:望江1号在右,嘉陵2号在左,人民5号在中后,呈三角形继续上行。

  舰队航行到木观驼,人民5号发出开炮信号,望江1号和嘉陵2号首先开炮。人民5号打开广播喊话:“港口兵团,长航兵团,你们不要打,我们是到九龙坡卸货的。”喊话结束后,人民5号也对红港航运大楼和客运站开炮,一时炮声隆隆,江面上水柱冲天而起,硝烟弥漫。长江207号被打起火燃烧,许多船员跳水,望江1号用机枪往江面上扫射,打死打伤多人。

  到了东水门,从长江右岸开出施救的水运204、104两膄小火轮也被击中,被迫逃进小河。接着,三膄炮船又向人民28号、人民30号开炮,江面上浓烟滚滚,当即将人民28号击沉,人民30号被击伤,被迫逃进小河躲避。

  舰队航行至望龙河心,望江1号追上人民5号,因已完成沪航任务,旋即返航。1号回望江经过唐家驼东风厂时,又向该厂炮击。望江1号掉头回去后,人民5号、嘉陵2号继续往上开,经过长江电厂时,又向该厂猛烈开炮,当即打穿岸上油库,并击沉了江边一膄拖轮长江1号。以后两膄轮船一直开到了九龙坡-------

  在以往的武斗中,造反大军多次吃了败仗,这次却大获全胜。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铁血山城  山城  山城词条  铁血  铁血词条  铁血山城词条  
散文

 饺子

 这辈子要说对某一种食物有特殊情结,我想是饺子。小时候爱吃饺子,对我来说饺子的味道就是妈妈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  七十年代的兵团,没有反季节蔬菜,也没有农贸市...(展开)

散文

 半路之缘

 人生中能相伴走过一辈子的不过寥寥数人,红颜蓝颜、知己知音,更多的人不过是生命的过客。时光匆匆,流水般将一些人带来,又将一些人冲走。我们站在岸边,看着这潮起潮落...(展开)

散文

 童年(三)

由于第一学年的两科成绩,语文和数学实在太差,只能够及格。因此父母决定让我再读一次一年级。当然与我一同留级的还有那个坐在我旁边的一起留过堂的小男孩。也许因为再读了...(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