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现代人平均每6分钟看手机一次,一个人总是长时间不回复你消息纯属是他不想回。但别灰心,要知道在过去,一条信息发6分钟都不一定能结束。毕竟,第一封电报的诞生,也不过是在175年前的今天。
“上帝创造了何等的奇迹”
1844年的5月24日,华盛顿国会大厦联邦最高法院会议厅里,一名男子熟练地操作着电报机。随着“点”、“划”信号的发出,远在64公里外的巴尔的摩城收到了由“嘀”、“哒”声组成的世界上第一封电报。
这封电报的内容是《圣经》的一句诗——“上帝创造了何等的奇迹”。
这个男人名叫塞缪尔·莫尔斯(Samuel Morse)。
根据惯例我们知道,干出这种划时代大事情的天选之子,应该有段不平凡的过去。但细究莫尔斯的前半生,还真和看不出将来能和电报产生交集。莫尔斯读的是耶鲁大学宗教哲学、数学及有关马匹的学科,毕业了却选择去英国深造艺术。回国后,莫尔斯作为艺术家名声还不错,做了16年的美国全国画家协会主席,可惜不富有(艺术家通病)。
莫尔斯作品《萨伯卡的圣母小堂》
正如杰克在泰坦尼克号上遇到了命运的转机露丝一般,莫尔斯也在一次航行中遇到了自己人生转机。当然,职业生涯上的。为了缓解航行的枯燥无味,同船乘客杰克逊为旅客表演了一段“魔术”——把一个绕着绝缘铜钱的马蹄形铁块放在桌上,给铜钱一通电,马蹄形铁便产生了磁性,断电则词性消失。这对当时弄不清电磁关系莫尔斯而言,无疑是比绘画更为新奇的体验,他一下子被“电”到了。
于是41岁的莫尔斯,从知名的画家转行搞起了当时可以算得上高精尖技术的电机研究。虽然没有996,但期间莫尔斯经历了由于无暇作画导致的收入锐减,甚至不得不节衣缩食以购置实验用具,但他始终没有中断研究工作。
在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友人的帮助下,莫尔斯发明了只需一根连线就能传送信息的电子电报,并于1837年在美国取得专利。虽然同一年,查尔斯·惠斯通及威廉·库克也发明了针式电报机,取得英国的专利。但相较于惠斯通和库克电文直接指向字母的电报机,莫尔斯的发明更为为方便实用。
莫尔斯独辟蹊径,采用助手兼赞助人之子阿尔弗莱德·维尔所建立的用信号点、划、空三种状态的组合来所指的字母和数字的编码系统。这套将字母及数字编码以便拍发电报的方法,就是我们熟悉的摩斯电码,它也是通讯史上最成功的的编码。
阿尔弗莱德·维尔手绘的电磁电报机和“希腊首字母”版本的摩尔斯电码 |史密森学会档案馆
莫尔斯被称为“电报之父”,严格意义上来讲,他并不是对电报贡献最大的人。之所以莫尔斯的名字之所以能够伴随电报名垂青史,部分要归因于摩尔斯电码的广泛应用(还不算是他发明的),部分也归结于他对发明电报的狂热。41岁推翻先前还算平稳的生活冒着失去一切的风险,从头研究一个全新的领域,在巨大利益到来之前历经穷困,也承受了发明权之争,最终换来了这项统治人类通讯百余年的电报系统。
为了信息交流,人类曾这么拼
虽然莫尔斯是公认的发出第一封电报的人,但正当如代人们黑着眼眶熬着夜也要玩手机,早期人类在信息交流方面一样拼。因此电报的故事可以从更早的时候开始讲起。
在未发明电报以前,长途通讯的主要方法包括驿送、信鸽等,这一以物理存在形式携带信息的传播方法很大程度上依赖着交通工具的发展。换句话来说,即“运输”。例如我们都很熟悉的马拉松就是为了纪念不眠不休跑了42.193公里的雅典士兵菲迪皮茨,他用生命运输了希波战争胜利这一讯息。
那远距离的传播什么时候不用依赖交通工具呢?其实早期的烽烟、传讯鼓勉强可算得上。表达信息少是少了点,但进一步开发通讯系统一来要钱,二来还是要钱,三来需要大量的钱。当时大家基本靠着信差和邮政系统基本可以满足日常需求,发展远程交流可以说是“得不偿失”。
可人类就是不会满足现状,至少克劳德·查比(Claude Cappe)是这样不满足的人。从1790年开始,他实验了远程通讯的几种方式,最后将信号板、望远镜和代码本有机结合,建立了视觉电报网。信息可以从一座塔台传至十几英里以外的另一处,实现远距离信号传送,操作者利用望远镜来观察、解读信息,之后启动自己所在塔台的信号板到指定位置,顺着线路向远方传达信息。
一个简单粗暴的演示
如图所示,通过改变木质调节臂的位置,信号板可发信号的“造型”达98种。到了19世纪30年代,视觉电报的信号代码本中已包含了45050个单词和短语,实现了通过少数信号就可以表达复杂事物的需求。当然,我们也可以想象出,一个信息发过来后,塔台站员们手捧厚厚代码本拼命翻译的样子。
由于建在露天,视觉电报的运行效率很大程度上不得不“听天由命”。夜晚、雨天和大雾天都不可用,冬天效率比夏天低一半。事实上,视觉电报效率最高时一条线路也不过只能在1分钟内发送多达3个信号(代码本中的号码或字母表中的字母),这个速度和《疯狂动物城》那只树懒“闪电”有的一拼,放在现在根本难以想象。
在当下,说起电报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电子电报,但视觉电报也不应该被遗忘。它虽效率低、操作不便、技术含量也不高,但却最早触及了远程通讯的本质。可以说,从视觉电报开始,通讯传播得以从“运输”模式中分离
维多利亚时代的互联网
无论是视觉电报,还是电子电报,电报网络的发展无异于一场“大爆炸”。
电子电报开始并未在第一时间受到政府的合理投资(这也解释了莫尔斯在发明电子电报时为什么那么穷),但它的传播速度和背后的商业潜力对货运商和船主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一些国家的私有企业开始进入电报业务,带来的结果是令人惊讶的。1848年,电报线路在英伦岛纵横交错,并将密西西比以东的、除佛罗里达之外的美国全部连接起来,从此打通了为铁路运输、股票经纪人、金融家和商人、报纸,以及最终普罗大众传输即时信息的路径。
一位作家曾因此抱怨道:“全美国凡是有人居住的地区,都将在两三年内被覆盖上像蜘蛛网一样的网络。”
1901年的世界电报线路
可正如互联网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受到诸多怀疑一般,电子电报这个维多利亚时代的互联网在迎来诞生的狂热之后,不免要面对困惑群众的怀疑。有关电子电报引起混乱和误解的趣味故事更有很多。
当时,一个人走进缅因州的一间电报局,填写好电报表,要求立即发送他的信息。电报员将信息用摩斯码敲击出来,发送到电报线路上,然后把这份电报表挂在“发送”的钩子上。这个人看到挂在钩子上的纸,就推测这张纸要被运出去。在等了几分钟之后,他问电报员:“你还没有把这封急件送出去吧?”电报员解释说,他已经发送了。这个人说:“不,你没有,它还在钩子上呢。”
还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生活在普鲁士的一位妇女。她端着满满一盘酸白菜走进电报局,请电报员帮她把酸白菜发送给她的正参加普法战争的儿子。电报员费了很大的劲,试图使她相信,电报无法发送物体。但是、这位妇女坚持说,她听说士兵们是通过电报征召到前线去的。于是,她问:“那么多士兵又是怎么通过电报发往前线的呢?”
可无论施加赞誉亦或提出质疑,电流将这个世界逐步连接的同时也在改变着它。电报的发送方式使得书面语更加简洁精确,我们熟知的海明威就是凭借“电报式”写作风格出名的。
海底电缆的铺成使得中央能对边缘地区迅速做出反应,加上铁路、蒸汽动力的帮助,市场有效规模扩大,大宗海外投资扩张变得可能。而我们平时所熟悉的标准时区的确立,也得益于电报。之前地方时间千差万别,每个小镇就像“孤岛式社区”一样有着自己的时间,相互之间很少来往,给商业和政治带来不少烦恼,最常见的就是蒸汽火车由于时刻混乱而造成撞车。但有了电报之后,无论横跨多少个时区,时间都将成为整合系统的一部分。
其实,生活中被我们视作理所应当的事情很多时候都源自技术的变革。莫尔斯在175年前敲下那句“上帝创造了何等的奇迹”时,他也许不知道这句话也预示着电报之后的传奇历程,但总有一天时间总会告诉我们答案。
作者:Lro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