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归
说起杜月笙,脑海中浮现起一张书生面孔来。
长脸,浓眉,高颧骨,招风耳,一年四季着一身立领长衫的打扮。民国时期,这幅行头,是有点脸面的人都爱穿的。
可就是这幅书生面孔,在一百年前的上海,既是杀人不眨眼的黑道大佬,也是百姓嘴边救苦救难的活菩萨。
顺着一阵疾风,细看杜月笙那只右手腕,还留有一只小蓝锚刺青。
尽管褪去了短开衫,收起他那只四克拉的火油钻戒,周围人敬一声:杜先生。
可夜深人静,杜月笙还是会回想起,那时叫卖一只烂梨的自己。忍不住笑一声:小赤佬。
1:
水果月生:做事要动脑
出身底层的人,最头痛的就是穷。穷有一种是暂时的,还有一种是长久的,长久的穷最可怕。因为越穷越懒,越懒越穷嘛。这种懒惰不仅是身体上的,还表现在心智上。
1904年的杜月笙就是这样一个穷小子,那一年他16岁。
从浦东乡下的高桥镇,混到上海的水果行;从一个小赤佬,变成另一个小赤佬。那时,杜月笙还是杜月生。
那一年,杜月生刚被鸿元盛水果店赶出来,一时衣食无着,只得去弄一些烂水果,到街边兜售。
烂水果值什么钱?全都是水果行的账房先生看他可怜,特意送给杜月生的。
顾客眼睛又不瞎,哪肯去买些烂水果?
可杜月生就是有一种小聪明。他把一只烂梨削掉坏的,去皮留肉,切成小块,叉在一把雪白的小刀上。
“嘿,又大又甜的莱阳梨,尝尝看。”杜月生迅速将梨塞入路人嘴里。
嘴巴吃了梨,想不掏钱,是不可能的。这套死缠烂打的梨子销售手段,使得整条街上,他的梨最烂,销得也最快。大家叫他“水果月生”。
时间久了,杜月生手上削梨的功夫渐长。
到了多少年以后,当杜月生成为杜月笙,在四川军阀范绍曾家里,杜月笙当着满屋贵客,谈笑间,左手把梨右手拿刀,梨皮薄厚均匀,从头至尾,一点儿不断。
大家称奇,他也只是笑笑,说出自己当年街边卖梨的故事。那么多水果郎,偏偏只有一个成了杜月笙。
2:帮人就是渡己
孟小冬与杜月笙
有一种人,对自己十分舍得,对别人却十分小气。长此以往,可就真成了一个孤家寡人。
还有一种人,叫“好好先生”。对别人的要求有求必应,“好好好”一迭声应下来,却常常把事情做得不好。答应了别人的事情,十有八九是做到一半的程度。反过来,还要别人帮忙擦屁股。这种“帮人”简直是在害人。
而杜月笙却是个真正的好好先生。
1925年春,杜公馆。位于上海市宁海西路(旧称华格臬路)216 号。这是杜公馆最为辉煌的时刻,占地就达到一亩。
杜月笙每天早晨9点起床,吃完早饭后接见登门的宾客。
常常有人找他办事。大多是富户巨商,亦或是绅士大亨,杜月笙不厌其烦,一一应下,且事后办得妥妥帖帖。
有一天,上海弄堂里的王姓住户千方百计,找到杜月笙。
“杜先生,我……家里头失窃,有一只传家宝被盗……”
盗贼在暗,窃物得手后往往很快流入黑市,正如游鱼入海。可知,找到的希望该是多么渺茫。
杜月笙听了,问:你怎么知道来找我呢?
来人低声应道:听人讲,有事找杜先生,定能办好。
杜月笙听了微微笑,讲了一句话:让我试试看吧。
三天之后,王家的人早上起来,一打开门,发现有些东西从门缝下面塞了进来。拿起一瞧,是一沓当票和钞票。
王家人按照当票名号找到这家当铺,用钱一赎,果然把被盗的东西赎回来。传家宝和被盗的东西,一样也不少。
对于这些上门请托的人,杜月笙常说:“如果没有人上门请托,做人还有什么意思? ”
3:
过路财神
儿时穷苦的人,成年后常常会将金钱视作自己最为重要的东西。发迹后,往往做的头等事是:买房置地,娶老婆。此等选择无可厚非,这是中国小农千百年来最为稳妥的生存法则。
可杜月笙却是千金散尽还复来。他还自有一套理财哲学:钱不可乱花,但一定要敢用。
杜月笙初入青帮时,在黄金荣家里做伙计。(当时的黄金荣可是上海法租界的华探头目。)
他在黄公馆里并非固定佣人,没有薪水拿,只是偶尔得一些赏钱。
有一次,杜月笙替桂生姐(黄金荣的老婆)在赌场玩了几把,竟然赢了2000多块。
赚到如此巨款的杜月笙,内心窃喜。
杜月笙先是去见了带他入青帮的老前辈,奉上孝敬的钞票。
再去见了原来的老朋友,酒过三巡后,也奉上数百快钞票。
仅是第一天,他就散去一半的钱。
到了月底,手上的钞票悉数花光。
桂生姐知道了,没有责备他,反而暗想:杜月笙这个小伙子,有情有义不一般。
甚至到了后来杜月笙发迹,他喜欢当“过路财神”的习惯还是没改。
1918 年起,杜月生每年夏天购买德芝「痧药水」、雷允上「行军散」,派人运回他的家乡——浦东高桥镇,按户散发,预防传染病。到了每年冬天,杜月笙则购买棉衣,赠给高桥镇的贫民。
他还重建高桥沙港的观音堂,只因他小时候曾经在那里的屋檐下晒太阳。
4:
善于识人,用人
戴笠
1946年3月17日,军统头目戴笠乘坐飞机,机身触峰遇难。
得知这一消息的杜月笙呆坐在家里,愣了好久,回过神后嚎啕大哭,泪如雨下。再哭已经是青筋暴起,冷汗直流。就此,杜月笙大病。
戴笠与杜月笙,又有什么隐秘交际呢?
这要回到1924年,此时戴笠还是一个小瘪三,名叫戴春风。
戴春风在赌场出老千,被识破后大呼:我是杜先生的人!
赌场众人不敢动他,也不甘心就此放过。
赌场押住这戴春风去见杜月笙。
杜月笙听明来意,讲:先生有何技能?
戴春风手下生风,展示出掷骰子的能力。无论杜月笙报出几点,骰子最终就是几点。
杜月笙再与他细谈,更是觉得这是个人才。只是缺一个机会,才会沦落到要靠“出老千”混生活。
当下两人结拜兄弟。
在到后来戴春风报考黄埔军校,便是由杜月笙亲自,向黄埔军校校长写了一封推荐信。
戴春风到了广州,决心奋进,连名字也改为戴笠,字雨农。(取自《风土记》中“卿虽乘车我戴笠”。)
1930 年,戴笠成立特务组织,从此平步青云。而对有知遇之恩的杜月笙,戴笠也是十分看重。
时人有个说法:上海三大亨中, “黄金荣贪财,杜月笙会做人,张啸林善打”。
显然,在当时,会做人的杜月笙在上海,更吃得开。
5:
粗人的向学之心
杜月笙一向勤练书法,虽然没成为“大家”,可是一手好看的签名“杜镛”二字,也是十分潇洒。
杜月笙常请说书艺人,为他讲一些《三国》《水浒》 《东周列国志》……
而且杜月笙每天读报,如果有哪个地方不明白,他就专门找人来讲解。甚至到了晚年,还请老师在家教授学习。
一身长衫,随身携带一颗小金图章,就连杜公馆的门联也是“友天下士,读古人书”。
端的是一副读书人的做派!
你可知,杜月笙从小到大,只上过几个月的学校。
他回忆童年时说过:当时一个月学费只有 5 角钱,可惜因为家里实在太穷了,先母缴不出学费,只好停学。
看来,这年头混黑道的,不学习是不行的。
1922 年春末夏初的一天,杜月生忽然收到一封信,信封下面有“章缄”二字。他打开
信封,抽出信笺,看到信末的落款是“炳麟谨上”。
他只好跟秘书求教。
“章缄,炳麟谨上,这封信是章太炎先生写的!”
“章太炎?”
杜月生高兴得不得了,那可是有名的国学大师。
原来章太炎先生因为一场房产纠纷,来求杜月笙帮忙。对这等小事,杜月笙解决起来,真是好不废吹灰之力。
事后,杜月笙专门去拜会章太炎。
一个虚心求教,连说“不识字,不入流”;一个乐于赐教,连说几声“恕我冒昧”。
两个人一见面,若论起祖籍来,都是浙江海宁,是同乡。
相谈甚欢中,章太炎先生开始掉书袋子:杜先生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杜月笙恭敬回:圆月之夜出生,所以,叫月生。
章太炎点点头:恕我冒昧,名字上可以稍作改动。
见到杜月笙一副欢喜的样子,章太炎继续讲:""月’字不必改。 ""生’字上面可以加上一个竹字头,就是""笙’,读音也没有变。
从今开始,你就姓杜,名镛,字月笙。
杜月笙喜出望外,国学大师为自己改名,那是何等的荣耀。
又在九年之后,章太炎还为杜月笙做一件更具轰动效应的事情。章太炎亲笔为杜月笙考证家谱,给杜氏祠堂增光添彩。当然,这是后话。
杜月笙本人,也在文化方面下过一定功夫。
若论起头衔来,他还是《申报》董事长、《新闻报》董事、 《商报》董事长……曾担任世界书局代董事长、大东书局董事、中华书局的董事。
不仅仅是“杜月笙”这三个字能在上海滩呼风唤雨;还跟他不断学习,爱与文化人结交有关。
1934年,大上海高层政商人物合影。从左至右坐着上海巨商杜月笙、苏联驻华大使鲍格莫洛夫、外交家蒋廷黻、上海市长吴铁城、上海市保安处长杨虎。
这位并没有什么文化的黑帮教父,在一生中渴望知识,对子女的教育格外上心。
他有10位子女,全都具有真才实学,一个也没有踏入黑道。
杜月笙临终前,给孩子留下遗言:“我没希望了,你们有希望,中国还有希望!”
6:
杜月笙全家福
再回首,昔日一个浦东乡下的穷小子,到后来呼风唤雨的黑帮大佬,再到远走香港,人生皆如梦幻泡影。
借用一首诗:
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