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古人为什么一口气喝“三百杯”都不会醉?古...

说到我国的传统文化,想必大家都知道这些有关中华民族生活习惯、社交礼仪等方面的传统文化,是通过我国漫长的古代历史所积淀下来的,直至今天,一些璀璨夺目的中华传统文化依旧被我们传承至今。

所谓“民以食为天”,中华民族的大部分传统文化,基本都可以浓缩在一张小小的餐桌上体现出来。餐桌上的菜肴能够体现出当地的土壤气候以及生活习惯、人们用餐的顺序和习惯能够体现出长幼有序的传统礼仪、筵席的大小布置则体现出主宾之间来往的仪式感。而说到仪式感,我们就不得不要谈起中华酒文化了。

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美食文化一同,中华酒文化也随着中华民族千年的发展不断发酵。直到今天,具有传统气息的米酒依旧是中国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虽然“小酌怡情”、喝多了伤身,但我们如今在一些电视剧里依旧能够看到“豪饮”的古人,一会又是“十八碗”、一会又是“三百杯”,仿佛真的如同千杯不倒般。

所谓“千杯不倒”,在如今看来依旧有点像是只有在电视剧里才会出现的事情。毕竟无论是什么酒,都是含有一定的酒精浓度的。在如今,就算是低度的白酒喝多了,人的神经中枢也会受到酒精的影响,从而让人的感观和自控能力变差,出现“醉酒”的情况。

但是想必大家也都知道,“千杯不倒”不完全是如今电视剧导演所虚构出来的东西,虽然为了营造艺术氛围,电视剧中的好汉通常都会抱着坛子或者大碗“豪饮”。但是放在古代,如果真要说喝个几十一百杯,人也是很难达到如今的“醉酒”状态的。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一曲《将进酒》将人们的思绪带回古时文人墨客宴请豪饮时的现场,豪迈奔放的气息随着行酒令的进行不请自来。不仅是诗仙李白,古时候其他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这样喝酒。这是为什么?难道是古人的体质真的比如今的人好?

虽然文学作品捏造和古人今人体质差距,二者或许各占一部分原因,但是古代的酒没有如今这么容易“醉人”却是存在着另外的原因。只不过,古人的酒也不都是白开水,但如果今天的你穿越回去,想要那样豪饮其实也不难。

首先就是因为,古代酿酒的技术不如今天成熟,故而古人酿造出来的酒的酒精浓度就相对较低了。早在五千年前的上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发现了发霉的果子能够产生甘美的液体。而到了炎黄夏禹时期,较成体系的酿酒技术才被人们发明出来。

但是无论在先秦、还是后来到了汉代,古人人工制造的酒曲与饮料酒的浓度都没有太高。直到唐宋时期,糖化力较高的红曲产生,标志着粮食酿酒走向成熟,而这个时候人们日常所饮用的饮料酒的酒精浓度,才不过8-9度。

8-9度的酒精浓度,就好比如今一些中度的啤酒。而脍炙人口的“武松打虎”的例子,是发生在宋朝末期,由于北方游牧民族将蒸馏酒技术引入中原,中原人正式开始将白酒作为日常的饮料用酒。精化后的酿造酒,酒精浓度终于可以达到12度之多,所以这样低度的酒,就算喝得再多也很难把人灌醉。而武松的“十八大碗”除了当时酒液的酒精浓度低之外,可能也有他体质较好的原因在里面吧。

一方面,的确有着电视剧改编夸大的成分在内;而另一方面,问题很明显出在酒的品质上。并不是说古代的酒品质都普遍较为不好,是那个时候的酿酒技术还没有如今纯熟,而酿造出来的酒也并非如今的高度白酒。要知道如今国内大部分的高度白酒,酒精浓度基本都在40以上,而根据历史考据,古时候酒的酒精浓度最高也不过13、14度。

再者就是人们的饮酒习惯所致了。古人们最早以黄酒为主要的饮料用酒,到了唐宋时期,白酒才逐渐取代原先其他的饮料用酒的地位,成为人们日常中的饮料酒。只不过,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还是习惯饮用纯度较低的酿造酒,对蒸馏酒的需求并不是很高,所以才导致了“千杯不醉”的情况。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古人  古人词条  一口气  一口气词条  不会  不会词条  为什么  为什么词条  
综合

 ​清朝英语教材曝光 150多年前...

长这样老祖宗的英语书 从外观和内容上推断这应该是属于清朝的书。专家认为,如果是善本,那么这本书就具有科学研究价值老祖宗的英语书这样读在书中,画了12个小格子,每...(展开)

综合

 ​宋朝服饰 宋代文人巾帽

幅巾此期重新流行。在官员幞头逐渐演变为帽子时,庶人已不多戴,一般文人、儒生以裹巾为雅,因可随意裹成各式,于是形成了以人物、景物等命名的各种幅巾。如桶高檐短的“东...(展开)